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个巨浪中等你
2018-03-29张章
张章
我家有个“传家宝”——电脑桌面上的一个文件夹,里面按年份设子文件夹,从2009年至2018年刚好10个。“你赶上了改革开放40年的25%。”父亲边展示边笑着说。
2009年,是我一张张电视播出的晚间新闻特写照,从部分照片的虚实程度上不难看出,抢拍时的紧张和激动;2010年,是一页页的报纸电子版,署名从见习到实习,再到正式;2011年至2013年,报纸电子版变成了截图,因为截取后可以直接编辑图片,所以每篇新闻旁都多了几句评语;2014年至2015年,我的名字从报纸拓展到了网站截图,各大搜索引擎的抓取排行成了新的衡量标准;2016年到今天,新媒体与杂志成了并驾齐驱的双主角。父亲的关注和态度不仅限于自己的存档中,更涌现于每篇新媒体文章下的精选留言里。
漫长又短暂的10年间,在网络、IT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父亲了解女儿职业成长的方式从单向的电视、报纸,进阶到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的多元立体式获取。不知不觉中,父亲和我成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见证者,更庆幸我是改革巨浪中的一分子。
但变中不能缺位思考。
人工智能化时代来了,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而研制开发的“采编机器人”,被媒体布局应用。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频道开启国内机器人写稿的先河,用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发布了题为《8月CPI涨2% 创12个月新高》的报道;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研发的名为“张小明”的采编机器人,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且发稿速度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突发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只用了25秒就写出了速报,通过国家地震台官方微信进行全球首发;余姚日报运用HTML5和無人机航拍等新媒体新技术,给融合媒体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叠加而来的,还有“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可以做记者”自媒体时代的加持,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认知系统,颠覆了职业记者的权威性;辽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之战,亦在2018年的夏天打响……
“这行越来越难了。”多维的冲击和推进,媒体人圈子掀起围绕发展的大讨论。本想与父亲发发牢骚,父亲却递过来一本书。
那是11岁时父亲送我的《朝花夕拾》。父亲翻到《藤野先生》这一篇:有一回老师藤野先生将鲁迅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儿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面对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们所能够做的除了适应,就是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