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困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联
2018-03-30郭泽恒
郭泽恒
摘 要:组织公民行为是近年来管理学研究中深受关注的内容之一,依据组织公民行为牺牲短期个人利益获取长期集体利益的性质将其视为社会困境的观点逐渐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关注。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以及社会困境中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缺乏系统阐述,从组织公民行为与社会困境的理论、性质、类型等方面重点系统论证了社会困境中研究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探讨OCB的内在结构与机制。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社会困境;社会交换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与组织活动的增多,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个领域对OCB进行了广泛的研究。OCB是由员工自发进行的,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的或直接的承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效能的行为的总和[1]。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OCB是有益的、自主的,有利于组织与个人的发展,往往与积极的行为相联系,例如,承诺、信任。然而在现实研究中OCB却未能得到一致结果,实验研究发现OCB与排斥行为具有积极、消极的联系。针对OCB在现实领域的应用,Joireman等人认为可以在社会困境中去认识OCB,进一步了解OCB的结构与应用[2]。然而,社会困境中组织公民行为的合理性缺乏完整的叙述。因此本文首先总结了管理心理学中OCB研究与社会困境研究,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基础及实证方法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方案等。
一、组织公民行为
OCB 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OCB 的动机、OCB 对个体的作用、OCB对组织的作用[3]。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的促进OCB 的产生。而OCB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报酬分配、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组织的生产力、效益、降低消耗有关。有学者认为对OCB的探讨应考虑其与个性品质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中个性品质对OCB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水平未来定向的个体更易做出亲社会行为,参与OCB[4]。也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未来定向在一定情况下会降低个体的在组织中的进取心理,不利于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5]。进一步Balliet和Ferris發现OCB的实地研究与实验研究间争议,在社会困境中进行了澄清[6]。
二、社会困境的概念与分类
社会困境是指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情境[7]。Dawes是最早正式使用社会困境的人,他认为社会困境具有两个性质:每个个体都具有一种优势策略,那就是选择及时的个人利益,这样能为自己带来更好的利益;当所有人都追求优势策略,结果会比所有人追求集体利益的结果更坏。从时间维度上社会困境分为社会延时陷阱与社会延时藩篱 [8]。社会延时陷阱是个体为自身利益提供短期积极的结果最终导致消极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情景。相反,社会延时藩篱是个体克服短期个人利益的诱惑,为获得长远的集体利益付出努力的情景。
三、社会困境中组织公民行为
毫无疑问,根据组织公民行为与社会困境所依据的理论可以发现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应用于社会困境中。OCB主要是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进行解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研究。社会困境同样是在社会交换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可以说OCB与社会困境是在同一理论指导下的两种行为与情景,即OCB与社会困境只是在不同情景下对同一本质的两种称呼。这就为将OCB应用于社会困境提供了可能性。
OCB与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具有相同的结构。社会困境中,个体通常面对两种选择,合作与背叛。社会困境中的合作选择是个体做出有利于集体或他人利益的决定, 而背叛选择是做出有利于自己个人的决定。比如选择为所在小区公共服务提供捐助是合作选择; 从公共资源中索取更多资源便是背叛选择。选择竞争时相比合作会带来更高的收益,当所有人都选择竞争时相比合作得到更低收益。选择合作时相比竞争会带来较少收益,当所有人都选择合作时相比竞争会得到更高的收益。在组织公民行为中,个体需要做出是否参与OCB的决定,不参与OCB则减少自己精力与资源的花费,对自身有利,所有人都不参与时不利于自身与组织的长远发展。参与OCB增加自己精力与资源的花费,对自身不利,所有人都参与OCB时,组织的发展会反哺自身。
此外,OCB与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受到相似因素影响。OCB更可能存在于宜人性与责任心较强的个体中[9]。相似的,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更可能存在于关心他人幸福与关注其行为对未来影响的个体中[10]。从现有研究中可以发现OCB能够视为社会困境中社会延时藩篱里的一种合作行为,并且这有利于进一步探讨OCB的结构与性质。
四、总结与展望
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困境中组织公民行为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了解OCB潜在的结构,为全面理解OCB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纵观已有研究,未来研究可以在社会困境考虑OCB的其他因素,例如,组织承诺感、个体差异等因素。此外,可以综合考虑OCB个体与组织变量。社会困境能够在动态的环境中综合考虑个体与组织的交互作用,这是已有研究很少做到的,未来研究可整合社会困境与其他理论更为深入广泛探讨OCB。
参考文献
[1]胡国栋,王晓杰.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4): 3-10.
[2]Joireman J, Kamdar D, Daniels D, et al. Good citizens to the end? It depends: empathy and concern with future consequences moderate the impact of a short-term time horizon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 91(6): 1307.
[3]嚴瑜;张倩.“过犹不及”——组织公民行为消极面的解读与探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834-844.
[4]Joireman J, Daniels D, George‐Falvy J, et al.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s a Function of Empathy, 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 and Employee Time Horizon: An Initial Exploration Using an In‐Basket Simulation of OCBs1[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36(9): 2266-2292.
[5]Joireman J, Anderson J, Strathman A. The Aggression Paradox: Understanding Links Among Aggression, Sensation Seeking,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6): 1287-1302.
[6]Balliet D, Ferris D L. Ostrac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 social dilemma perspective[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3, 120(2): 298–308.
[7]刘长江,李岩梅,李纾.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困境[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379-384.
[8]刘长江,邓诗懿.基于社会困境视角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11): 52-57.
[9]Borman W C, Penner L A, Allen T D, et al.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Citizenship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 Assessment, 2001, 9(1-2): 52-69.
[10]Roch S G, Samuelson C D.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in Resource Dilemma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7, 70(3): 22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