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大国发院往事:一代学人的学术青春

2018-03-30棋均

齐鲁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张维迎易纲林毅夫

棋均

在易纲接棒央行行长后,他曾参与创建过的北大国发院被提及。1994年,易纲与林毅夫、海闻、张维迎、张帆、余明德6位经济学家一同发起组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时任副主任。 2008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基础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SD)组建。

国发院是通常意义上的智库,它的创建史以及其所形成的学术圈层,呈现出了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引发的争鸣。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者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学术思考,思想与现实,江湖与庙堂,在这里交汇,改革——这一贯穿四十年的主题,也在这里完成了从民间话语到顶层设计的转变。

“中国智库”国发院:影响中南海的经济学家“特区”

从北京大学东大门进入,拐过好几个弯,毗邻未名湖,你会发现一座有着繁琐门廊的中国古式院落,中国知名的经济学者林毅夫、张维迎、易纲……曾从这里出入,如同这座院子的一砖一瓦,都彰显着“权威”。

它是朗潤园,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改革的见证者。

它的前主人恭亲王奕訢,也是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1994年,林毅夫、张维迎、易纲等6位致力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学者,在这里创立国发院并在这里办公。

国发院是中国第一家独立经济研究中心,经费自支,与北大的关系是依而不靠。“在全中国你也找不到另外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多的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发院现任院长、林毅夫的学生、经济学家姚洋自豪地说。在就职于这座院落的近50名教授队伍中,有25位经济学教授,如果算上助教和副教授,这一数字会上升到35,其中就包括林毅夫、周其仁、宋国青、易纲、海闻、汪丁丁等耳熟能详的名字。

20年来,这群几乎清一色接受过系统的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教育的海归经济学者们,始终在做同一件事:用经济学家的方式去影响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他们参与了国内几乎每一场关于改革问题的重大争论,在新农村建设、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土地制度改革、电信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汇率政策、宏观调控、股市治理、生育政策调整等诸多领域,都献计献策。不仅如此,国发院组织的多场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朗润格政等品牌论坛也在发挥着“咨政启民”的效用,旨在推进理性社会建设与中国的进步。

正因如此,国发院才能数年蝉联高校智库第一,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影响力智库阵营。

在副院长黄益平看来,北大国发院的成功,主要是这里有一批极具家国情怀的学者。他们凭一技之长,身怀“达济天下”的抱负,更多的国发院学者们走向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如林毅夫,就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2013年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连续当选为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如易纲,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如今是央行行长。

对此,林毅夫解释道:“北大国发院的经济学家信奉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知行合一,我们不愿只做一个纯理论的研究者,更不做简单的批评者。”

前朗润园时代:林毅夫与九号院

1982年9月到1986年9月期间,林毅夫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后取得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与他同时期在美国留学的还有如今已经成为知名经济学家的海闻和易纲。1985年,海闻与其他5位中国留学生在纽约创立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聚集起了一大批中国留美的经济学者。

当留美经济学者回国时,有几个不错的就业选择,除了北京大学等高校,还包括两个重要的智囊研究机构——“体改所”和“发展所”。

发展所的全名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也就是“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在西黄城根南街九号的院子里,遂被人称为“九号院”。杜润生任主任,王岐山被借调到研究室工作。聚集在那里的青年们,热衷讨论经济、政治、农村和改革,满怀热情地参与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改革进程。

1984年,莫干山会议召开,被称为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这个舞台令一批经济学家脱颖而出,为80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也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当时,周其仁任莫干山会议论文组副组长;来自西北大学的青年张维迎崭露头角,只有24岁,是年纪最小的参会者。

莫干山会议上,王岐山表示,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很重要,“怀才不遇可怕,身不由己更可怕”。会议后,农研室的人“分道扬镳”,一拨去了隶属于国家体改委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以下简称体改所);另一拨则去了隶属于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发展所)。

1987年,林毅夫回发展所担任副所长,与周其仁、王岐山、陈锡文、杜鹰这些人再次聚集到一起。这批年轻人对学术和改革的热情给整个80年代罩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色彩。尽管后来在1990年,“九号院”的年轻人大多出走国外,但几乎没有人会否认那段经历对他们的影响,而且是持续的影响。

“看见鸡蛋孵出小鸡”

1993年7月1日至3日,林毅夫、易纲和张维迎分别从北京、美国和英国来到海口市,参加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留英经济学会主办的“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这个研讨会聚集了孙尚清、董辅礽、安志文、高尚全、马凯、童大林、杨启先、周小川、黄达、王珏、萧灼基等中国经济学界专家学者以及海外学者共130多人。

张维迎回忆,研讨会结束后的1993年7月15日,他同易纲、林毅夫三人共同起草了《关于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建议书》,开头写道,“本建议书的基本设想是办一个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经济研究机构。”

1993年12月23日,在北大的一间电教教室里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北京各个研究机构都来了人,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研究机构。那些名字至今耳熟能详,吴树青、樊纲、茅于轼、杜鹰、梁柱、陈锡文、邓正来、卢迈、钱颖一、周其仁、宋国青……“按照现在的说法,阵容很强大。”如今的国发院教授张帆回忆。

作为创始人,易纲在筹备会上说:“我们很幸运,看见鸡蛋孵出小鸡”。

“21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将要迎来中国经济学在世界上人才辈出(时代)的到来”。1994年8月初,北大勺园5号楼的106房间,林毅夫说。同年8月17日,时年42岁的林毅夫、36岁的易纲、42岁的海闻、35岁的张维迎、43岁的张帆和余明德等6位海归经济学博士正式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任中心主任,易纲和海闻任中心副主任,他们三人和张维迎、张帆、余明德一起被称为创院“六君子”。

2014年,在北大国发院成立二十周年活动上,易纲表示,北大国发院的成功反映的是一群独立思考的年轻人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认同。

猜你喜欢

张维迎易纲林毅夫
张维迎寓言经济学
易纲:人民币仍是“稳定强势货币”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张维迎 在骂声中捍卫理念
张维迎:市场信仰者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
林毅夫案,台“国防部”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