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分析
2018-03-29张凤英
张凤英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的结果。方法 选取出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给予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的100例中年人体检者的档案资料,按照其检测结果分成硬化组(n=35例)与非硬化组(65例),对比分析两组体检者的各项检测结果数据。结果:结合基本资料及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结果的分析显示,两组中年人体检者在性别、文化水平、运动锻炼、睡眠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的baPWV(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ABI(踝臂指数)等动脉血管病变项目检测的结果较非硬化组均有明显性异常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对诊断动脉硬化病变及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检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01
动脉硬化为一种非炎症性动脉血管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发生增厚、变硬等表现,使其管腔狭窄并失去弹性[1]。大量实践研究证明,通过早期检测、明确诊断、药物干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行为纠正及心理干预等措施可达到降低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率,且对预防其并发症也有明显作用[2]。现本文对100例中年人体检者的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出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给予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的100例中年人体检者的档案资料,按照其检测结果分成硬化组(n=35例)与非硬化组(65例)。硬化组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范围为45~59岁,平均年龄(47.25±3.16)岁;初中以下24例、初中以上11例。非硬化组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45~59岁,平均年龄(47.30±3.12)岁;初中以下16例、初中以上49例。
1.2 方法
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采用震荡法及线性膨胀技术进行baPWV(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ABI(踝臂指数)的检测。让体检者静息5 min,仰卧,双手的手心向上且平置于身体两侧,在左、右上臂玄动脉以及脚踝动脉位各绑一袖带,并在左、右小臂的内侧各置一ECG传感器,将感应器置于体检者的心前区,准确录入体检者的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高、BMI等),然后测量及记录其四肢的动脉脉搏波形[3],对自动输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同步测量其四肢的血压值,以计算脚踝收缩压与上臂收缩压的比值,即ABI。
1.3 检测指标及评价标准
(1)baPWV:正常值范围为<1400 cm/s,如检测结果>1400 cm/s则可提示体检者的动脉僵硬度升高。以1400 cm/s~l800 cm/s为轻度异常,以1800cm/s~2000 cm/s为中度异常,以>2000 cm/s重度异常。
(2)ABI:正常值范围为0.9~1.3。如果ABI≤0.9可被认为不正常,提示动脉血管堵塞;如果ABI>1.3可被认为不正常,提示体检者可能发生动脉壁钙化和血管硬化现象,也可能是发生严重周围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的一种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结合调查所得的基本资料以及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结果的进行综合分析显示,两组中年人体检者在性别、文化水平、运动锻炼、睡眠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的动脉血管病变项目(baPWV、ABI)的检测结果较非硬化组均有明显性异常改变(P<0.05)。见表1。
3 讨 论
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较缓慢、较复杂。有研究结果表明,baPWV的增快可提示出全身动脉僵硬度的升高,并将baPWV>1400 cm/s作为判定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强的独立预测因子;另外,将ABI>1.3视为不正常情况,提示可发生动脉壁钙化和血管硬化现象,也可能是发生严重周围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的一种表现。
综上所述,性别、文化水平、运动锻炼、睡眠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属于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而且发生外周动脉硬化时,机体内的baPWV、ABI等动脉血管病变项目检测的结果可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改变,对诊断动脉硬化病变及预防心脑血管事件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静敏,胡世红.外周动脉硬化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J].《医学综述》,2009,15(12):1880-1884.
[2] 柳 仙.386例中老年人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3):176-177.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