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师生共同体
2018-03-30徐敏
徐敏
建立师生共同体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说到师生关系,很多人都会用一句话来描述当教师突然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反应,那便是:老鼠见到猫。很多教师以有此威信而沾沾自喜,很多学生也以是否凶或是否好说话来评价教师。可见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情绪,使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因此,更新观念,改变师生关系,建立师生共同体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传统师生关系形成的原因
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教师与学生权利、地位的不平等则导致了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权力是谁赋予的呢?其一,教师的法定权利是教师权力的制度性资源。根据我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中与学生有关的有以下两条: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所具有的权力来看,相对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班级生活来说,这两条法律实在有点过于笼统,所以有的教师为了一个良好的目的—传授知识,而选择不好的手段,也不去计较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另外,人们对传统师生关系模式的认同,赋予了教师权利。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
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义务。学生需“努力学习,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人—人”关系,但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现有的师生关系似乎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学生在班级中,面对教师时所充当的更多是趋于物的角色,缺少的是为人的尊严与权利。学生所扮演的这种角色也有其历史渊源。无论是古代传统文化中过于推崇教师权威的思想,还是近代私塾对学生所实行的体罚制度,都是目前社会上师生关系的一种源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说学生在班级中履行的是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毋宁说学生更多的是实践着角色行为的另一个方面—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二、新的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承認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和谐相处,在和谐的氛围里共同发展和进步,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而且教育全过程已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必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而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在和谐的氛围里,学生和教师的情操都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三、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1.改变观念,正确定位
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身心健康,任意加重学生负担;要了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对于学生的缺点、失误或不足,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同情或宽容,并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足和改正错误,消除学生的愁苦和烦恼,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即教师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毫不犹豫地抛弃师道尊严,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欣赏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2.改进方式,提高水平
教师不能够因循守旧,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重组教材,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新体系;要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课堂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应转变专制式的教学方式为民主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加强交流,在教学中进行互动。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探究,动手操作、实验,在科学的海洋里携手遨游。教师要学会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师生共同学习中发展教学水平。教师要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要以单一的标准来简单表扬或批评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地、有发展性地评价学生,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机会。
3.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韩愈曾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固然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精深,但在知识的广度上可能还有所不及。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师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孔子的教学相长原则向我们诠释了师生关系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师生应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这段美好历程。
4.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走极端,认为学生是上帝,要把他们捧起来、供起来,骂不得、碰不得,也就是一味地迁就学生。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是确定的。在课堂活动中,正是这种较强的任务取向,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权威结构。另外,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及知识、年龄、自我概念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使教师居于指导地位,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权威。但在师生之间,我们同样需要任务取向上的合作关系,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寻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平等,目的并不是取消教师的权威,而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总之,建立师生共同体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只是上面所探讨的几个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我们相信,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