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人》,在改革中炼成的“文化老店”
2018-03-29白复海
白复海
今年我26岁。
前两天,在网上读了一篇关于5G网络的文章,感慨于5G时代的即将到来。5G,像我这么大的年轻人看到这个词,大多会异常兴奋,它似乎意味着不卡顿的网络游戏和看不完的高清大片……不過,作为一个新晋媒体人,5G却让我觉得有那么点儿“刺痛”。
这些年,传统媒体一直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5G时代,这仅剩的夹缝里还能余下多少空间,让人不寒而栗。
早在几年前,不少业内大咖就已经喊出了“纸媒不老,变革前行”的口号。事实上,这几年媒体行业的改革步伐也一直没有停过。拿我自己来说,短短两年的媒体生涯,就先后经历了两次单位体制改革,唏嘘的同时,也感慨于传统媒体“救亡图存”的放手一搏。
2016年,北京的冬天下了一整季雾霾,也是那个时候,我成了北京一家服饰类报纸的记者,每天辗转于各类T台秀和时装周活动,忙碌却也悠闲。报社的事,我是不太关心的,可即便这样,转企的风声多少也有耳闻。毕竟那时候,集团下设的十几家报刊社中,只有我们一家还没完成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对此,大家也都心照不宣。
转企文件来得快,执行得也快。对 我来说,改革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觉得是平静,眼前的工作、生活,没什么变化,而对于北京这座来过就像没来过一样的城市,像我这种没房、没户口、没编制、没对象的“四无京漂”,谁又会过多地去考虑未来呢?
转眼一年半,如今我已经是《当代工人》的一名年轻编辑,回到了我的家乡,回到了父母身边,原本缥缈的未来似乎也有了定数。可就在这个时候,辽宁事业单位改革的浪潮汹涌而来,面对这样一次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即便是“工会媒体”也无法全然置身事外。未来将何去何从,成了每个人心中的疑惑,原本清晰的未来,又一次变得十分迷茫。如果这次也用一个词来形容,却不是迷茫,而是幸福!幸福来源于领导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勇气,也来自于同事们“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决心,我感动于这些情谊,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通过观察河水流动来学习,却错失良机,整天在做白日梦。”苏格拉底的话警示着世人,改革者绝不会是随波逐流者,如果做不了观潮客,那不如置身浪潮,逐浪前行,拼一条出路。
媒体的终极价值在于公信力和影响力。拥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不仅不死、不老,甚至朝气蓬勃。《当代工人》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进40年,我希望它可以走出更加辉煌的下一个40 年,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