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中长期趋势、结构与变局
2018-03-30陈卫东钟红王有鑫
陈卫东 钟红 王有鑫
未来三年全球经济增长加快但基础尚不稳固
(一)全球经济将继续稳健增长
全球经济在未来三年将继续稳健增长,预计年均增速在2.9%(市场汇率法)左右,高于2012—2017年2.7%的平均增速。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保持基本稳定,未来三年年均增速约为1.8%,与之前五年相当。其中,欧洲和日本在超宽松货币政策和低融资环境利好下,贸易和投资超预期增长,未来宽松环境仍将持续,经济增长有望延续;未来三年美国经济将继续稳固增长,税改、基建投资等新政有望落地,可能出现经济增长高于趋势水平的状况。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同步增长,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亚洲新兴市场发展势头强劲,预计未来三年年均增速为6.5%,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实体经济复苏、外需改善、大宗商品价格逐步回暖,全球物价将缓慢提升,将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增加企业利润和现金流,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正反馈效应。
(二)全球贸易与投资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进入2017年,全球经济出现周期性复苏迹象,发达经济体政策不确定性降低,全球贸易形势明显回暖。预计未来三年进出口增速都将维持4%左右水平,高于全球经济增速。贸易形势好转,主要是因为制造业提振全球经济,有力支撑贸易增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并将制造业作为政策施力点。同时欧美复苏由分化走向一致,金融稳定性有所改善。区域贸易协定进展加速,各国的忧患意识使得谈判更具包容性与妥协性,加速了区域合作进程,有力地抵消了去全球化的冲击,引领全球化制度建设,这一趋势在未来发展中将体现得更加明显。与此同时,随着主要区域经济增长预期改善、贸易形势复苏和跨国企业利润回升,未来三年国际投资也有望呈现乐观态势。
(三)对于全球经濟复苏形势不能盲目乐观
第一,全球经济依然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低贸易”的新常态中,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在重大风险面临,复苏步伐可能会停滞甚至倒退。如果说上一轮经济长周期是以全球化为标志,那么这一轮长周期似乎是以去全球化为标志,包括美国、欧元区、英国等地区都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加大了复苏的脆弱性。
第二,复苏并不全面,各国存在分化。中东、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美地区,大部分是大宗商品出口国,外部风险敞口暴露较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尤其是拉美地区,随着通胀大幅下行,将逐步进入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势相反,存在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风险。
第三,全球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据世界大企业联合会测算,1996—2006年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约为1%,到2007—2012年间降至0.5%左右,最近几年则在零左右徘徊。全要素生产率放缓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前,经济增长很难出现根本性改善。
2020年、2035年、2050年世界经济地域格局变化预测
从中长期看,各国经济的差异化发展将逐渐改变世界经济地域格局。
(一)18世纪以前,亚洲一直处于世界经济中心
从公元前5世纪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这2000多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一直领先全球。资料1显示,宋朝时期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5%,其中北宋占80%,南宋占50%,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元朝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0%~35%。到明朝及清朝中后期,尽管西欧走上了经济增长之旅,但中国经济在当时依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比如,明朝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45%,其中最辉煌的万历年间,经济总量达到世界总量的80%。清朝前期的大部分时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5%左右,不过清朝后期经济大幅度衰退,侵略战争以及大量白银用于赔款并流向国外,造成国力迅速衰退,从康熙乾隆嘉庆期间的35%跌至10%。
(二)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重心逐渐向西方国家转移
从18世纪开始,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在科学技术上有了飞跃性进步,机器的广泛运用,大大刺激了生产力发展,从而欧洲在军事、贸易上均取得重大进步。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世界航路的改变,欧洲各国开始了海外扩张之路,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先后称霸世界。美国凭借着良好的自然条件、社会制度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872年美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到1913年美国工业产值已经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之和。同期,清政府实施了长达一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吸纳西方先进技术的机会,生产力大大落后,加之侵略战争以及大量白银用于赔款而流向国外,清朝国力迅速衰落,世界经济重心逐渐向西方转移。
(三)当前世界经济重心开始东移,中国经济再次崛起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者。1980年发达经济体占世界GDP份额高达76%,2016年降至61%;金砖五国占世界GDP比重由7%上升到22%,份额显著上升。在《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和印度市场规模分列全球前二,因此亚洲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消费、生产和贸易中心。目前,中国GDP的世界占比为15%,印度为3%,并且这一比重还在不断上升。而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等影响,经济增长长期低迷,全球经济份额不断下降。
