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烧鬼”何凤生

2018-03-30李元冲

铁军 2018年3期
关键词:伪军火烧民兵

李元冲

“火烧鬼”是指抗日战争时期,鬼子和伪军想以火烧抗日军民的房子来威逼抗日军民放下武器,但许多人被火烧房子后,反而更积极地参加抗日活动。

那时在苏北的通东和东南地区的富余、海东等区,老百姓对下乡扫荡并追问“谁是新四军”“谁是共产党”“谁是民兵”等问题的日伪军时,常回答的一句话是:“火烧鬼!”老百姓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火烧鬼”之名在通海一带威震敌胆,只要提起“火烧鬼”,日伪军就会闻风而逃。何凤生就是“火烧鬼”中的一个。

何凤生,通东新河乡人,1942年参加农抗会,由于表现积极,不久即被吸收入党,并被委任为新河乡民兵大队长。在他的带领下,民兵从12人发展到300多人,武器也从几支枪增加到30多支。

1943年9月,日军借扫荡之名,企图消灭何凤生领导的新河乡民兵大队。在未找到何凤生及民兵们的情况下,敌人恼羞成怒,将何凤生的家付之一炬。没了家,同时为了躲避敌人,何凤生只能睡棺材、麦地、柴堆等处;没了粮,妻子只能在外乞讨维持生计。尽管这样,何凤生不但没有屈服,反而更加深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1944年6月的一天,何凤生带领40多名民兵,出其不意冲入富安镇据点,25個日伪军被打个措手不及,他们当场缴获冲锋枪1支,步枪25支、小炮1门,救出了10多位无辜被抓的群众,拔除了这个据点。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日伪军不甘失败,仅仅过了30天,便准备在富安镇重修据点,为长期驻扎作准备。在敌人来之前,何凤生就动员镇上的群众搬迁,将商住户们分散到香台庙、黄家仓等地方。为避开敌人对新市场的骚扰,何凤生指挥商民采用流动市场的办法进行交易,每天由民兵通知流动市场的不同地点,并派民兵进行武装保卫。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又解决了商民的困难。居民们为了抗日也都十分配合。

7月27日,从四甲镇过来了七八十个全副武装的日伪军,当他们进入富安镇时见镇上一片狼藉,街市也不知去向,但他们还是决定驻扎下来,于是在镇北找了个地方,准备修筑碉堡。第二天何凤生带领200多个民兵设伏袭击这股敌人,并毁掉敌人白天所筑的工事。以后就这样缠着敌人,敌人白天筑,何凤生他们晚上毁。

敌人为了强行修筑工事,驻四甲的日军增派兵力。面对强敌,何凤生提出了“敌人1个,我们10个,发动群众,逼走敌人”的口号。他把民兵组成各种战斗小组,分工合作袭扰敌人:为了断敌人的水,他动员群众把死猪、死狗、粪便倒在敌人吃水的沟里,迫使敌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远处取水,当敌人离窝后乘机打击敌人;为了断敌人的交通,他动员群众拆桥毁路;为了断敌人粮,他动员据点附近群众将粮食全部转移,敌人胆敢外出抢粮,就乘机将其消灭……不仅如此,何凤生还采取政治攻势,向据点及周围散发传单和张贴标语。在此期间,民兵们还创造了围扰战和诱捕战等多种形式打击敌人。如敌人在粮尽菜绝的情况下,被迫到四甲去组织货源,何凤生放敌人出去,等他们回来的时候截获并消灭这股敌人……

在民兵们的打击下,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敌人来富安镇三个月后的一天,民兵截获了一封富安镇伪军中队长向四甲坝大队长的求救信,信中说:“……驻军如失群之雁,煮饭无草,菜肴无盐,职难能坚持,何日可归……”真实反映了日伪军的沮丧心情。

就在民兵截获这封信后不几日,驻四甲坝的日伪军开来了一支七八十人的队伍,他们炸毁了自己修筑的碉堡,并张贴了布告:“我们走了,请你们不要再打……”日伪军就这样狼狈地被民兵们逼出了富安镇。

1944年年底,苏中四分区召开第一届群英大会,何凤生被授予“一等民兵英雄”,被赞誉为苏中“八万民兵的旗帜”!

(责任编辑 陶炳才)

猜你喜欢

伪军火烧民兵
伪军大举进攻,绥东形势严重
青春里,那不可小觑的味蕾江湖
火烧毒品
起源
末了
飒爽英姿女民兵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叛徒
“民兵”一词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