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病防治现状分析及评价报告优化思考*

2018-03-30辛保泉张云燕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8年2期
关键词:职业病建设项目卫生

辛保泉,卢 卫,万 露,张云燕

(1.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0712.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研究院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

我国是世界上职业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 000余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受不同程度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的人数超过2亿[1]。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已超过90万例,且以每年近3万例的速度迅速增长,其中因粉尘、毒物造成的尘肺病和职业中毒人数占职业病总人数的95%以上[2、3]。而目前对外公布的职业病数据多是通过我国覆盖率不足10%的职业健康监护得到的,且大部分职业病都具有“潜伏性”、“群发性”、“难发觉”、“易接触”、甚至“终身性”等特点,实际新发病例数远高于公布的例数[4]。因此我国职业病危害已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

1 职业病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职业病危害人群基数大,分布范围广

国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报告的近3万例职业病中,按照造成职业病危害的典型因素可分为4类,如图1所示,其中职业性尘肺病占比达到了89.66%。此外,涉及职业病危害的行业分布广泛,尤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职业病病例数最多,占比达67.15%,如图2所示。

图1 职业病分类情况

1.2 尘毒危害依然严重,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不断出现

在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等很多行业的生产作业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尘、毒危害[5]。据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自2005-2014年10年间职业病总体发病率逐年增加,各类职业病发病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新增职业性尘肺病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平均占比约85%,且近年来总体上逐渐增加;急性和慢性职业中毒平均占比为8.19%,总体上有所降低。因此,尘、毒职业性危害的防治仍将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内容。

图2 职业病行业分布

图3 2005—2014年新增各类职业病变化情况

1.3 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国家安监总局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专项检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a)职业病防护措施不到位。统计数据表明,约47%的建设项目未按要求设置通风除尘等职业病防护设施;约40%的用人单位未按要求配备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

b)职业卫生管理不规范。据统计,约有73%的建设项目未按照标准设置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公告栏、警示标识及告知卡;40%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具针对性或档案不齐全;33%的建设项目有毒物品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27%的建设项目对劳务派遣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管理严重缺失。

c)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问题突出。很多用人单位的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补充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建议也未给出具体地点、种类和技术要求[6]。

1.4 职业卫生监管和防治服务实效性不足

a)职业病危害研究关注度总体明显上升,但实际防治成效甚微。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资源,对职业病危害进行了指数分析和调研,结果见图4、图5。

图4 职业病危害学术关注度

由图4可以看出,2000-2016年,关于职业病危害的相关学术关注度有了很大提升,年均发文量约741篇,总体环比增长率约13.4%,但近几年来环比增长率变化不大,且有略微降低趋势。这说明国内对职业病危害的相关研究可能已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程度,但对新增职业病的研究还稍显不足。此外,图5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对职业病危害的相关研究还主要集中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领域,而在与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病防治关系最紧密的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领域,研究还相对比较匮乏。

图5 职业病危害研究学科分布

b)技术服务不规范问题依然突出。例如:评价报告仅评价了检测结果,却未分析其危害程度;评价报告缺少职业病防护设施、建筑卫生学调查记录等;检测报告工作日写实不规范,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等。

c)技术服务能力不足问题严重。调查研究表明,至少有30.4%的技术服务机构,其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不全或错误;有41.3%的机构没有合理应用职业接触限值,对接触浓度的计算出现明显错误,危害程度评价未考虑接触时间和频率等因素;52.2%的机构在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措施针对性不强。

d)资质管理不规范和资质条件不满足问题仍然存在。例如:部分机构的仪器设备未按要求进行计量检定或未按要求对仪器设备的状态标识进行管理;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从事技术服务并签字;使用非本单位专职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服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没有独立的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缺乏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卫生工程人员等。

