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码头三兄弟:工人新模样

2018-03-29夭夭

当代工人 2018年24期
关键词:码头集装箱兄弟

夭夭

同一个圆心,相等的半径,3个各自精彩的圆圈。

这是鲇鱼湾老孙家“世”字辈子孙,孙世祥、孙世锋和孙世梦三兄弟,亲身经历得出的结论:上世纪90年代初,三兄弟进入同一家单位,扎根同一岗位,在时间和技术的锤炼下,不仅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还成了各自领域的专家、劳模。

“时代不同了,工人的未来已不再是条单行道。”劳模父亲孙成一感叹。

海上司机

冬日清晨,阳光撒在码头,刚泛起些许的暖意,转瞬间,又被凛冽的海风拉扯掉,只留下像被刀子狠狠刮过一般的疼痛感和彻骨的寒冷。而在大连港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作的孙家三兄弟却像往常一样,早已忙碌在一线。

初见记者,兄弟三人不约而同地露出略显拘谨的笑容。

大连港岸桥专家、大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奖章、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全国工人先锋号……面对工会干事如数家珍式地介绍,三位“技术大拿”安静地聆听着,不时用笔记录着,好像那些荣誉与自己无关似的。

“父亲曾两次荣获大连市劳动模范称号,虽然他从未刻意言传身教过,但劳模精神肯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孙世梦说,退休前,父亲很少和子女提及自己的工作,更别提获得的成就和荣誉了。相反,父亲退休后,在对第三代人的教导中,却很乐意回想当年两次登上荣誉领奖台的场面和心情。

在岗时,平淡地面对荣誉,是父亲“教给”少年三兄弟最宝贵的道理。在三兄弟眼中,荣誉也变得顺理成章,“它是检验工作的标尺,既然做了就要努力达标,毕竟没人愿意让自己的工作变成‘残次品。达标后也不能原地踏步,因为还有下一个刻度在等你。”

受父辈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面临走进象牙塔还是学技术的选择时,三兄弟都不约而同地报考了海港技校。

“大哥世祥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码头,成为一名岸桥司机。”孙世锋回忆,当自己和弟弟孙世梦毕业来到码头时,大哥已成为岸桥司机中很有名气的技术能手了。

岸桥又称为岸边桥式起重机,是用来在岸边对船舶上的集装箱进行装卸的专用设备。岸桥司机即操作岸桥来装卸船舶上集装箱的人。

1993年,孙世祥来到操作岸桥组,看著高达60米的复杂“大家伙”,身高185厘米的他也有些束手无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爬岸桥梯子的感觉:踩在镂空的梯子上,紧握两侧单薄的扶手,腿肚子不自觉地抖起来。当离地面越来越远,接近30米高时,一阵海风吹过来,“大家伙”好像故意搞怪,随风轻摆起来,恐惧感立马涌了上来,生怕被带到海里去。“有过放弃的念头,但转瞬间就随风而去了,留下的只有不服输的劲儿,毕竟我是老大,得给弟弟们打个样儿。”

别人吃饭15分钟,他10分钟解决;别人操作1个集装箱最快1分半,他1分钟搞定。孙世祥成了弟弟们的好榜样,也成了码头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那是我哥!每有人问起,我们都特骄傲。但也有压力,因为我和世梦也成了一名岸桥司机。”孙世锋回忆,当时他铆足了劲儿干工作,一定要接好力。

于是,在湛蓝的渤海湾,橘红色的工装下,距离海平面40米高、不足3平方米、只有零下8℃室温的岸桥司机室里,有了三兄弟红彤彤的身影。

纵横交错

25年、19年、14年,不是年龄,而是孙世祥、孙世锋和孙世梦做岸桥司机的工龄。

在港口,岸桥司机是最核心岗位,也是一份最孤独的职业。孙世梦介绍,岸桥司机的工作范围不足3平方米,虽以大海为伴,却不能抬头仰望和欣赏,因为他们要时刻注视脚下,通过如电脑显示屏大小的玻璃窗口,时刻盯着吊钩,进行装卸作业。

休息间歇,坐在驾驶室可以望到距离港区外不远处的家,心里就多了份安慰;久坐低头操作,颈椎腰椎疼痛难忍,想想能比其他一线岗位多赚点儿收入,工作就加了把劲儿。当然,铁人也有扛不住的偶尔,这时候在40米高空放声高歌一曲,便成了三兄弟特有的解压法宝。

时间的长度和付出的厚度还换来了技术的高度。三兄弟都成了以稳准快著称的岸桥大师,其中,孙世祥保持着60分钟操作90个集装箱的操作纪录。“弟弟们的操作纪录也毫不逊色。每次把集装箱从船舱里吊出来,稳稳地放到拖车上,用时1分钟,其中还包括每用一次使用吊具前来回调整角度的时间。这速度在当时的大多数港口也是首屈一指的。”孙世祥回忆,在一次作业中,按孙世锋和孙世梦的技术水平,为他俩分别配了5台拖车,结果却远远满足不了操作速度,调整到7台拖车后方可。“1人顶7人用,可见速度之快。”

本以为会一直在平行线上单打独斗的三兄弟,命运却被纵向连接了起来。

2016年的一天,一艘大型集装箱船停靠码头,由于特殊原因,船主给出的离港时间比原计划提前6个小时。“岸桥装卸集装箱,就好比百米赛跑,缩短1秒都等于上青天。”

