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藏麦蛾卵对玉米螟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2018-03-29代晓彦陈浩翟一凡郑礼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3期

代晓彦 陈浩 翟一凡 郑礼

摘要: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被广泛应用于玉米螟的生物防治,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是工厂化繁育玉米螟赤眼蜂的重要替代寄主,冷藏麦蛾卵是满足玉米螟赤眼蜂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本试验在4℃下贮存杀胚和未杀胚的麦蛾卵,比较冷藏时间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量和羽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4℃下应贮存未杀胚的麦蛾卵,并且贮存时间不宜超过10 d。

关键词:麦蛾卵;玉米螟赤眼蜂;低温冷藏;寄生力;羽化率

中图分类号:S476.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8)03-0087-03

Abstract Trichogramma ostriniae is widely used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corn borer. 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ier eggs are the important factitious hosts for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of Trichogramma ostriniae.Storing Sitotroga cerealella eggs at low temperature was the critical process in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 ostriniae.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low-temperature storage (at 4℃) of the killed or lived Sitotroga cerealella eggs on the quality of T. ostriniae offspring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parasitization and eclosion r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tter effects could be obtained with the lived eggs stored at 4℃ within 10 days.

Keywords 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ier eggs; Trichogramma ostriniae; Low temperature; Parasitizing capacity; Eclosion rate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俗称钻心虫、钻茎虫、髓虫等,是我国玉米生產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1-3]。防治玉米螟有多种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我国各地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是目前防治玉米螟的一项重要措施[4, 5],其中,玉米螟赤眼蜂是应用规模最大的蜂种之一,并且是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蜂种[6-9]。玉米螟赤眼蜂得以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利用中间寄主进行工厂化生产繁育,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小粒卵大规模饲养玉米螟赤眼蜂,寄主以麦蛾卵为主[10-14]。

应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不但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保持自然物种多样性,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留,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由于玉米螟发生的季节性,需要对中间寄主卵进行适当保存[15],目前国内外大都采用低温冷藏寄主卵的方法累积蜂量和调节放蜂时间,以便于开展淹没式释放[16,17]。但冷藏不当会影响赤眼蜂的质量、羽化率及繁殖数量,因此选择合适的贮存条件是繁殖赤眼蜂的必要前提[18,19]。国内对于米蛾卵和柞蚕卵冷藏是否影响赤眼蜂的寄生已有很多报道[16-20],但有关麦蛾卵的相关报道还较少,贾乃新等[21]初步研究表明,新鲜麦蛾卵在(3±1)℃、湿度(80±5)%的冰箱内的冷藏期最好在10 d以内。为进一步掌握冷藏后的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时其寄生能力的变化,本试验分析了麦蛾卵冷藏不同时间后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量和羽化率的影响,以便为赤眼蜂工厂化繁殖及田间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麦蛾: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长期饲养的种群。麦蛾用大麦饲养,成虫羽化后收集麦蛾卵,过40目筛,获得清洁、正常的卵,单层铺于托盘上,在30 W紫外灯下照射1 h,进行杀胚处理。

玉米螟赤眼蜂:采集于济南市济阳县玉米田中,在实验室内利用麦蛾卵繁育10代。

1.2 供试设备

HYCD-205冷藏冷冻箱(海尔集团),设置温度为(4±1)℃,湿度为60%~65%;L95-2型温湿度记录仪(路格科技有限公司);RXZ型智能人工气候箱(宁波江南仪器厂)。

1.3 试验方法

1.3.1 麦蛾卵的照射与冷藏 将当天收集、紫外线照射1 h的麦蛾卵装入50 mL的离心管中,用黑布封口,以不照射紫外线的为对照,放入冷藏箱中,冷藏时间分别为0(新鲜)、10、20、30、40、50、60 d。

1.3.2 玉米螟赤眼蜂在冷藏麦蛾卵上的寄生处理 按时间处理分批取出冷藏的麦蛾卵,将未做杀胚处理的麦蛾卵先在30 W紫外灯下照射1 h,然后用双面胶将麦蛾卵粘在卵卡上,每张卡粘100粒卵以上,将卵卡置于指形管(长10 cm,直径1 cm)中,逐一编号。将羽化24 h之内、交配后的健壮雌蜂接入指形管中,每管1头,接蜂后用黑布封口,放入人工气候箱〔温度(25±1)℃、相对湿度75%~80%、光照14L∶10D〕进行培养,重复20次。待下一代赤眼蜂全部羽化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麦蛾卵被寄生粒数(即变黑的卵)和羽化率。

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Tukey法,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冷藏杀胚与未杀胚麦蛾卵对赤眼蜂寄生量的影响

图1表明,无论是否经杀胚处理,随麦蛾卵冷藏时间的延长,赤眼蜂的寄生卵粒数均显著下降。在10 d时,未杀胚麦蛾卵的单蜂寄生卵数高于新鲜麦蛾卵的寄生卵数,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杀胚的麦蛾卵其寄生卵数显著低于新鲜麦蛾卵的(P<0.05)。10~30 d,在相同冷藏时间下,玉米螟赤眼蜂单蜂对未杀胚麦蛾卵的寄生数显著高于杀胚的麦蛾卵(P<0.05)。麦蛾卵冷藏40 d后,赤眼蜂对麦蛾卵寄生数明显下降,且杀胚与否赤眼蜂寄生数差异不显著(P>0.05),麦蛾卵冷藏50 d后,赤眼蜂基本不能寄生。

