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联合ICU救治孕产妇危急重症临床分析
2018-03-29马超李丽娜
马超 李丽娜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和比较进而探讨产科联合ICU救治孕产妇危急重症的临床比较。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产科联合ICU病房接纳的50例重症产妇进行研究,所有产妇都接受产科联合ICU的救治。结果 在这些重症产妇中,由于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的患者为20例,前置胎盘的产妇为10例,所有重症产妇在进入ICU之后,全部进行心脏的监测,如果产妇一旦出现昏迷要立即进行静脉给予补救措施,为帮助所有产妇完成治疗。因此比对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产妇实行ICU救治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的心情也有明显提升,因此,此种护理手段值得在医学上推广。
【关键词】产科;ICU;孕产妇;危急重症;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8..01
目前,我国的危急重症孕妇人数与日俱增,危急重症产妇因手术危险系数较高,在产前需要相关护理人员对其身体指标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予高度的关注,并根据产妇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ICU救治的方式。经过调查显示,ICU救治方式对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满意度的有效提升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帮助重症产妇提高生命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产科联合ICU病房接纳的50例重症产妇进行研究,在所有的重症产妇中,产妇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为(32.2±4.4)岁,平均孕周为(31.7±2.7)周,所有产妇入住ICU的时间为20天左右,通过患者的年龄、孕周等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无明显的差异化特点,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3 判定标准
对危重症产妇进行抢救是指,产妇从妊娠初期到产后的42天内,由于产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疾病,这些问题严重的威胁着产妇的身体健康,所有危急重症产妇的疾病类型比较多,比如心力衰竭、以及重度休克等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这些危急重症产妇中,由于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的患者为20例,前置胎盘的产妇为10例,重度子痫前期的产妇为10例,胎盘早剥的产妇有10例,所有产妇在进入ICU后,全部进行心脏监测,如果患者出现休克以及昏迷时,要给予产妇进行锁骨下的静脉穿刺,所有患者在完成治疗时,50例产妇中,有40名产妇选择剖宫产,其中有10名产妇选择阴道分娩详情。见表1。
3 讨 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比对发现,危急重症产妇出现疾病严重影响了胎儿的正常发育,对产妇和胎儿都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危急重症产妇的治疗也更加得心应手。但据调查显示,由于产妇在产前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够,以及在产前产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会给治疗造成很大的难度,增加孕妇和胎儿的死亡率[1]。因此,在危急重症孕妇产前实行有效的治疗措施,满足产妇的护理需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孕妇实施产前护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知识的渗透,并根据不同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产妇的紧张感和恐惧感。同时相关医护人员在对产妇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性化的护理手段,对产妇的饮食起居、身体情况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予关心,提升自身的护理态度和服务水平。作为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掌握相关的心理学以及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在进行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应主动对危急重症产妇的病因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及早预防[2],及早救治,减少危急重症产妇以及胎儿的死亡率。对危急重症产妇要及时转入ICU进行治疗,通过ICU的医疗设备进行救治能够有效确保危急重症产妇的生命,对产妇的疾病治愈率也有所提高。另外,还要对胎儿的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对孕产妇的自身以及胎儿进行认真检查,保证人身安全。因此,危急重症的产妇要第一时间转入ICU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妇和胎儿的死亡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在对危急重症产妇进行ICU救治的过程中,要注重产妇的实际需求,关注产妇的心理健康,在救治的过程中以提升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宗旨。这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能够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减少产妇和胎儿的死亡率。对产妇在分娩期进行密切关注,能够有效降低危急重症疾病的发生概率。另外,产科联合ICU对产妇进行治疗,能够保证危重产妇的生命健康安全,还能降低产妇的死亡率,因此值得在医疗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姜桂英.赖爱鸾.产科联合ICU救治孕产妇多脏器功能衰竭20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09):57-58.
[2] 杨 林.产科联合ICU救治孕产妇多脏器功能衰竭38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01):57-58.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