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中刻奇人群的人格特质

2018-03-30徐孟洁

青年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

徐孟洁

摘 要:本研究以300名网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网络环境中刻奇人群的人格特质。采用了实验法和卡特尔16pf量表进行数据收集,并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发现,刻奇群体的人格特质表现为较高的敏感性、世故性和忧虑性,以及相对较低的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和自律性。由此可见,网络中刻奇的群体在人格特质上缺乏理性思考、在群体中倾向于服从,这表明,若想摆脱刻奇的境地,就应首先从自身出发,理性思辨而不盲目过度赋义。

关键词:刻奇;人格特质;群体极化;社会比较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表达观点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和便捷,诸如微博、微信、知乎等等网络,都为人们搭建起了便于发表观点、相互交流信息的广阔平台。这些平台隐去了人们的真实身份而保留着相对的言论自由,因而存在着极强的去个性化现象。当然随着人们对这些现象的重视,也逐渐出现了对于网络行为的约束,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转发谣言已经开始受到制裁。一条这样的新闻引发了研究者的注意:《被称日本汉奸 周杰伦诉书画花院要求赔60万》。这条朋友圈转发最火的当时,研究者本人也看到过,而事实上,周杰伦身为中国人尽皆知的明星艺人,其个人形象自在人心,那这篇言之昭昭的文章明显是蓄意构陷为何还是会引发如此广泛的认同和转发呢。一个是由于其言语的煽动性极强,几次使用了“日本汉奸”、“卖国贼”等词语,使读者的情感呼应非常强烈;另一个方面是由于其选取的关注点是“爱国”、“中日”这样的话题,非常轻易地引发了人们的群体愤慨。转发只是举手之劳,然而这代表了中国人的爱国之心,现代网民常常觉得自己在“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却常常忘记“勿以恶小而为之”。

大多数的微信朋友圈不至于惹来官司,但转发量火爆的营销号们最擅长的的确是为营销目的而内容不实、夸大其词的“标题党”。事实上,没有人愿意受到欺骗或者主动想去成为谣言的传播者,究竟是什么驱使了人们做出超越理智的选择而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呢,也许正是“刻奇”这个现象在作祟。本研究意图研究刻奇的心理形成机制,其结果可能对网络行为规范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二、研究假设

根据文献整理和理论的梳理,本研究认为产生刻奇的心理机制为以下过程:

同理心是形成刻奇的基础,而被刻意升华、自我欺骗的同理心,则导致了人们的自我感动,人们感动于自己的同理心,对自己所掌握的同理心和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角色地位感到满意而自豪。

接下来这种自我感动的情绪则需要通过分享、交流而得到社会认可,人们在不断的崇高体验中越发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并感受到了群体的接纳,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一个隐性的社会规范。

而此时,汹涌而来的群体自我感动则席卷了接触到的人,在这个通过社会比较被不断巩固的隐性的社会规范之下,他们或是希望被群体接纳、肯定价值,或是产生评价恐惧、担心负面的评价,进而纷纷参与到这个群体自我感动之中。而群体中的个体则会去个性化,群体极化使他们秉持着自我感动而抛弃了独立、理性的思考,陷入刻奇的境地。

对于大众来说,陷入刻奇无疑是带有风险的,一旦意识到这是一种非理性行为的个体都会主动避免刻奇,这表示刻奇是一种主观的选择。本研究认为,是否会陷入刻奇首先会受到主体的人格特质影响,越具备相应人格特质的个体,越有可能陷入刻奇。

同時,本研究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刻奇因素“爱国”与“日货”进行研究,因为爱国而排斥日货的群体即是典型的刻奇群体。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首先,对被试进行统一的人格特质测量,之后通过实验筛选出刻奇群体,对刻奇群体的人格特质进行统计。

(二)研究工具

1.网络环境中的刻奇

进行实验获得刻奇样本:将被试分为30人一组,利用QQ建立临时讨论组,每个人使用网名进行沟通,被试彼此陌生,在讨论组中另设置2名假被试和一个主持。

就问题“是否会主动用日本产品?”,主持人选择2名假被试进行讨论。二人持相反观点:一人持刻奇观点“爱国者不用日货”,一人持相反观点“谁都可以用日货”,并以辩论的形式阐述各自的观点。辩论10分钟后结束,30名组内成员对相应观点进行投票。

本研究认为,选择刻奇观点的被试即为刻奇样本。

2.人格特质

卡特尔16pf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本研究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被试的人格特质进行测量。

(三)被试选取

通过网站和论坛等招募300名有偿被试,保证被试的来源不一致、彼此陌生。

四、网络环境中刻奇人群的人格特质

根据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数据如下(见表1):

由表格可见,刻奇群体的人格特质表现为较高的敏感性、世故性和忧虑性,以及相对较低的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和自律性。