2.2 冷藏杀胚与未杀胚麦蛾卵对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图2表明,随麦蛾卵冷藏时间的延长,赤眼蜂羽化出蜂率整体呈降低趋势。杀胚与未杀胚麦蛾卵对第二代赤眼蜂的羽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麦蛾卵冷藏40 d后,第二代赤眼蜂羽化率显著降低(P<0.05);冷藏50 d后,赤眼蜂成蜂的羽化率降低到40%以下。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在4℃冷藏杀胚和未杀胚的麦蛾卵,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赤眼蜂单雌寄生卵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冷藏50 d后赤眼蜂基本不能寄生,表明冷藏麦蛾卵会影响赤眼蜂的寄生,且冷藏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其寄生发育。这与前人在米蛾卵上的研究结果类似[3,19,22]。

贾乃新等[21]认为麦蛾卵冷藏时间越长,赤眼蜂寄生率越低,并且麦蛾卵保存期不应超过10 d。本试验中杀胚的麦蛾卵冷藏10 d后赤眼蜂的寄生量显著下降,而未杀胚的麦蛾卵冷藏10 d后寄生量反而上升,寄生卵数在40粒以上,这可能是因为在赤眼蜂还未产卵时,新鲜未杀胚的部分麦蛾卵已变为初孵幼虫,另外杀胚后的麦蛾卵营养物质比未杀胚的麦蛾卵流失快,导致单头雌蜂寄生量偏低。因此在大量繁殖赤眼蜂时,应选择未杀胚的麦蛾卵进行冷藏。另外,杀胚与未杀胚的麦蛾卵冷藏30 d内,对成蜂羽化率影响较小,但达到40 d后,赤眼蜂成蜂的羽化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由麦蛾卵冷藏时间过长其营养物质流失干瘪造成的,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工繁殖赤眼蜂的寄生量和羽化出蜂率是衡量繁殖寄主和商品蜂质量的重要指标[23,24]。在工厂化繁育玉米螟赤眼蜂时,麦蛾卵冷藏前不杀胚,并且冷藏时间不宜超过10 d。另外,4℃长时间冷藏过程中麦蛾卵内营养成分的变化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李萍.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 汤兰. 玉米螟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2):47-52.

[3] 袁曦, 王振营, 冯新霞, 等. 利用生命表评价低温冷藏米蛾卵对繁育螟黄赤眼蜂及寄生亚洲玉米螟效果的影响[J]. 环境昆虫学报, 2013, 35(6): 792-798.

[4] 程义芳.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应用与推广[J]. 辽宁农业科学, 2014(3): 80-81.

[5] 董艳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3, 29(7):187-198.

[6] 罗晨, 王素琴, 吴钜文, 等. 不同地理种群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潜能[J]. 植物保护学报, 2001,28(4):377-378.

[7] Hassan S A. The mass rearing and utilization of Trichogramma to control lepidopterous pests: achievements and outlook[J]. Pesticide Science, 1993, 37(4): 387-391.

[8] Smith S M. Biological control with Trichogramma: advances, successes, and potential of their use[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6,41(1):375-406.

[9] 钱永庆, 曹瑞麟, 李国柱.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J]. 昆虫学报, 1984,27(3):287-293.

[10]李丽英. 赤眼蜂研究应用新进展[J]. 昆虫知识, 1984,21(5):237-241.

[11]苟雪琪. 中国赤眼蜂的研究与利用[J]. 昆虫天敌, 1986(2):113-120.

[12]王素琴, 吴钜文, 张君明. 利用人造卵繁殖玉米螟赤眼蜂的初步研究[C]//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學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18-1021.

[13]宋凯, 何运转, 郑礼. 麦蛾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选择及后代质量指标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5): 618-623.

[14]Greenberg S M, Morrison R K, Nordlund D A, et al. A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methods for production of factitious hosts for use in mass rearing of Trichogramma spp. (Hymenoptera: Trichogrammatidae)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Western Europe and China[J].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cience, 1998, 33(1): 15-32.

[15]张俊杰, 孙光芝, 杜文梅, 等. 赤眼蜂滞育研究及应用进展[J]. 吉林农业科学, 2009, 34(1): 29-33.

[16]包建中, 陈修浩. 中国赤眼蜂的研究与利用[M]. 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 1989:160-161.

[17]潘雪红, 黄诚华, 魏吉利, 等. 赤眼蜂及其寄主卵低温贮存时间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20): 4194-4196.

[18]刘志诚, 刘建峰, 张帆. 赤眼蜂繁殖及田间应用技术[M].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0.

[19]马德英, 张军, 陈伟利, 等. 米蛾在新疆的繁殖与利用研究[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1,24(4): 25-28.

[20]张国红, 鲁新, 李丽娟, 等. 贮存后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2008,33(5): 42-43,52.

[21]贾乃新, 黄耀阁, 李秋竹,等.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研究初报[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2,24(4): 58-60.

[22]易帝玮, 肖榕, 赵云龙, 等. 冷藏米蛾卵对子代螟黄赤眼蜂质量的影响[J]. 环境昆虫学报, 2014, 36(4): 565-571.

[23]刘树生, 施祖华. 赤眼蜂研究和应用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 1996,12(2): 78-84.

[24]Calvin D D, Knapp C M, Welch M S, et al.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richogramma pretiosum reared on southwestern corn borer eggs[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1984, 13(3):77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