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携美育共舞 个性伴素养齐飞
2018-03-30陈春娟
陈春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将美育熔铸在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语文的美丽,从而爱上语文,富有个性地用好语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说文解字,让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培养国家的认同感
发现美丽之始,源于我们对汉字的热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记录这些遥远而精彩内容的载体即汉字。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字集音、形、义三者为一体,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段演义,一个传奇。她言简意丰,智慧美丽,让人浮想联翩。一个“集”字,让人仿佛看到了鸟儿翱翔天宇后悠然栖息于枝头的倩影;一个“山”字,让人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山峰俊秀,沟壑藏云,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一直伸向高空……
美丽的方块字造就了“书法”传奇。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历代优秀的书法家更是灿若繁星,各具风采。王羲之,飘逸俊朗;颜真卿,粗犷豪放;柳公权,华美灵巧。我们以书法大家的作品让学生领略书法的飘逸洒脱。学生在临摹中感受汉字风骨,学生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张贴于教室,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感受汉字之美,领略汉字之魅,这是走进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进文化认同,传承中华文明,这是中国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
二、想象入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诗歌阅读中,审美的联想和想象不可或缺,这样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诗歌学习,重要的是领会意境,体会情感。想象就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很好的媒介。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请学生用“诗音画”的形式,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诗意化的文字描述画面:暮色苍茫,那已经干枯的藤条屈曲盘旋,缠绕着老树,几只寒鸦在瑟缩的秋风中缩立枝头;地上蜿蜒流过一曲清溪,一座小小的木桥横跨而过,不远处孤立着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从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只有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内心深处。与其说是写秋野黄昏之景,不如说烛照的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学生只有将他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深深地体味到诗人旅途的艰辛和他寂寞、孤独、悲凉的悠悠哀愁,才能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想象能力是积极语用的基础能力,学生带着青春的想象解读跨越千年的美丽的古老诗歌,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交融、碰撞—跨越千年的风月,徜徉在古人营造的意境里,在美丽的诗歌中解读中国人的浪漫与真实,培养一脉相承的人文情怀。
三、披文入情,让学生在品味美的过程中培养人文情怀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许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在赏读过程中,让学生披文入情,在“情”的熏陶、融合下,咀嚼品味文字的美丽,触摸作者的心灵。
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借鉴了韩军老师的教学策略,重点关注四次流泪。学生能深入其境,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揣摩流泪的原因及蕴含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为祖母的死而伤心流泪。
第二次流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引导圈画关键词,咀嚼意思,然后用动作去演绎一下。学生找到“蹒跚、慢慢、探、攀、缩、微倾”,然后一学生上前抓住黑板上沿,动作演绎,教师顺水推舟点拨学生提炼这些动作中传递出来的信息—父亲老了。
朱自清为何流泪?是感动于父亲买橘子而流泪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感悟流泪不是因为父亲买橘子,而是有感于父亲老得太早、太快了。
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很显然,这是依依惜别的泪。
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父自感将大去,曾经风光无限为官一方的父亲,如今内心却如此脆弱,作者思念父亲,心疼父亲,父子之间曾经的隔阂全部化为了乌有。
四读流泪,怎能不为之动容?人间真情怎能不美丽?
一枝一叶总关情,披文入情,让学生含英咀华,充分领会作家的情感,感触其生命的脉搏,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终于冲破了一切隔阂和障碍。学生联系自身,回味血脉相连的镜头,不仅增加了自身的认读阅历,也丰盈了自己的情感,建构了美好人格。
四、吟哦讽诵,让学生在升华美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世界,里面“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古人积淀的读书基本之法,只有一次次朗读,置身缤纷的世界而心灵感动,才能在心灵碰撞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丰盈中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琅琅书声怎能不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呢?“入兰芝之室,久而不知其香”,耳濡目染,声情并茂,语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美文,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美之本质的深度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执着拷问,在吟哦中感悟生命的美丽和生命的永恒。
针对那段表现生命的张力的美文,我们进行了分配阅读:
(师)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学生合)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生)“我在开花!”(生)“我在开花!”(生)“我在开花!”……(师)它们在笑。
(生)“我在开花!”(生)“我在开花!”(生)“我在开花!”……(师)它们嚷嚷。
(女生合)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男生合)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学生通过吟哦讽诵,在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情感升华。“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沉浸其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語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智育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打造语文美学,按照语文的美的规律,发现感受语文的万象之美;设置美的情境,品味语文,缔造语文的美丽精神家园;借吟哦讽诵,同声相应,再现升华语文之大美;走进语文,拥抱语文美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文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