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养老”中供养者的赡养压力分析

2018-03-30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龄养老保险养老

陈 亮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一、引 言

当前,我国高龄老人逐年增多。据全国老龄委预测,中国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规模将从2000年的约1150万增加到2020年的3000万、2040年的6400万,并在2050年达到1亿。老人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我国65~69岁、80~84岁、90~94岁、100~105岁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率分别为5%、20%、40%和60%。而在日常生活中最可能需要照料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在2010年达到1930万,预计到2050年达到1.07亿~1.5亿①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

我国老龄化现状是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并存,高龄化超过老龄化。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两代人同时进入老年的概率逐年加大。基于传统赡养文化,老年供养者在自身健康状况逐渐变弱的情况下还要赡养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高龄父母,再加上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给老年供养者带来了巨大的赡养压力。

本文“老人养老”指已经进入退休生涯且年满60岁的供养者在自身面临养老问题的同时还需赡养年满80 岁的高龄父母,具体来说就是年轻老人赡养高龄老人。本文用供养者来代表这类人群,其中供养者包括当前阶段的供养者和由代际更迭形成的新供养者,将后者定义为“潜在供养者”。

本文利用角色冲突理论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阐述供养者面临的赡养压力。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供养者在照料过程中时间、空间和行为模式上的冲突,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对供养者合理安排他们的收入-支出具有指导意义。

二、文献评述

以往文献主要利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从高龄老人的年龄、户籍、子女数、性别、丧偶率、经济来源、健康状况、居住方式等因素来研究高龄群体的家庭养老,这和本文的供养对象相契合。陈卫、杜夏指出中国高龄老人的养老方式是典型的家庭养老,85%的高龄老人与家人同住,75%的高龄老人第一位的生活来源来自于家人,而92%的高龄老人在身体不适或生病时由家人照料[1]。曾毅、柳玉芝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龄化超过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日益突出;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与城市高龄老人相比,农村高龄老人经济资源缺乏,受教育程度低、丧偶率高、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处于养老劣势,严重依赖家庭养老[2]。田北海、雷华指出经济收入较低、年龄偏大的农村老年人具有家庭养老偏好[3]。Lai D W度量了高龄老人养老对家庭经济支出的影响程度,指出经济条件欠佳的家庭子女有巨大的经济压力[4]。林闽钢、梁誉等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得出城镇老人主要靠养老金养老,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供养,但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高龄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家庭成员[5]。张川川、陈斌开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研究新农保,得出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但效果有限[6]。

具体研究老人养老的文献中,周云指出代际间年龄差距小,两代人同时进入老年可能性增大,会出现银发人照顾银发人的现象。在不考虑子女本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仅以子女身体状况与精力的有限性来说,一旦子女一代步入老年阶段,尽管他们可能有更多空闲时间照顾高龄父母,但自身健康状况此时也可能发生变化,会出现照顾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7]。封婷、郑真真应用CLHLS 调查数据,得出高龄、女性、东中部的老年人成为家庭养老能力相对负担最为不足的群体,养老弱势群体表现出养老能力在各方面均相对不足、积贫积弱和随老化负担变重且家庭承载力弱化,从而困难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特点[8]。

以往文献主要从高龄老人角度研究养老影响因素,或笼统地从老人角度研究自身养老,鲜有从供养者双重赡养压力的角度分析,也没有分人群比较供养者的赡养压力。本文在角色冲突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统领下,着重分析老人养老这一群体,针对性更强,鉴于数据获取的难度,本文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来关注供养者的赡养压力。

三、老年供养者承受的具体赡养压力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方法

由于论文研究人群的特殊性,且以往文献研究较少,本文采用个案访谈法,以番城社区和湖畔春天社区为访谈地,选取30名受访对象,每个群体6名,每种人群再抽取5名作为重点访谈对象,剩下1名作为三角互证,以保证访谈信度。为保证代际差存在,受访对象的年龄控制在60~65岁和80~85岁之间,访谈问题包括自由响应和固定回答两类。编码方式为:农民群体编码为A、自由职业群体编码为B、公务员群体编码为C、企业职工群体编码为D、个体户群体编码为E。每个群体内重点访谈对象的个体编码为A1-A5,如农民群体编码为A1、A2、A3、A4、A5。