五、讨论

根据数据可见,网络刻奇的群体在人格特质上缺乏理性思考、在群体中倾向于服从,这表明,若想摆脱刻奇的境地,就应首先从自身出发,理性思辨而不盲目过度赋义。

《新周刊》的一篇文章这样说:“刻奇作为一种社会疾病正在中国蔓延。生命惨遭荼毒,没有问责,却只有满屏跟风的蜡烛。没有研究历史与讨论问题的耐心,却到处充斥着肾上腺素过浓的加油声。灾难来时,没有预判预防,更无切实的应对方略,却空喊“某某不哭,某某挺住”等,可谓指不胜屈,不一而足。时常呼喊正能量,处处灌输心灵鸡汤。这不是少数人的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很多中国人的常态。在“应该呐喊的地方缺位,在自己不付代价时喊别人加油,其实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刻奇的患者,往往是懦弱的人。但是他们并不为此感到羞愧——因为羞愧也是需要勇气的,是把自己的懦弱伪装成无辜,自我感动,只有这样才不被自己仅留的一点耻辱感压垮。他们把自己打扮成识时务的俊杰,视为一种带来胜利的独得之秘。……懦弱的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对发生的事情作出真实反应,而满足于微博点蜡,网上喊口号,给自己和他人灌心灵鸡汤。因为再懦弱的人,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存在感。哪怕这种存在感是虚幻的,也因为人多势众,而看上去显得孔武有力,何况还可以在某种情形下医治与舒缓自己由于懦弱、冷漠、麻木带来的道德焦虑。懦弱的人只有在网络上点蜡烛追逐灾难的能力,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抱着最新一拨灾难的蜡烛,不知不觉地参与消费灾难,而成就群体狂欢。昨天的灾难不再追问,以往的灾难则早已忘记。

注重服从,压抑自己的欲望,而欲望却不会因压制而不存在。那怎么办呢?就只有通过道德表演等方式获取自己的存在感与利益。可以说中国的制度与文化,充满天然的“刻奇”倾向。

很多人靠刻奇找到自我存在感,一个成功的营销应该能给这些人创造一个刻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景凯旋说,人类总是逃不脱“意义”的世界,特别是那些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意义”,“从理性上讲,生存的意义是不能证明的,但人又不能赤裸裸地生活,必须用意义或价值把自己包裹起来,以追求美好生活、終极目标、绝对真理,等等”。

蒋方舟说:人人都不能免俗地有着“刻奇”时刻,哪怕你再清醒与警惕。人无法只依靠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而必须对生活的意义进行包装,对崇高情感(例如集体荣誉、爱国、牺牲)的追求,对美学的向往,对终极目标的想象。因为有这些东西,人更能解释“为什么要活着”。而当我们把它代入日常生活,植入社群,由自我欣赏变成一种群体共鸣,我们就陷入了“刻奇”。

很多人靠刻奇找到自我存在感,一个成功的营销应该能给这些人创造一个刻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景凯旋说,人类总是逃不脱“意义”的世界,特别是那些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意义”,“从理性上讲,生存的意义是不能证明的,但人又不能赤裸裸地生活,必须用意义或价值把自己包裹起来,以追求美好生活、终极目标、绝对真理,等等”。

但是我们应看到,刻奇是充满着危险的。“‘刻奇的世界是一个制造‘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天都在过节,死亡不会发生,事业成为不朽,生活充满欢乐。就连悲剧进入‘刻奇的世界,也会被净化成无害的忧伤。”景凯旋说,“‘刻奇还强迫你加入它,与它一道共舞,凡是与‘刻奇不相容的东西,个性、怀疑、嘲笑、消沉都将遭到禁止。”

而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反思自身,那些类似“心灵耳光”或“负能量段子”未必是“反刻奇”,而更像是对刻奇的揭穿。“任何时代都会有人讽刺挖苦,只不过主体发生了变化,甚至,主体并没有变化。”在刘海龙看来,今天的不同之处在于,小人物的声音能见度更高了。“而现在,社交媒体让普通人的声音和智慧聚集起来,被更多人知道。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有主流文化,官方的、永远正确的在那儿闪闪发光,而来自黑暗角落的嘲笑讽刺,也一直存在。”

这使得我们可以相信,刻奇总会得到控制,网民的狂热总能恢复理性。不过我们要做的是不刻奇,而非反刻奇。彻底反刻奇本身就是一种刻奇,因为刻奇就意味着绝对化。汉德法官说“自由,就是对所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精神和思想领域,应当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也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毕竟只要你追求一种意义,不可能不滑入刻奇。但关键是要适度。刻奇应当具备个人性,而不是集体性。

如何克服刻奇呢?应该克服虚荣?克服不思考?

还是克服孤独?

当其他人共同感动、流泪、愤怒、快乐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勇气不与他人同悲同喜。克服刻奇,并不是靠嘲笑他人“刻奇”来实现,而是靠捍卫自身的情感,如同捍卫自己的城堡。

这个世界多的是同理心,而往往缺乏理性。

参考文献

[1]景凯旋.刻奇:美学的还是伦理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2):145-152.

[2]李珺平.对当前艺术生活中“刻奇”现象的思考——从米兰·昆德拉谈起[J].学术研究,2007(9):152-156.

[3]景凯旋.关于“刻奇”[J].书屋,2015(2):29-33.

[4]贺闱,刘顺."刻奇"与"狂欢"——《武林外传》语言特点简析[J].电影文学,2007(19):60-60.

[5]蒋方舟.文艺青年与“刻奇”[J].文苑,2014(6):44-45.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
基于用户行为的社交网络人格特质识别方法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思政课程教学绩效的影响分析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心理训练营对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