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2018-03-29毕秀芹
毕秀芹
【摘要】作为思政课理想人格培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实践教学的一个据点。从点到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具体而言在素材、背景、培养目标等层面均有突出作用。如何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准确定位,是当前思政课教学需要反思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爱国主义理想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理论、实践及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3BDJ002)阶段性成果。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古老的传统文化、名山大川、博物馆、纪念馆、民俗基地等都有各自相应的作用,它们所展现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殊作用。这种地位不仅源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根本性质,而且也取决于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具体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活动的特殊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细化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建设,有助于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作为人格教育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个人对国家的积极态度,是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是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延续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对于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提升和凝聚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源于历史上厚重的儒家文化,它从德行层面规定着个体的行为规范,展现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实现着个人修养和爱国主义的和谐统一。
人格教育是一种情怀教育,是理想人格培育的基础。理想人格培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人格的人。不同于现实问题应用能力的培养,理想人格培育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它在大学教育中主要依靠理论引导和谆谆教导得以实现,即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共鸣。理想人格培育人格情怀的最终目的在于,使青少年树立起发自内心的自觉意识,以主动、积极的责任感展现自我,正如张耀灿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所指出的:“在新形势下,民主性、主体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新特点。”[1]
人格教育也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这是理想人格培育的主要内容。在引导主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人格教育始终是理想人格培育的核心。青少年们基于自身的经历和社会观察等基础上,用理论加以简单的社会认知所形成的价值观有待于进一步稳固和磨砺。
人格教育还是一种道德伦理教育。个体如何在社会中活动,主要取决于他拥有的道德水准。理想人格培育不仅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具有稳固和成熟的道德水准,而且要求他们在生活、社会、职业选择等层面达到较为高尚的境界。内化于道德伦理风尚的崇高人格,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树立的观念,也是他们面向社会,养成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材的独特性
美国著名学者雷德菲尔德曾经提出“大传统”的看法。在他看来,大传统是精英历史,而小传统则是草根的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汇集了诸多有关历史方面的遗产,这些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辉煌的文化传承和悠久的历史,为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个案层面记录着詳细的历史,从而在新的视角中拓展或补充着主流历史,有些细节在教材中根本无从得见,但它会更深刻地感染着人们。例如,人们在实地了解革命时期根据地的具体状况,用心体会当时斗争的残酷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正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魅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个案因其多样化和细致化而具有不同于主流历史的特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诸多细节虽未见于史书,却从更小的角度记录着历史,这种记载方式是生活化的,正需要大学生端正态度去了解。爱国主义属于一种文化认同,而“个体归属一定的政治社群,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基”。[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从多重视角中彰显历史的交错,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历史书写者往往从一定的视角出发给读者提供了一定的资料,然而如果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就会发现,多重视角中的历史可以更加真实地再现史实。人们要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就要从多个视角认识问题。作为历史的见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均以个体的历史而保存,每一段历史的画面犹如整体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内容和形式上补充着人们对历史的既有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唯一性与普遍性的双重特征。每一个片段都是历史的载体,每个个体都是历史的见证。例如,马栏革命根据地就有独特的地位。1936年,23岁的习仲勋受党中央之命南下关中,担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习仲勋同志没有辜负中央重托,在关中分区工作期间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因此,1943年1月14日在西北局高干会议闭幕大会上,毛主席为习仲勋赠送了亲笔题词“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仲勋同志晚年回顾自己的革命生涯时,自豪地说:“我一生两次为党把守南大门。”作为延安的南大门,马栏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可见一斑。正是源于根据地自身的独特性,其素材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具有唯一性,这就能很好地将理想人格培育投射到个体上,深深触动着个体的心灵。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开的背景性
每一段历史都有其具体的背景,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历史事件洗礼的人们而言,只有注意到现象背后的历史背景才能增加体会,理想人格培育中的大学生更应如此。
通过一个个镜头、片段、视频、画面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大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景象,以鲜活的画面再现着以往的历史。大多革命纪念馆都有一致的模式,如历史简介、图片、文本、电子影片、武器、战士、故事等,以较为趋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但是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具体的历史事件,在内容上能够精确地彰显历史场景,需要大学生详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遗存乃是刻画历史的真实再现,其厚重和积淀远非教科书所能书写。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背景因文化的多层次性和厚重感而具有巨大吸引力。大学教育不是简单地提供给大学生事实,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中,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因其学科特点而备受冷落,这种现状固然与学生的态度有关,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于平实、呆板的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大学生深入研究和走向社会的据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多种文化并存的现象以其背景性吸引着学生去参与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的培养不再是空泛的,而是根植于具体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说到底,愛国主义是一种国家认同,是“一国之民或因对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的共有和分享”。[3]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标的趋同性
作为理想人格培育课程中的实践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不断地以自身特点深化着这一目标,使这一目标更为精确和坚实。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价值观培养中独具特色,并成为价值彰显的主要渠道之一。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在价值观的培养中作为中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据主要地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非直接教化,而是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培养价值观,它不以课堂的爱国情感要求大学生,而是以探索式教学穿插在学习兴趣中,并从了解和发现问题中获得认知上的进步和情感上的升华。
价值观的培养和理论层面的思索并不一定完全一致。理论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学术思维的强化训练,它要求学生在借鉴素材的同时,主要依靠启发思维强化对问题的开放性认识。而价值观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就能完成,但它需要借助于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定的历史基础为支撑,从中引出人们对事实的真切认知,达到正确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和原则。
理想人格培育并非空谈,它要求从历史和理论中来,到现实中去。在了解以往历史的基础上如何面对未来,这才是价值观的着眼点。简单地接受理论并不是价值观培育的核心,应以事实为基础,历史为铺垫,在课堂学习和现实中促使大学生真正领会问题,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强化道德信念,这才是理想人格培育的根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通向这一目的的有效路径。爱国主义不是僵化保守,而是大学生面向社会发展,在深入全球化趋势中实现自我的一个途径。[4]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2]闫闯、郑航:《社群主义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报》,2015年第6期,第3页。
[3]郑航、颜小芳:《青少年国家认同及其教育:困境与对策》,《当代青年研究》,2015年第4期,第5页。
[4]汤翠娥:《爱国主义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嘉兴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01页。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