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供养者和供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居住方式、子女数、收支状况、参保情况,家庭成员的供养态度、养老期望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以反映每种人群的具体赡养压力。

(二)研究结果

基于个案的调查结果,经济压力、健康压力、社会压力和角色冲突是老年供养者赡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具体约80%的供养者认为健康压力和经济压力对自身影响最大,45%的供养者认为社会压力显著影响赡养效果;分人群看,同等标准下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经济赡养压力总体上小于个体户、农村居民、自由职业者;而健康压力、社会压力和角色冲突对供养者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1.老年供养者的经济压力大,群体差异明显

老年供养者的经济压力主要受自身和供养对象收入水平影响,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自身收入水平。由于供养对象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所以本研究忽略供养对象的收入,主要考察供养者在经济支出上的主观感受。根据表1,一方面,供养者的经济压力普遍较大。经济压力非常大的接近50%,经济压力比较大的占68%,虽然样本选择问题可能使研究结论产生偏差,但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供养者的经济压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经济赡养压力表现出群体性特征。收入不同的农民个体在供养的经济压力上表现出一致性,普遍感受到经济压力非常大;经济压力小的比例为16%,其中经济压力比较小的比例占12%,非常小的占4%,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公务员占经济压力比较小的样本数的一半;个案研究中个体户、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总体上能感受到经济压力。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经济压力存在于各个群体中,且5种人群赡养的经济压力等级排序和各群体的经济收入水平基本一致。

表1 供养者的经济压力

注:访谈群体的月平均收入:农民为600元/月,自由职业者为1500元/月,公务员为3650元/月,企业职工为2600元/月,个体户为2200元/月。

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本研究中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老人退休金仍执行原有规定。比较2007-2014 年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这三类人群的养老金替代率,可直观反映他们的收入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其经济压力提供参考。鉴于2005年后国家不再提供以上三类人群的养老金替代率,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以及访谈地的工资指数,利用受访地三类人群2007-2014年平均收入和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为参照,大致测算出三类人群养老金替代率,以体现三者差距。据测算,2014 年,我国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养老金替代率分别是49.3%、87.7%和88.4%,由此得出,养老金待遇在不同群体间的落差真实存在。

自2009年新农保实施以来,针对农村居民,在“捆绑式”强制参保前提下,年满60岁居民每月可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当前受访地为70元)。假设农民在60岁之前都已经缴满15年,按照最低档次100元/人(国家每年补贴30元/人),在不考虑利息的情况下,缴费满15年,最后领取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约为79元/月;按照受访地最高档次500元/人计算,在上述假设都满足的情况下,可领取103元/月。按照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和最高缴费率500元计算,总替代率只有30%,经测算,加上利息因素,总替代率也只有37%,此替代率只能保证供养者较低的生活水平,如果减去供养对象的医药费支出,经济压力非常大。

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按照上年度平均工资20%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但本研究中只有1名个体户和1名自由职业者拥有退休金。本文通过个案访谈法佐证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的经济情况。

问:作为自由职业者,您有赡养的经济压力吗?

答:由于工作地点变动频繁,收入没有保障,年轻时没存下多少钱,现在又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夹在中间很难受。母亲85岁了,患有高血压,腿脚不灵便,每天都要按时吃药,虽然血压药便宜,但是自己收入不高,时间长了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访谈资料M20140720)

问:作为个体工商户,您能感受到赡养的经济压力吗?

答:我以前是机械厂的职工,九十年代,机械厂倒闭后下岗了,没有工资收入了,租了个门面,干起了电焊,收入不稳定,刨去房租,个体工商税,平均每年也就3万块钱左右,这点钱只够家里生活开支。前几年到了退休年龄,领到了退休金,每月1800块钱,仅够维持生活,父亲患有风湿,还得给他买药,希望政府对慢性病的药物进行补贴。(访谈资料M20140726)

依据以上分析和具体访谈资料得出:首先,自由职业者和农民没有固定的退休年龄、雇佣关系,只要有工作机会,身体条件允许就一直工作,工作变动频繁,收入波动较大,经济压力较大,赡养过程中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相比较而言参加了社会保险的供养者在照料高龄父母时更加从容,这和本研究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基本相似。其次,供养对象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医药费支出呈现负相关关系。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造成的药费支出占赡养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大,供养者需要长期医疗投入。

