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培华:以韧之精神书写传奇职业生涯

2018-03-30姜华

出版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吴先生苏州大学出版业

姜华

从江南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到北国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一种职业,两段精彩”,“韧”之精神,贯穿吴培华出版生涯的始终。

“我们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但同时,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这段收在《二心集》中的文字,是鲁迅于1930年3月2日《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一文中的观点,他认为,“左翼文学”要发展,要避免“右翼化”,并进而做出点文化实绩,“韧性”是少不了的。

“韧性”在鲁迅心中一直有着独特的位置,在他看来,文化人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品质,中国的文化才有希望。其实,对于当代出版业而言,“韧性”何尝不是关键所在?出版业若想在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上做出恰如其分甚至是更深远贡献,一批有抱负、有韧性的出版人是必不可少的。资深出版人吴培华先生,早年治中国文学,尤其对现代文学情有独钟,为研究鲁迅,曾远赴鲁迅工作生活过的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探寻先生足迹,拍摄纪录片。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鲁迅,对他而言,意义非凡。鲁迅的“韧”之精神,在他二十四年的编辑出版生涯中影响深远。从江南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到北国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一种职业,两段精彩”,“韧”之精神,贯穿他漫长出版生涯的始终。

出版业改革的见证人

在国内大学出版界甚至整个出版业,吴培华都算得上是“异数”。其实,若单纯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那辈大学出版人的经历看,吴先生出版生涯的前半段倒是大同小异:大学毕业后先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究,继而受学校一纸调令就职于所属出版社,担任领导职务,这是那一辈大学出版业从业者都有的人生轨迹。(其实,他与出版的缘分,并非始于1992年参与筹备创立苏州大学出版社。1977年大学毕业时,作为学业最优毕业生,曾有机会进入江苏省当时唯一的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后因其他原因未能前往,1990年代“回归”出版业,可谓“再续前缘”)。但是吴先生的与众不同在于:虽担任一家地方大学出版社的主要职务,却取得了在大社、名社就职的很多从业者都难以获得的成就——入选首批中国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系第十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此外,还获得多项行业和省市荣誉奖励;虽然自学界投身业界,但并未放弃学术研究,而是从现代中国文学领域,奋力转型为出色的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者和教育者;尤其令业界和熟悉的朋友“惊艳”的是,在行将退休之际远行北上,就任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开启出版人生的第二段航程,并做出令同事、同行称赞的成就。尤其是第三点,在国内出版界较为罕见。近年来,国内有知名出版人退休后到其他出版社担任顾问、策划,但像吴先生这样,从地方小型出版社退休转任知名大学出版社实职的则几乎没有,以至于被业界视作是“出版业改革的一个见证人,是体制改革让大学出版业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高端人才的流动成为了可能”,并被认为是中國职业出版人制度的“起航”。

从东吴园到清华园,与清华大学校方敢于打破用人常规、“行胜于言”的务实精神密不可分,但我想,吴先生务实的出版风格、深厚的出版理论,是清华毫不犹豫选择他担任总编辑的重要原因。从编辑出版实践角度看,苏州大学出版社历年来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七项大奖,其中有六项是他策划的。获奖的背后,是一位资深出版人对这份职业的不懈追求。2006年4月21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耶鲁大学,向对方赠送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重大学术价值的精品图书,其中就有吴先生策划的《中国丝绸通史》。这部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优秀图书”并入选了“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的大型学术著作,若非吴先生“三顾茅庐”,险些“胎死腹中”,与世人失之交臂。该书的主编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先生,从开始的婉言坚拒,到事务繁忙无法抽身,再到最终为出版者翔实可行的出版方案、为五千年丝绸文化树碑立传的精诚之心和待人以诚的工作态度所感动,终于慨允担任此书主编。可以说,这部大型学术著作的成功,无不体现了吴先生不言放弃的精神和对出版事业的执著。此前的“现代出版学丛书”以及后来的《中华锦绣丛书》等,也都因他的不断努力而陆续面世并广受好评。

对年轻作者抱有一份温情

作为出版者的吴先生,在重视通过学术名家推出精品力作的同时,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作者也始终抱有一份温情。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巴金的不少文学作品,经时在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任职的叶圣陶之手发表。当巴金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也致力于发掘扶助文学青年,曹禺、何其芳、艾青、李广田、沙汀、艾芜等人因之成名。巴金后来曾说,年轻时,感念得到叶先生的帮助,自己有了能力,也便想着帮助更年轻的作者。暮年的萧乾先生也曾在一篇致上海文艺出版社某资深编辑的信中说:“我深深懂得发表一位新人的处女作,意义有多么重大。1933年沈从文先生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小说《蚕》,近60年后,我每每还感激涕零。当编辑发名家稿,不费事,也谈不上功绩。可是发一位青年的最初的作品,有可能决定这位青年一生的命运和道路。……我坚信对出版事业做出最大贡献的是那些肯于发现、挖掘、培养新生力量的(编辑)。”熟悉现当代文学的吴先生,本来就有扶危济困的热心肠,因此,发掘和培养年轻作者,占据了他编辑生涯中重要一角。9年前,他在自己的博客留言中,发现一位名叫郑迪菲的小作者,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位高中生,虽然小小年纪,却创作了不少为人称赞的诗歌,被称为“少年诗人领袖”。随后便与其沟通,亲自担任责编为其出版了《时间之伤》《嬗变的石头》,并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等场合举行作者见面会和签售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向读者推荐这位小作者。如果说,苏州大学的出版生涯,囿于出版社规模、品牌、编辑力量等因素,作为主管领导,为出版高品质图书,吴先生还常常亲自上阵扮演“策划人”角色的话,那么,在清华的六年多时间里,他的总编辑角色有了一次显著的“转换”。2001年,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出版社“一长三总”制(社长、总策划、总调度、总会计师)。清华岁月,他很少再亲自策划图书,而是切实承担起“总策划”“总调度”的角色,与社长和其他社委会领导成员一起,为进一步提升清华社的品牌而努力。