IMF提供了未来五年全球经济预测数据,可借此计算2020年世界各国经济份额变化;同时假定中国2021—2025年平均实际增速为6.3%,2026—2035年年均增速为5.6%,2036—2050年平均增速为3.5%,计算出2035年和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情况。预计到2020年,中国经济将接近15.6万亿美元,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在全球经济中占比将升至17%左右(见表1);美国经济总量将接近22万亿美元,在全球占比降至23%,人均GDP将达到6.6万美元。
预计到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人均GDP有望超过2万美元。“一带一路”地区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将大幅上升,沿线一体化程度将更加紧密,经济、金融、科技、人员和文化等领域交往将促进人民币区形成。
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地位首屈一指,GDP总量和人均GDP都将位列世界前列,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将与中国GDP全球份额相匹配。美国GDP占比进一步下滑至13%,欧元区GDP占比为8%,日本仅为3%。“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将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高位,经济稳定发展将带动政治平稳,地缘政治冲突将逐渐减少,世界将日益演变为更加和谐稳定的命运共同体。
2020年、2035年、2050年全球产业布局的主要变化
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趋势一致,全球制造业布局和竞争力也将随时间而发生动态演变,主要发达国家与代表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将逐渐缩小。目前在世界产业格局中,处于产业价值链中心位置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和日本,处于产业价值链外围位置的国家主要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关注这些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窥见世界产业布局的变化。
美国2012年提出“工业互联网”。希望将工业与互联网结合,升级关键的工业领域。通過智能机器间的连接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工业、激发生产力。在现实世界中,机器、设备和网络能更深层次与信息世界的大数据和分析连接在一起,带动工业革命和网络革命。在此项目引领下,美国成立多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中心涉及的相关技术和产业有望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目前为止,美国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子制造业等技术发展,“工业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同时,美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进行支持,确保美国制造业实现创新发展。
德国在2013年提出工业4.0时代概念。旨在通过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和智慧化。工业4.0项目主要包括三大主题,分别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生产智能化将在未来逐渐形成主流,尤其是在强大的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等领域加成下,德国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将更加稳固。
尽管日本在科技人文领域仍保持较高竞争力,但其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大大限制了日本劳动生产率和研发创新的发展。目前日本人口老龄化率已超过26%,预计到2035年,将会突破30%,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老人,这将严重阻碍日本的科技创新。在全球制造业份额减少的情况下,日本作为传统机械大国,核心机械订单持续下降,加之不断爆出的日本制造业丑闻,到2035年日本可能会退出世界制造大国核心阵营。
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该计划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提出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已经意识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全球化与新技术的交汇,也是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的一个新契机。在该计划中,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要在消费品领域,更要在科技含量高的先进设备领域。中国近年来取得了科技制造业方面的重大突破,从“天宫号”到“蛟龙号”再到“复兴号”,这些高端装备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的制造硬实力,也更加坚定了中国走科技制造、智能制造道路的信心。
印度拥有大量青壮年,没有人口老龄化的后顾之忧。印度相较于周边国家,在手机、生物制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成本优势,同时,印度纺织品在欧美市场份额逐年上升。相比于其他高科技设备制造,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对于农业人口吸纳性更强,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将在制造业的发展下提速,“印度制造”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新兴力量。但是相对于目前全球化和新技术交织的时点,印度在资本和技术创新上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因此制造业的总体进程缓慢。凭借印度独特的优势,在2050年有可能跻身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总之,如果按照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达到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进入制造强国前列三阶段划分,预计到2020年,处于制造强国前列的仍是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到2035年,中国将达到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日本将由制造强国前列落入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与中国处于同一层级,但二者变化趋势截然不同;到2050年,中国将更进一步,与美国、德国一起位列制造强国前列,同时印度可能会加入制造业强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