赡养高龄父母是他们的义务,但高昂的赡养费用使他们在日常的赡养中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总体上,五类人群的养老金收入存在较大差异,但在赡养过程中普遍感觉到经济压力,本文认为可通过供养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惯性来解释。

2.老年供养者的社会压力大,基本无群体差异

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老年供养者有意愿也有能力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2012 年10 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16 个成员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2]60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在老年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论是编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乡规划,还是进行文化活动场所、设施建设及组织文化活动,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都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群体的特殊需要,确保老年人文化权益的实现。考虑到不同群体社会活动的差异性,本研究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社区文化活动、老年公益活动,退休返聘等。在自身健康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部分中老年人实施成功老龄化继续发挥余热,通过退休返聘实现从“老有所为”到“老有所用”再到“老有所成”,但面对需要赡养的高龄父母时他们却让渡了本该享受的老年生活,直接导致社会交往面变窄。表2将供养前作为对照组,可得出:第一,由于赡养高龄父母,参加社区活动人数的比例明显下降。第二,基本无群体差异。即在有高龄父母存在的前提下,供养者基本上放弃了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

表2 供养者的社会压力

注:省略供养前后的人员编号。

问:参与社区活动频繁吗?

答:能不能参加社区活动和母亲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你看,我这性格开朗,闲不住,和单位的同事和社区姐妹们一起上老年大学,感觉时间过得快,过得很开心,但自从前年母亲患了中风后,起床、走路都成了问题。为了照顾她,连照看孙子的时间都少了很多,更别提参加社区活动了,感觉快和社会脱节了,好在孩子理解我,外加两个兄弟帮忙轮换照看着,但我感觉他俩照看得不细心。(访谈资料M20140805)

依据访谈,概括得出:首先,供养者的健康状况和成功老龄化意愿的实施呈正相关关系。其次,高龄老人的子女数对供养者成功老龄化具有显著影响。通过轮流照看,可减轻供养者的压力,这和以往文献所做的研究相吻合,但轮流照看并不是对所有家庭都适用,通过调研发现子女数大于2人的供养者出现了互相依靠现象。再次,代际参与可明显减轻供养者的赡养压力。在照料过程中,得到子女理解支持的供养者更容易获得满足感。最后,子女的性别对照料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女性供养者更能得到高龄父母的认可。

3.供养对象的健康状况显著影响供养者的健康和精神压力

针对健康压力需要强调的是,它是针对供养者和供养对象两个群体而言。一方面,老人养老的成功实施和供养者的健康、年龄紧密联系。自身健康状况良好才有精力照看高龄父母,代际差距大,理论上可减轻供养者的赡养压力,但周云指出两代人同时进入老年,会出现银发人照顾银发人的现象,在不考虑供养者自身的工作、生活压力,随着年龄增加,体力和精力不可避免出现下降,即使他们有时间有意愿照看高龄父母,也会出现照看不了的现象[9]。

另一方面,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比例逐年加大,无疑增加了护理难度。截至2014年,60岁以上人口中,约有4000万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孙海燕、孙国珍指出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增长呈负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增大了子女的护理难度[10]。

表3 供养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自评健康,供养者的健康状况很好、一般、差的占比分别为32%、56%、12%,基本都可满足自身健康需求。但从表3可以得出,供养对象健康状况很好的占比12%,而健康状况差占比达到64%,这给供养者形成巨大的看护压力。另外,照料内容繁琐、看护时间长也对供养者造成巨大身体、心理负担。

问:你感觉照料高龄父母吃力吗?

答:我自己患有风湿病,怕受凉,一到阴雨天就感觉浑身没劲,特别到冬天的时候,感觉很不好,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感觉一天不如一天,现在和母亲住在一起,她患有老年痴呆,我需要时刻盯着她,白天生怕她走丢了,过马路被车撞了什么的,晚上还得看她睡下后我才能安心入睡,感觉很熬人,每天神经都很紧张,感觉自身的健康原因,没有精力照顾好母亲,但是我已经尽力了。(访谈资料M20140815)

问:父母年纪大了,你现在最担心什么?