在清华社,他既是总编辑,也是出版前辈,更是年轻员工的好朋友,编辑们有工作方面的疑惑或困难,总是非常乐意去向他咨询和请求他的帮助。苏大社的十七八年,是既指方向,又“拉车”(亲自策划选题);而清华六年,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为社里搭平台、为编辑排忧解难、为出版社提升品牌形象上,风轻云淡的背后,实则是润物细无声的良苦用心。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热爱出版,他感恩清华给予的继续从事心爱事业的机会,名与利,对于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早已不在思考范围。他如此想,亦如此做,从而也赢得了清华社同事们的敬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资深出版人贺圣遂的眼中,吴先生是“‘以人名社的实干家、理论家”。确实如此,除了策划出版大批优秀书籍,带领出版社同事创造苏大出版社的“地方传奇”之外,他更是名闻业界与学界的出版理论家和研究生导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吴先生前进的动力。

自1995年回到苏大社担任副社长主管发行工作起,他就对转型期的中国大学出版发生了兴趣,但是最初的三年,他只是认真地观察、细致地思考,并无一字落在纸上。在他看来,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文化事业,文化的属性,使它不能完全像企业那样只考虑盈利,而商业的属性,又使它不能像其他公共事业那样不顾及经济规律、市场回报。他曾经讲过一句引发业界争议的话:没有三年的全身心投入,在这个行业是没有发言权的。这是切身体会,相信在这个行业工作三五年以上的从业者、管理者都会感同身受。近些年来,国外诸多出版公司的领导层,盲目引入其他行业的人才,短期内导致出版公司经营一团糟的现象频频发生,也证明了吴先生所言非虚。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经历多年的深思熟虑了解出版业实际运作后,自1998年起,他才发表第一篇研究性论文《编辑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兼论大学出版社如何实行企业化管理》。这篇论文因思考深入、切中时弊,在业界广受赞誉和好评。从此,他的出版研究一发不可收,每年六七篇论文,从大学出版到中国书业,从连锁经营到书业物流,从选题策划到图书质量,从转企改制、企业上市到“+互联网”,留下一串串思考的脚印。他的研究,不尚虚空,不说套话,每一论题,均有极强的现实指向。例如,在互联網时代的出版业如何发展问题上,他强调的不是很多人随风而动的“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在他看来,前者似有偏离出版主体之危险,后者才是以出版业为主体,利用互联网促进自身长远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而这一论断,其实和多年前,他强调出版社和民营公司合作的同时,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防止国有出版“空壳化”的思考是相通的。

与理论研究相关的是教育者的角色。自1999年招收首届传播学出版方向硕士研究生起,吴先生共指导了12届44名学生。他对学生尽心尽力,这在他担任导师的学院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师生之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超越了一般的师生关系,介乎师生、师友、子女与父辈的关系之间。对于学生,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带学生去参加书展,遇雨学生晚归宿舍,十几分钟后会接到他问候是否安抵学校的短信;学生因为家贫不能如期缴纳学费,他会先行垫付……除了生活上的关照,对于在学业上如何培养学生,他亦有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出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经过摸索,他总结出“五个一”的培养模式:初校100万字、三校100万字、责编一本书、上一次订货会、下一次印刷厂。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夯实了基本功,对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也有了大致的了解,非常有助于适应日后的实际工作。那时,尚无“出版专业硕士”一说,但是从吴先生的教学实践看,其实早已开了出版方面研究生教育专业化特色的先河,获得越来越多开展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高校的认同。

吴培华先生是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那一辈大学出版人中的一员,也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如果出版也有专业主义的话,专与博融通的知识结构,为获得这种知识不懈求知的精神,为出版和传播好书的执著文化理想,发自内心地对出版活动的热爱,以及对优秀作者(崭露头角的青涩作者和已经成名的出色作者)的渴求,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吴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神,但他的不同在于,即使遇到了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他都不曾动摇过、灰心过、放弃过,为了心爱的出版事业,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一直坚持自己的追求,坚守自己的信念——这就是鲁迅所谓“韧”的精神。

著名史学家侯外庐晚年在自传《韧的追求》中,追溯了自己一生于学术的不离不弃、坚韧不拔的经历。我想,吴培华先生对出版事业的追求,既体现在苏州大学出版社的17年营销、编书生涯里,也体现在清华大学出版社7年的宏观架构、培育人才的总编辑管理工作中,二十四年追梦,无数新书过眼,诸多友朋聚散,成就了他的出版理想,理想与追梦的背后,有一“韧”之精神在。此恰与鲁迅之倡导、侯先生之治学异曲同工,令人钦佩。

猜你喜欢

吴先生苏州大学出版业
国家艺术基金“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首站在苏州大学开幕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满意度调查——基于苏州大学的实证研究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