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产业链拓宽致富路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产业扶贫纪实
2018-03-30申保珍肖力伟胡明宝
◆ 文/申保珍 肖力伟 胡明宝
在粗犷苍茫的陕北黄土高原上,有一个温婉细腻的地方,这里便是被称作“塞上小江南”的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富县地处延安市南部,有川有塬有山有沟。辽阔的地域与多样化的地貌孕育着物产丰饶的富县,但是贫穷依旧存在。全县15.7万人、137个行政村,2015年底仍有贫困村54个、贫困户5445户15924人。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近年来,富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持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八个一批”工作措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6%降至1.09%,今年年底实现全县整体脱贫。
一个致富产业,是改变现状的最佳途径。富县县委、县政府围绕培育脱贫产业,以农业产业“后整理”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农业产业‘后整理’,延伸农业产业的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效益,以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早日脱贫致富,更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说。
加强现有特色农业“后整理”,提高产业附加值
农业产业“后整理”是在农产品的分拣、包装、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粗放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精细化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
苹果产业是富县的主导产业,全县苹果种植面积36.9万亩。由于苹果效益好,富县适宜种植苹果的土地已近饱和,靠扩大面积增加农民收益已不可持续。富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延安市苹果产业“后整理”部署,在产业后端整理上下功夫,加快提升选果线、气调库、冷链运输车、产品包装等苹果产业装备水平。
10月下旬,随着苹果大量采摘入库,富县绿平果业的智能化分选线就开始运转个不停。在经过清洗、烘干、打磨、分级之后,一个个大小、形状、颜色等规格一致的苹果从分选线上鱼贯而出,进入到各自的包装线。“经过这样分选一下,苹果销售价格每斤至少要高出5毛钱。”富县绿平果业总经理付磊说。
过去,只有具备实力的果业企业才可能对苹果进行分级分选。而随着富县大力推进苹果“后整理”,通过项目支持企业新建或者升级分选线,让企业向果农开放分选线,整体提升了富县苹果分级分选比例。从过去田间地头“按堆卖”到现在分级分选“按个卖”,富县果农尝到了苹果产业“后整理”带来的甜头。据付磊介绍,与绿平果业合作的农户平均每户增收1万余元。
苹果产业“后整理”犹如星星之火,在富县大地上已成燎原之势。分选线、蜂蜜加工厂、驴奶厂、屠宰厂、畜禽产品加工厂……近年来,富县紧紧抓住以“后整理”促进产业升级这个关键,围绕苹果、大米、蜂蜜、肉驴等产品,做强后续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的分拣分选、品牌化销售等产业后整理,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发展的链条上,使贫困户拥有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形成了产业增效、企业壮大、贫困户脱贫的共赢局面。
以“后整理”思维培育新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冬日清晨,在富县交道便民服务中心梁家河小组,毛驴的嘶鸣声为这里增添了几分生机。随着驴舍门被饲养员打开,千头毛驴便撒欢似地狂奔起来,卷着漫天尘土涌向山坡上的牧场……这是富县招商引资的内蒙古蒙驴牧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的毛驴养殖基地里的壮观场面。
“我们以‘后整理’思维,研究养殖业细分市场,结合富县传统优势,全力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的驴产业链,促进毛驴产业快速发展,为川道农民培育新的致富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目标。”富县畜牧局局长南金胜说。
在富县钳二便民服务中心上良村,占地约75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的驴奶、阿胶加工厂正在建设当中。通过引进蒙驴公司投资建厂,在产业链后端已形成100吨驴奶粉、5000吨液态奶生产线以及年产200吨食用阿胶生产线,为富县驴产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产值效益。据蒙驴牧业项目负责人王立臣介绍,加工厂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为富县3年5万头驴发展规模提供产业保障,直接解决5万头存栏量驴皮和驴奶销售问题。
有了公司作“靠山”,当地老百姓养驴热情高涨,今年以来,带动当地群众养驴1350头。张村驿镇党家河村养殖户谈及养驴时显得信心很足:“驴好养,毛病少,而且全身都是宝,有了蒙驴公司,驴皮、驴肉、驴奶咱就不愁卖。”
“驴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对于调整川道产业结构、缩小川塬差距意义重大。我们将继续坚持‘果畜结合、以果带畜、以畜促果、以草定畜’的发展思路,利用川道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发展毛驴养殖,把驴产业培育成川道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李志锋说。此外,富县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厂也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年可屠宰并加工生猪15万~20万头、家禽15万只、牛羊6万头。此举将进一步拓宽富县畜禽产品销路,推动富县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后整理”带动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主引擎
秋日的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处处稻花飘香!清澈的小河子川从村里蜿蜒流过,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画出了一方方肥沃的水田。这里群山环抱,是生产有机水稻的天赋之地。稻米在子午岭山泉水的滋养下,粒粒饱满、晶莹剔透。从隋唐年间,这里盛产的大米便作为贡品贡献朝廷,被列为宫廷御膳,故得名“直罗贡米”。
“1996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摧毁了农田设施,大部分村道损毁,庄稼地被吞没,村民苦不堪言。”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回忆,水稻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村民灾后改种玉米,每亩农田年收入仅600元,胡家坡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去年,赵玉亮等村干部号召村民恢复水稻种植,一开始并没人响应,“多年种玉米突然改水稻,一旦销路不好,卖不上好价钱,所有投入都要打水漂,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呀?”赵玉亮承诺种子免费送,生产的水稻全收,村民的担忧算是消除了,纷纷开始种水稻。
“通过农业产业‘后整理’,深入挖掘稻米产业附加值,让延续1300余年种植历史的‘直罗贡米’成为胡家坡村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赵玉亮按照富县农业产业“后整理”整体部署,成立稻米种植合作社,建立“直罗贡米”加工厂。水稻经脱壳、分拣、包装后,每斤价格从3.5元可提高至5~10元,每亩地纯收入可达4000元,这相当于过去5亩玉米的收入。赵玉亮说,去年有4户贫困户因种植水稻而脱贫,看到这个好苗头后,今年又有11户贫困户主动恢复水稻种植。现今全村种植水稻面积超1000亩,这样下去,两年内可实现整村脱贫。
恢复稻田逐步让胡家坡村脱贫致富,而稻田形成的田园风光又让赵玉亮看到了更大的发展前景。如今,再走进小河子川岸边的胡家坡村,一幅产业兴旺、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千亩鸭稻共生的绿色稻米基地蔚为壮观,憨厚可掬的稻草人景观惟妙惟肖,一个以“稻梦空间”为主题的胡家坡村田园综合体已经初具规模。4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吸引5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一次农业“后整理”带来的三产融合,让胡家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胡家坡村实现乡村振兴指明了道路。
延安市政协副主席申延生在调研胡家坡村时说:“以农业产业‘后整理’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是延安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的深刻实践,为延安市推进产业脱贫和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