大学英语教学之称谓语初探
2018-03-30李丽
李丽
摘 要:笔者着眼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称谓语研究,介绍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英两种语言称谓语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消除中西方语言障碍,尽量避免大学生在使用英语称谓时犯错误,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英语教学;称谓语;大学
一、称谓语言背景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称谓习俗也被久远传承,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现代汉语称谓体系传承了古代称谓中谦称和尊称的传统,也丢弃了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称谓,在过去称谓的基础上演化成现在的称谓体系。英语称谓是从英国发展起来的,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扩展到其他英语国家,演变成为当代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英语语言称谓体系。
1989年,陈松岑在《礼貌语言初探》著作中将我国当代称谓划为七种类别,即姓名称谓、亲属称谓、职务称谓、职业称谓、通称、不称和人称。事实上,这种分类法也符合英语称谓。依据这种分类,英汉称谓体系具有不同的习俗和内容。
二、亲属称谓
亲属是由婚姻、血缘或两者一同联系起来的成员。无论何种亲属,在我国都有确定的称谓,都有规范的系统,且沿用至今。在国外的两代之后的华人回国时,往往难以适应太复杂的亲属称谓,究其原因,美英国家较为简单笼统的称谓,如叔父、伯父、姑父、姨父等英语均叫uncle,以法语、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非洲比英美国家更简单,根本不管辈分,对相似的男性亲属包括自己的亲兄弟在内全部称兄弟。这种称谓差异表明中国的文化背景比国外要更复杂。古时的中国是一个根据血缘远近,以家族为中心,区别亲疏嫡庶的宗法制等级社会。中国人忌讳没老没少、没大没小,明确称谓、认准角色,方能对号入座,以礼相待,不然就会让人“耳目无所知、手足无所措”,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的文化始终强调人的义务和社会责任,轻个体的平等独立而重整体关系和谐。
亲属称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习惯性称谓。汉语言中亲属称谓较为繁复,对所有亲属关系都有细致的划分,如姥爷、爷爷,姥姥、奶奶,哥哥、弟弟,伯伯、叔叔,舅舅、姨父等,还有可以按长幼顺序细分的称谓,如大哥、二哥、三哥、小姨、大姨等。此外,汉语言中有对非亲属使用亲属称呼的习惯,如晚辈称自己父母的朋友为阿姨叔叔,年轻人称朋友的父母为大妈、大爷与伯伯、姨等,尊称不熟悉的人中的长者为奶奶、爷爷,称邻居为王大伯、张二婶等。
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的情形较少,一般是用作称呼家庭及家族成员间的称呼。此外,汉语亲属较英语亲属更为复杂,有些英语称谓可以包含多种亲属之间关系,如grandma既是祖母也是外祖母,uncle则可以表达更多的汉语称谓,包括叔叔、伯伯、姑父、姨夫、舅舅,不过现实使用中,人们常在aunt、uncle后加名字,如Uncle Ji、Aunt Mary.
英语亲属称谓与汉语的亲属称谓相比,大多顯得更加笼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对伦理纲常的概念和定义有着较大的不同,更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繁琐严格的伦理纲常,而英语文化中则没有,表现在亲属称谓上习惯于笼而统之的关系,区分不够详细清楚。在英语中,几个表示最亲近的直系亲属关系的称谓(如mother、father、daughter、son等)除外,其他的亲属称谓都是这样。
从以上汉英对比看,英语里的性别不同是表示不同亲属关系词语义的唯一区分标准。正是这种性别标志使aunt与uncle、sister与brother等关系得以区分。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关系看,处于同一辈分的各亲属关系只有两个表示不同性别、独立的词语承担。以grandfather为例,一切属于这一辈分的男性都包括在这一独立词项之中。如果要明确表示这一词项中实际蕴涵的各种关系就得使用多个词项承担,如mothers father和fathers father等。英语中没有特定的词项来承担grandfather中所表达的各种关系,只有通过迂回的方式表示这种关系,这足以说明汉语中外公和爷爷这种关系的区分在英语之中是不重要的。英语单词sister和brother并不包含明确的姐妹或兄弟的长次关系。在家庭中,客观上的长次关系是借助elder和younger分别置于相关词项之前实现的。因为这种长次关系没有被词化,所以不难判断在英语文化结构中,长次之分是处于无关紧要位置的。
三、职业称谓