2 对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思考和建议

2.1 关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思考

做好职业病危害评价是有效识别、消除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也有相应规定,但在实际评价和使用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和困难,思考总结如下。

a)对产生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的界定。根据最新《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并非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只有“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才必须进行;而最新的《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作为职业病防治依据的两个最重要、最直接的规定,都存在一定的现实局限性:前一规定中并未明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的界定方法;由于每年都会产生目录中未列出的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因此后者的规定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建议参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中关于应申报单位的界定,将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明确为:所有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有害因素可以引起法定职业病的建设项目。

b)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这是职业病防治的基础,识别过程主要通过对项目的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和工作经验等。而实际工作时,具体生产工艺不同且可能存在大量化学反应过程,或找不到类似项目进行类别,这是识别难点之一[7]。对此,可通过对技术工人和专家的咨询以及模拟实验等详细了解后确定。

c)评价因子的确定。识别或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后要确定评价因子。关于评价因子的确定目前还没有具体规定,对于只有在发生事故(如泄漏、爆炸等)时才产生危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应作为评价因子仍有争议[8-9]。对此,建议将剧毒化学品、人类致癌物、易制毒和易制爆物品作为重点,同时考虑事故发生概率、接触(暴露)时间和危害程度等因素。

d)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结论。在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最后需提出拟建项目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的可行性,但对“是否可行”无明确标准,导致即使在评价时发现建设项目存在部分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或通过类比调查法,得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结果,其结论中也轻易不会为“不可行”,通常都是在解决或完善了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前置条件后,一概可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建议评价结论除了要考虑职业病危害程度外,还应根据评价内容的符合情况做出结论。例如对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项目,应要求所有评价项均符合要求才“可行”;职业病危害一般的项目,要求80%以上的符合率才“可行”;轻微危害项目要求达到50%以上的符合率才“可行”。

2.2 对优化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的建议

目前职业病危害评价能力和评价效果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职业病危害“三同时”报告在内容上还存在一些互相重叠、过于冗杂的情形,既增加了评价的复杂度,也让企业难以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价的实效性和。针对新的职业卫生“三同时”规定,建议在“三同时”报告编制时适当考虑以下问题。

a)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需严格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危害程度的判定和风险分级。其他内容如防护设施、管理制度等可以弱化,因为紧接着会有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在进行分析时可通过工程分析、专家咨询和技术文档等方法判定,而不能盲目类比。

b)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应重点设计4个方面内容:一是防护设施;二是个人防护用品参数;三是管理制度;四是厂房布局及生产线之间、设备间的布局。此外,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预测的内容应属于预评价报告,在防护设施设计中可考虑精简或删除。

d)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针对以下4个方面重点评价:一是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如果超标则检测防护设施;二是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执行情况;三是预评价、防护设施设计落实情况;四是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情况。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评价达到以下4个目的:①工作场所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②职业卫生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③是否进行岗前体检,职业健康检查制度是否合理;④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是否合理。

3 结论

a)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具有潜藏性,早期人们对职业病危害的认知和防治意识较低,导致我国受害人群众多,且行业分布广泛。

b)目前全国对职业病危害的关注度和防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治理,在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防护设施等方面都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具体识别、检测和评价等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c)职业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要真正有效地消除或减少职业病及其危害,还需要用人单位、劳动者、监管部门和技术服务、科研机构等的长期坚持、合力而为。

[1] 张忠彬,陈刚,张圆媛. 我国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S1):51-54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7(01):3-5.

[3] 孙胤羚. 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4] 文卫平. 四川省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与对策思考[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S1):148-152.

[5] 谢美意. 改制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2008(03):263-264.

[6] 林永昕,葛燕萍,施为利,等. 当前中国职业病防治问题的研究综述[J]. 中国卫生法制,2010(03):18-20.

[7] 孙兆波. 从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经历谈如何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7(01):93-96.

[8] 张袁凌. 关于我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06):696-697.

[9] 裴松. 职业病防治工作现状及对策[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02):90-91.

猜你喜欢

职业病建设项目卫生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探讨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常见问题
风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
智取红领巾
人人都有职业病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父亲的职业病
卫生歌
我可爱的职业病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