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95后”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应对策略
2018-03-29张小虎
张小虎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95后”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也发生了很大转变。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如何适应“95后”的变化,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95后”大学生网络学习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2016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名称:智慧教育视域下95后大学生学习特点及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GH16H247)。
背景及问题提出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与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慧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大量推广与实施。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看,智慧教育类中的智慧校园、智慧课程、智慧教室、智慧资源等建设开展得声势浩大[1],智慧教育乃至智慧型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将成为未来高校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将会提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技术支撑,有力地促进MOOC、SPOC等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的有效运用,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与教学范式创新,满足“95后”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95后”大学生一出生就濡染在网络世界中,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场所经常自带便携式移动设备,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沟通等都具有典型的“网络原住民”时代特点。虽然近年来MOOC、SPOC等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迅猛,但针对“95后”网络学习特点的研究依然滞后。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这样一批大学生,高校教学如何变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学习管理及其教学模式跟得上他们的节奏、满足他们的需求、彌补他们的缺陷,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是一个亟须我们关注、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分析思考及其应对策略
1.针对“95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用畅课(TronClass)智慧学习系统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欧亚学院90.63%的“95后”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上网,61.93%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超过14个小时,71.3%的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93.66%的学生使用微信与同学和教师讨论学习等。针对上述特点,需要我们以现代教育技术与智慧教育的最新理念,及时引进并构建一种全新的智慧型学习系统——畅课(TronClass),以此来建设智慧课堂和智慧课程。同时要将混合式学习、互动式教学与大数据分析融入其中,充分展现移动社交化学习、碎片化学习与泛在学习的时代特点,引导“95后”大学生能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建立其独立规划个人学习、提升学习能力的成长路径。
畅课系统是一种能满足“95后”大学生网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最新推出的先进智慧型学习系统。这种系统是以学生、教师与教务为中心,结合云端技术打造学习、行动与社交一体化的在线学习平台,建构了智慧型教育发展的新生态环境。该系统打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营造出移动社交化学习的氛围,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优质的教学应用与资源服务;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混合式教学与学习的智慧平台;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在线学习解决方案;为每一位“95后”大学生提供更贴近生活实际的新体验。它具备的功能模块针对“95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特点及其学习习惯,能给教育教学领域的变革带來巨大影响。
2.基于智慧教育构建新型学习模式,完善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
通过调研了解到,有些学生课前学习无效率、课中讨论不积极、课后作业不完成,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室为中心的“老三中心”教学模式造成的弊端,其本质缺陷就是剥离了有效学习的动态核心要素。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基于智慧教育并运用智慧型学习系统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来完善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智慧教育乃至智慧型学习系统能促进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充分展现出“95后”大学生学习的时代特点,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网络学习能力,关注他们的学业发展,并服务于学生整个生命周期的成长。它能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互动教学与个性化学习融入教学中,满足大学生学习新体验,加强MOOC学习并有机融合SPOC在线学习,从而完善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我们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95后”大学生学习特点,尝试将中国大学MOOC与校本SPOC及其他多元化网络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到具体的畅课系统课程教学中,然后在畅课系统中构建智慧型课程,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系统相应的大数据评价机制监控下学习,同时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模式。基本做法是:学生课前在畅课系统里学习课堂中教师讲解的知识,课堂中讨论课前学习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课后继续提升学习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的作业,这样就能有效解决课程教学调查中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进一步解决学生学习资源不足,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3.合理使用智能手机,促进教师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效学习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智能手机已渗透到“95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调研发现,在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95后”大学生中,周上网时长超过17小时的学生占多数。又一调查更显示,目前中国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约为5小时17分钟,占一天时间的22%[2]。实际上,“95后”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智能手机“对他们的课堂专注度、学习方式、学习工具、教学反馈方式等带来影响”[3]。智能手机使大学课堂“低头族”泛滥,学生除在课上使用手机偏重于休闲娱乐、打发时间外,手机的便捷使有些学生变得懒惰,对于知识问题直接上网搜索复制粘贴,不愿思考。手机的存在,还让一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效果[4]。
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终端,既然不能避免学生课上使用手机,不如引导其合理使用并研究智能手机在教学中的助力因素,探索能适当融入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笔者运用畅课智慧系统辅助教学,借此加强基于智能手机的畅课APP移动应用学习,能打破时空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更快捷有效地实现自主学习,提升师生互动学习效率。除此之外,通过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学生偏爱通过用智能手机上的QQ与微信等工具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之所以偏爱这种交流方式,是因为QQ与微信反馈更及时而且高效,所以我们也可通过QQ、微信来支持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学习。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智慧系统移动学习平台向学习者发送相关学习资料,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也可基于智能手机利用QQ、微信构建学习社区,交流共享课堂内外知识与信息;还可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及时反馈性功能,形成线上讨论学习、协作学习的氛围,实现混合式学习机制,支撑教师的卓越教学,促使学生学习更高效。
4.加强师生数字化信息素养,提升网络教学与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MOOC、SPOC等在线开放课程的迅猛发展,网络化非正式学习逐渐成为“95后”群体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调查中,我们知道“95后”大学生是一个网络运用高度普及的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学习、消费方式都具有典型的“网络原住民”时代特点。但问题是“95后”大学生网络化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较差,上网时间多用于娱乐、游戏、聊天,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所以培养和提高“95后”的数字化信息素养,特别是网络学习能力,是数字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字化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能力,而师生的数字化信息能力在网络化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环境下,提高数字素养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它不仅指能够使用数字化工具,还包括利用特定的数字化技术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5]。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将数字素养广义定义为“能使个人在数字化社会中生存、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该委员会还提出了数字素养的六个要素: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和媒体素养;数字化创新和学术能力;沟通、合作和參与能力;数字化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数字身份和数字健康[6](图1)。教师要想使学生在网络化学习中游刃有余,那自己所具备的数字化信息素养应该先达到这种标准,这就需要教师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加强师生数字化信息素养需要高校顶层及师生共同参与,需要学校领导将数字化信息素养问题纳入院校规划愿景中,提高整个大学的集体责任意识,让领导、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共同推动教与学的创新,提高学校所有人的数字技能与数字素养。建议高校领导者不妨仿照美国西北大学那样设立“数字化学习奖学金”,奖励教师大胆采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创新,鼓励获奖的教师积极探索各种前沿数字化教学技术和方式,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字化信息素养和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才能会迅速提高,学生良好的网络学习行为及习惯就会养成,大规模在线学习课程的网络化学习能力也会得以快速提高。
总结与展望
通过分析思考可知:“95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行为习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进一步融合,高校智慧教育与数字化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要全面实现数字信息化并与世界接轨。在这一巨变中,“95后”大学生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未来网络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加快建设智慧教育及数字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加强对“95后”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这对于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进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琳、杨英、孙梦梦:《智慧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探讨》,《现代教育技术》2017年第7期。
[2]王俊秀:《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李晓亮:《论智能手机时代的课堂变化及教学应对》,《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4]江锡凤、欧启忠:《课堂教学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年第11期。
[5]殷丙山、高茜:《技术、教育与社会:碰撞中的融合发展》《开放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6]http://repository.jisc.ac.uk/6239/1/Digital_capabilities_six_el-ements.pdf.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