职业称谓就是按人们所从事职业对他们进行称呼的称谓。社会上有许多种职业,但并不是每种职业名称都可用作称谓。在汉语言中,列车员、老师、警察、护士、医生、服务员以及售票员等都可用作称谓,如称呼别人为服务员、警察叔叔、护士同志等。汉语中较常用的职业称谓有老师、大夫、师傅,但在实际使用上,它们的含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尊称,如老师一词已不仅仅用于称呼教师,还可用于对文艺界德高望重或年长的人士的称呼。英语语言中也有职业称谓,较常见的有教师、大夫、医生等,但称呼时要加上姓名或姓氏,如the Reverend John Smith(约翰·史密斯牧师),Dr.King(金医生)。
四、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即是以人们所担任的职称或职务称呼。职务称谓在汉语言中很普遍,有敬意,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和平级的称呼,可以跨行业、部门使用。职务称谓的种类很多,有行政部门的科长、处长、局长、部长等,大学的教授及军队系统的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在交际中,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氏相称,也可以单称职务,如“刘主任,请坐!”“李经理,请喝茶。”英语中只有少数职称或职务可用于称呼,使用时要在职务或职称后加上姓氏相称,如Dr.king(金医生),Professor Black(布莱克教授),Dr.Smith(史密斯博士)等,还有Mayor(市长)和Governor(州长),可直接用作称谓语。
五、通称
通称是指通用于社会上各界别人士,不分职务、职业甚至不分年纪的一种称呼,在社交中有着重要作用。汉语中最常用的一个通称是同志,它可用于多种场合,能体现一种亲切、平等的社会关系。同志可以单用,如“同志,学校怎么走?”也可放在职业、职务、姓氏、姓名之后称呼,高同志、王同志、科长同志、司机同志等。以前先生这个词常用于知识分子、港澳台人士、外宾、华侨,如今却常被使用在各种场合。对女性的通称常用的有小姐、女士,女士可用于对未婚和已婚妇女称呼,有高贵、文雅的含义。太太和夫人两个称谓可用在其夫姓之后,也可以单用,如称一个姓刘的男士的妻子为刘夫人或刘太太。
英语中也有不少通称。Madam和Sir是一组对应的通称,带有敬意,一般不与姓氏连用。Madam是对较陌生女性的称呼,商店店员经常对女顾客这样称呼。Sir是对男性的通称,可用来称呼长辈、上级、老师、警察等。Lady也是对女士的一种尊称,其单、复数形式均可单独使用,如“Good morning,Lady!”“Ladies and gentlemen”。Mrs.和Mr.是另一组对应的带有敬意的一种通称,称呼时一般在其后加上对方的姓名和姓氏全称。Mr.后也可跟职称,如Mr.Chairman,Mr.Judge。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语气比较正式,通常称呼时后面加上对方的姓名或姓氏,如称呼一位女子Miss Jones或者Miss Mary Jones。Mrs.主要用于已婚女性,称呼时后面加上她婚后的姓名或其夫姓,如称呼一位妇女Mrs. Linda Johnson或者Mrs. Johnson。Mr.语气较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太密切,如Mr. White和Mr. Jim Parson。Ms.是近年来多用的一个女性通称,由Miss与Mrs.合成而来,可以称呼未婚及已婚的女性,使用时后面要加上妇女本人的姓名或姓氏。
六、姓名称谓
姓名称谓顾名思义就是交际双方以彼此的姓名相称。在汉语文化中,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熟人平辈之间常以姓名互相称呼。在关系亲密的朋友、同事、亲属之间,也常常只称呼名字,然而中国人有的名字是单字的,这种情况人们习惯于称呼其全名,而不单叫名字。在较正式的场合,称呼时姓名后面可以加上职务称谓、职业称谓、亲属称谓或通称,如王局长、张小姐、李医生、兰兰姐姐、赵伯伯等。在汉语中非常流行的另一个称谓是在姓氏前加上“小”或“老”,如小刘、老王等,有平等、亲切的含义。
与汉语中的称谓不同,在英语中最普遍的姓名称谓是用名字称呼,表示关系密切、彼此熟悉。在美国人中这种以名相称的现象最为普遍,同龄人可以以名相称,晚辈可以称长辈的名字,即使人们初次见面也可以用名字互相称呼。在校园里,学生可以直呼教授的名字,所有上述情况,大家都会觉得很自然、不会觉得不禮貌,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正式场合,要避免姓名称谓,如对外交官、州长等。另外,使用英语的国家里还有一种称谓是汉语中所不存在的,即英美人的教名,并且有多种爱称或昵称形式,这种称谓多用于亲朋好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对子女等,此昵称表明双方的关系更为亲密,如称名字叫Elizabeth的女孩为Bessie、Lisa、Bess等,称教名为James的男孩为Jimmy或Jim,也有一些场合人们称呼对方的姓名全名或姓氏,如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军官对士兵、上司对下级等。
七、不称
不称即不用任何称谓语或是不好称呼。汉语中不称这种形式主要有两种情况:无法确定什么关系或双方关系角色较复杂,另一个就是知道该如何称呼但不好意思开口,如未过门的儿媳妇不称呼自己未来的公婆为“爸爸”“妈妈”。英语中也同样有不称的情况,一般发生在无法确定对方的地位、职业、年龄,或一时记不得对方的名字时。不管哪种文化,不称都是不礼貌的,在交际中人们最好想方设法改善难堪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2]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