答:我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后来被分配到机械厂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的身体健康情况还不错,偶尔有些感冒不舒服的,也好的很快。母亲走的早,现在父亲和我们住在一起,虽然他的健康状况还可以,平时出门遛弯和老友打牌都还可以,但是父亲毕竟年纪大了,平时很害怕他患病,特别是一听到社区别的高龄老人身体都很健康,结果突然间得了病就卧床不起等就很害怕。照顾父亲虽然体力上没多大压力,但是精神也是紧绷着的。(访谈资料M20140822)

通过访谈,在社会化养老方式不健全的条件下,养老重担基本压在供养者身上,大部分老人明显感觉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在照料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首先,供养者的自身健康和照顾质量呈正相关。其次,长期照料处于失能、半失能状况下的高龄父母,导致自身精神压力大。再次,供养者具有社会救助的愿望。

4.角色冲突加重供养负担

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首先,供养者处于中间位置,一方面需要护理高龄父母和看护隔代子孙,另一方面要应对自身身体状况。其次,供养者置换了自己安享晚年的时光,有失公平,违背养老保障的初衷。角色冲突处理失当易导致供养者顾此失彼,造成自身巨大的心理压力。

问:您认为在角色冲突下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点?

答:自己年轻时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充足时间休闲,退休了要好好休息,在剩下的生命周期里出去看看走走,但父亲疾病缠身,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偶尔还要接孙子上下学,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游玩。自己也到了老年,应该处于被赡养者的地位,但是眼下还处于供养者的角色。(访谈资料M20140825)

在被问及对老人养老的态度和解决方法时,大部分供养者认为,首先,当前养老制度不完善,社会化养老体系不健全,导致现阶段老人养老的存在。其次,在家庭养老文化的影响下,供养者认可老人养老是家庭养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要体现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保护他们的养老权益。

四、缓解老年供养者赡养压力的对策

从老年供养者的现状、国家经济实力、养老保障总体制度安排以及养老基金可持续性角度看,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只能保基本、广覆盖,高水平的养老保障则要通过补充保障来实现。基于现实购买力的差异,满足不同群体支付能力的需要,我们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体现养老保障的公平、效率。如图1所示。

图1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针对老年供养者面临的赡养压力,从短期可实现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发展、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具体来说,在巩固家庭保障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建立高龄津贴和长期护理保险保障公平;社会通过发展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提高效率。在夯实家庭养老保障前提下,实施老年津贴计划主要为减轻没有退休金供养者的赡养压力,主要对象是没有固定雇佣关系的农民、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发展商业性养老保障主要针对拥有退休金但还想继续保持较高生活水平的老年供养者,主要对象是有固定雇佣关系的公务员、企业职工。当然,普惠制的老年津贴计划可缓解所有供养者的赡养压力。最后,几个养老保障形式并不冲突,为了提高保障水平,有条件的个体可以同时参与。

(一)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老龄津贴制度受益人群

老年贫困问题在供养者和供养对象中比较突出,政府可通过完善非缴费型的老年津贴制度来缓解,让没有退休金的城乡高龄老人合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14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了发放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为主要内容的老年人福利政策,配合现阶段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政策逐步提高待遇水平,缓解部分高龄老人的生活压力,补贴标准由省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根据当前社会保险发展情况,城乡老年津贴制度在覆盖高龄老人的基础上,以最低退休年龄为底线,逐步降低受益对象,扩大受益范围,提高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高龄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指出的是受益对象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并且未被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覆盖的城乡老年群体。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老年津贴分为普通津贴和特殊津贴,以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的老人养老需要。普通津贴的受益对象是满足一定经济条件、年龄条件且未被基本养老金所覆盖的城乡老年人,目前新农保政策对年满60岁的居民提供基础养老金可被视为老年津贴的有效组成部分。特殊津贴以普通津贴为基础,针对经济特别困难,身份特殊的老年人给予特别照护,计生户、五保户、残疾人等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筹资模式按照多级分担方式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补贴比例;补贴水平按照当地上年度人均最低生活水平为标准,同物价水平挂钩,保证购买力平价。坚持在民政部门的统领下,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方针,完善配套措施、多部门监督,切实保障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针对当前养老津贴碎片化现象,老年津贴制度的建立应该对养老津贴给予一定程度上统筹,明确补贴对象,提高补贴待遇。

