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向国际的机遇与挑战
2018-03-30王小龙
王小龙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机电安装事业部,云南 昆明650032)
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在我国政府所提倡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要求下,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走入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承揽工程,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这些企业通过“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开拓了国际视野,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观愿望。在国际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熟悉中国标准的建筑企业往往受到业主要求采用国外标准,海外业主一般只认可欧美标准,走出去的企业往往因为不熟悉国际标准而陷于被动地位,相关的设备制造等因为无法满足国外标准,设备制造企业也失去了走入国际市场的机会,阻碍了我国装备“走出去”的步伐。因此,加大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力度,让中国建筑标准获得国际认可,势在必行。
1 我国建设工程标准走向国际的需求情况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我国工程建设国际化,随着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参与构建世界经济新格局的能力不断提升。政策倾向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坚实依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互相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进改革。政府将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些政策措施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缩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80年代稳步发展,90年代动荡调整,21世纪重现高速增长趋势,进入稳定发展的兴盛时期。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建筑企业从最初只能实施经援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和分包,发展到如今项目的规模逐渐增大、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目标市场拓展到全球范围的新格局。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依然是亚洲和非洲,分别占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总额的47%和35%,拉丁美洲占10%,欧洲占6%。鉴于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起步较晚、管理经验相对落后、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程度低、老牌殖民国家标准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占主导等原因,我国在国际工程市场中,还将延续以亚太为主,发展非洲、恢复中东、开拓欧美的发展战略。ENR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占全球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的65家,占总数的26%,占总市场份额的约1/5;欧洲有52家企业,占比20.8%;韩国有12家企业,占比4.8%。中国企业数量虽然占比较大,但营业额占比仍然比较小,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中国企业想拓展国际业务和实质性摆脱被动局面,需尽快从“与国际接轨”提升为“国际化”,从“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上升到“掌握话语权”,对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支撑和保驾护航。
2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在国外应用的经验教训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的发展完善,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目前,由政府发布的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已达6 000余项,为各领域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建设标准在国外工程项目建设中采用较少,且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较多的问题。
以本人参与的国际EPC项目-斯里兰卡Moraganhakanda水库首部工程为例,简述一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在国外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该工程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融资贷款,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承担EPC总承包,为斯里兰卡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关系到斯里兰卡万千民众的灌溉、发电、饮水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受到斯里兰卡总统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合同规定本项目可以使用中国规范,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为标准的使用和理解问题,与斯里兰卡业主方产生了很多分歧。
首先,中国标准没有完成系统的国际化进程,走向国际市场后,国外业主不熟悉中国标准,不知道中国标准与欧美标准的区别,已习惯使用欧美标准的国外业主通常会怀疑中国标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需要政府牵头加大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力度,增强知名度。
其次,中国建设标准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翻译,也没有官方发布的英文印刷版,专业方面的翻译时常有不准确的地方,也为中国建设标准在国外的使用造成了一些麻烦,此时如果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给国外业主解释是标准翻译差错,一般情况国外业主不能理解和接受,也为中国建设标准在国外实施的权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政府牵头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进行权威和系统性的翻译工作。
再者,中国标准里面的一些用语习惯国外业主不能接受,例如:“宜”、“可以”等这些词语的意思有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意思,用词不够直接和准确;例如:“若业主或监理有特殊要求时,按照业主或监理的要求执行;不少于.....”;再例如:钢筋保护层为3~5 cm,业主工程师不能理解,若我们施工过程按照3 cm控制,则他们认为5 cm更好,至少要求控制在4 cm。这也影响中国建设标准在国际市场上的权威性,需要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修订。
3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努力方向
(1)尽快形成完整、准确、权威的中国标准外语版本信息库。
(2)尽快建立可在网络上公开查询中国标准外语版本的查询平台。
(3)建议中国权威机构或部门统一建立知名外国规范标准的信息库和查询平台供中国工程师使用,避免各单位重复投入建库、翻译五花八门、错误理解。
(4)未来的国际项目同时使用多个知名国际标准规范的情况是常态,中国工程师应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就有必要学习、理解、掌握知名国际标准规范,才能在项目工作实践中顺利应用。
(5)“中国标准国际化”是中国工程师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实力和文化的体现。建议中国权威机构或部门把出自多个部门行业的中国标准整合统一为一项标准,可以避免较多的重复工作、将用规范的外语写出来的标准公开出版发行,在未来国际项目上成为合同应用的知名国际标准之一。
(6)加快中国标准的更新升版速度。
4 结束语
总之,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长期垄断的欧美标准体系,要真正实现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路还很长,既需要中国政府牵头做大量的工作,也需要广大标准化领域的各类人才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力争早日实现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