码头装卸团队想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迅速调集精兵强将突击作业——岸桥司机孙世祥平均1分钟完成一个集装箱的装卸;中控室值班主任孙世梦协调装卸、运输、进场等多部门快速衔接;岸桥专家孙世锋,则不停巡查岸桥、场桥的作业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船及时离港,为客户节省了4万美金的租船费用。而在这次特殊任务中负责几个重要工种的,正是孙家三兄弟。

原来在此之前,孙世祥、孙世锋和孙世梦在岸桥操作岗位中不仅表现出色,还表现出各自所长,公司根据各自的特长,把他们调整到更适合的岗位。

孙世祥技术过硬,他的勤奋、认真和坚定成为工友身边的一种精神引领,感染着每一个人。面对调岗,他选择继续留在一线传帮带。孙世梦管理调度能力出色,2009年,被提升至操作部资源配置四班值班主任,后又因表现出色,成为中控室值班主任。曾带领班组于2011年获得中国海员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2012年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班组成为港口班组学习的楷模和典范;2018年9月,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大连中铁联运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运营操作部部长兼安监部部长。孙世锋钻研技术与实操,经常向技术员、老师傅请教,结合新技术新革新的工作特点,写下30多篇2万余字的心得体会,总结出10余种独特岸桥操作方法,编制了一万多字的操作手册。2012年,以孙世锋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他逐渐走向深度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岗位,研究出更多的创新项目成果,使公司岸桥整体操作效率从原来的28自然箱/小时提升到40自然箱/小时,使船舶在港时间从以前的7.84小时/艘次到现在6.79小时/艘次。

从操作、保障和调度“一条龙”,再到如今的海陆衔接,三兄弟不仅多了一条纵向连接彼此的联系,且这联系还在不断向前延伸。

各有千秋

周末难得空闲,孙世锋拎着早上刚钓到的海鱼,开着擦得锃亮的“老伙计”,哼着小曲往家去。

“今天咱哥仨儿要陪长辈们整两盅,不搭配新鲜的炖海鱼,哪能够味儿。”

推开门,大哥和弟弟已陪在父辈们左右,闲话家常,嫂子和弟媳则在厨房忙碌。

“最近忙啥呢?好长时间没回过家了。”看见孙世锋进门,孙成一问。

“近期码头在搞岸桥操作安全关键点视频拍摄工作,挺忙的。”孙世锋笑呵呵地回答。

“岸桥操作安全关键点视频拍摄工作”,这个词让老码头孙成一感到陌生,好奇地问道:“搞岸桥操作安全工作不是新鲜事,里面夹着‘关键点和‘视频拍摄两个词,怎么讲?”

走上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岗位后,孙世锋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岸桥操作安全关键点视频建设是他最近创新出来的技术提升方法。

“通俗讲,就是在岸橋操作安全的重要节点上,通过视频方式,把容易被忽略的隐患演绎出来,再配以一套正确的操作方法,更直观地让司机在了解机械设备状况的同时,提高安全操作效率,避免问题发生,也提升司机对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孙世梦帮忙讲解着。

“这是点对点,还有点对面的,因为安全和效率应该在所有人中产生作用,团队才会真正的强大。我总结出10余种独特岸桥操作方法,编制了一万多字的操作手册。为了表彰贡献,公司首次以我的名字把它命名为《孙世锋“稳准快”操作法》,印刷成册,成为岸桥司机的培训提升教材,由我来向工友们进行技术培训。”孙世锋不太擅长介绍自己,但每每提到技术却兴奋不已,滔滔不绝。

的确,近年来孙世锋培训30余课时,分析事故案例,总结经验等培训达100余课时,提高了岸桥工作标准和效率,改善工作质量,促进了安全生产。其中,大部分职工学员都已经成为公司,甚至其他集装箱码头的业务骨干,更有佼佼者已摘得2010年大连市技术比武状元桂冠。

“是吗?这在我那时候是不敢想象的,跟着一位好师傅,得到他的言传身教,已是最幸运的了。困扰的还有师傅退休后,没了技术指导,想进步得全靠个人单打独斗去摸索。哪像现在有视频、教材还有培训,给提升技术打开了多种通道。”孙成一感叹道。

“还是弟弟们争气,大梦是运营操作部部长,大锋是资源配置中心培训主任,不像我,这么多年还是一个岸桥司机。”其实,在孙世祥心里无法割舍的是一线的那份单纯和钻研,这些酸话显然是说给父亲听的。

“看他俩发展得好,我骄傲自豪,但不等于没离开一线就是没出息。一线骨干,在技术和态度上对身边工友的影响,对徒弟们传帮带的作用是在任何时期都不会过时的,更无法替代,不要因为25年了还在一线而丧气。”孙成一铿锵有力地反驳。

“时代不同了,工人的面孔丰富了,可以像大梦,成为管理骨干,也可以像大锋,成为技能大师,更可以像你,甘于平凡奉献在一线。无论哪一种,都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应有的新模样。”孙成一感慨,还半开玩笑地抱怨:自己没生在好时代。

猜你喜欢

码头集装箱兄弟
大块头和小不点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