公元762年,李白醉酒后,纵身投入长江,捉月而亡。为梦而生,因梦而死。死得其所,善哉善哉!至于为什么,他知道…

在可预见的将来,老年津贴制度的实施一方面直接增加供养者和高龄老人收入,另一方面间接减轻供养者的支出,势必对缓解老年经济压力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发挥社会效率优先功能,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社会养老保险是基础,商业养老保险是补充。目前社会养老保险逐渐向覆盖全民目标迈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但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滞后,制约民众福利待遇提高。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购买力较强的潜在供养者可合理安排自己的经济收入,购买商业保险,再加上社会保险,双重保险基本可保证安定的老年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赡养压力。无力购买补充商业保险的潜在供养者在基本社会保险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很容易陷入老年贫困,不但影响老年供养的质量还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了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就是针对农村商业化养老保障建设。当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迅速。商业养老保险和受教育水平,消费观念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商业养老保险呈现城乡二元格局。城市地区居民购买力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比较成熟,农村居民购买力弱,有效需求不足。徐文芳认为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滞后和政府政策力度、保险公司有效供给以及农民有效需求不足有关[11]。李静萍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计算出2006~2011 年我国31 个省市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险发展的协调度,得出我国东部地区为社会养老表现滞后型,中西部地区为商业养老保险滞后型[12]。归纳得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滞后主要和居民购买力关系密切。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供养者的商业养老保险购买率较低,这主要和他们的消费观念、支付能力有巨大联系,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不能忽视潜在供养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缓解潜在供养者的赡养压力。作为补充养老保险,首先,国家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支持国内寿险市场的发展。国家支持一方面能减轻了养老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潜在供养者的赡养压力。其次,做好保险宣传,培养居民自觉参保意识。只有对寿险有了正确认识,才能为参保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保险公司要考虑购买力水平的差异,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特别是面对中低收入者的险种。

(三)夯实家庭养老基础地位,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直观体现。作为子女,照看高龄父母是供养者应尽的义务,作为父母,供养者享有被照顾的权利,但在社会化养老水平不完善以及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下,家庭始终是养老的理想场所。

综观世界各国的家庭养老模式可知,我国现阶段的家庭养老是一种低水平纯粹的养老方式,以亲情为纽带,资源的代际流动为基础,子女养老是它的直观表现形式。但受未富先老、子女数量的减少、部分供养者赡养意愿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出现了动摇,这就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家庭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养老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可作为家庭养老的发展方向。居家养老的基本内容同家庭养老相似,包括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和经济供养三个方面,但实施的主体不再局限在家庭内部,政府、社区、第三部门等将都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应该明确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范畴,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实行老人(子女)购买服务和政府补贴相结合,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实行完全补贴的政策。发展思路是循序渐进、合理分工、构建网络、加强培训、完善政策。家庭成员之间、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可为供养者和高龄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供养者的赡养压力。

具体到本文,根据访谈资料得出在家庭养老基础上,老年人居住方式对供养者的赡养有较大影响。基本情况是,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差,供养者同住,长期照料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来自供养者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能缓解他们的经济和精神压力;缺少社会化是家庭养老的弊端,而居家养老正好可以弥补,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机构可精准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助老服务。

[1]陈卫,杜夏.中国高龄老人养老与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对子女数量和性别作用的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2(6):51-57.

[2]曾毅,柳玉芝,萧振禹,张纯元.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6-15+176.

[3]田北海,雷华,钟涨宝.生活境遇与养老意愿--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2):74-85.

[4]Lai D W.Effect of financial costs on caregiving burden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older adults[J].SAGE Open.2012(12):146-160.

[5]林闽钢,梁誉,刘璐婵.中国老年人口养老状况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04-208.

[6]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4(11):102-115.

[7]周云.家庭成员年龄特点与家庭养老[J]. 中国人口科学,2000(2):28-33.

[8]封婷,郑真真.老年人养老负担和家庭承载力指数研究[J].人口研究, 2015(1):50-62.

[9]周云.家庭成员年龄特点与家庭养老[J].中国人口科学,2000(2):28-33.

[10] 孙海燕,孙国珍.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护理需求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9):819-821.

[11] 徐文芳.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基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视角[J].保险研究,2009(08):71-76.

[12] 李静萍.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协调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7):165-168.

猜你喜欢

高龄养老保险养老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