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预防大学生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早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2018-03-29刘俊霞
刘俊霞
【摘要】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是心理疾病中较常见的急诊重症,如果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并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及辅导,是可以避免疾病发生的。笔者工作中经常遇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心理创伤却因未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而造成较严重的临床心理疾患和躯体伤害。文章结合2例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引起的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及继发性躯体伤害,来说明预防心理疾患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关键词】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早期心理干预重要性
病例1患者男,19岁,大二学生。于2009年9月甲流流行期间因发热待查收入校医院发热病房隔离。当时学校发热病人较多,学校腾出一座博士楼公寓专门用于发热病人隔离,单人单间,房间带有卫生间及浴室,隔离期间三餐饮食由学校统一配送到隔离病房。该病人以高热一天收住隔离病房。既往身体健康,无癫痫等病史。查体T38.6℃,P92次/分,R18次/分,BP100/72mmhg,一般情况良好,咽部充血明显,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入院时查血常规正常。入院后给予口服奥司他韦、清开灵静脉点滴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隔离期间体温波动在37.5℃至38℃之间,偶达39℃。隔离第四天傍晚在查房期间发现病人出现谈话异常,出现要拯救人类等妄想语言,并伴有幻视、幻听。就在说话期间突然出现全身强直性持续性痉挛,呼之不应,无口吐泡沫及大小便失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颈无抵抗,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阴茎勃起,四肢肌张力高,呈强直性收缩,病理反射未引出。心电图干扰明显,呈窦性心动过速。立即肌注地西泮10mg,30分钟后上述症状无缓解,又肌注地西泮10mg,肌肉强直性痉挛稍减轻,但仍躁动不安,阴茎持续勃起。同时拨打120转省级某三甲综合医院。做头颅CT未见异常。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粗增重。综合医院要求到精神专科医院会诊。在前往精神专科医院会诊途中病人肌肉强直痉挛、阴茎勃起、躁动不安等症状逐渐缓解,自诉疲乏。发病持续4小时余。精神专科会诊意见为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继续回原三甲综合医院住院治疗,住急诊综合病房。住院期间查脑脊液、脑电图等均正常,复查头颅CT正常。甲流抗体呈阴性。诊断为急性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住院一周后出院,出院后学校学生处教师及家长继续给予心理辅导和关怀,随访两年正常无复发。
病例2患者女,19岁,大二学生。因失恋患抑郁症休学,半年后家长陪同回学校办理复学手续。在回学校办手续的两三天后病人就情绪低落,睡眠差。回校第四天晚上在宿舍于凌晨1点左右突然出现全身肌肉痉挛抽搐,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并从床上跌落在地。被同学送往校医院急诊。查生病体征正常,双眼紧闭,流泪,全身肌张力增高,四肢肌肉痉挛抽搐,两侧对称。左下胸部压痛。心电图正常。因肌肉痉挛抽搐不缓解肌注地西泮10mg,约半小时左右病人渐安静。拨打120转上级医院检查,最后诊断为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左侧第七肋骨裂缝骨折。在后来的心理辅导治疗过程中了解到该女同学发病当天碰到以前谈恋爱的同学。
发生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常见原因
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是心因性精神障碍三大类型之一,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1]。常因自身疾病或外界因素诱发,多表现为烦躁不安、情绪兴奋或低落、沮丧、睡眠障碍、幻视、幻听等,甚至躯体不适及木僵[2]。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较少见。文献报道中指出,应激性精神障碍大多发生在文化素质低,平时生活范围小,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有限,并且适应环境能力较低人群范围内[3]。笔者在高校工作二十余年发现,有心理缺陷及心理疾病的学生不在少数,并由此诱发的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也比较多见。
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大学生发生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并由此诱发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年级大学生刚脱离被过度照护的家庭生活,他们大多从幼儿园到高考前都被灌输了“学习好就会有出息”“考上重点大学前途就会一片光明”等单一的思维方式。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承受生活变故以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偏低。
2.大学时期是学生从单一社会角色转变为多重社会角色的特殊时期,很多学生由于受之前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适应多个角色的能力较低。
3.学生对群发事件或者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困难和境遇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就会失去内心的平衡,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心理干预,就会引起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危机,进而引发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
4.经调查,大多数学生对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认识非常模糊,造成了对自身以及周围人群的病情“讳莫如深”的状况。不但疾病得不到规范治疗,更严重地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降低了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以及医疗预防的方法探讨
1.家庭教育不能缺失: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首先,父母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为孩子提供情绪以及情感上的支持,来缓解孩子的紧张压抑心理。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尊重,可以避免自信心不足、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问题。其次,长辈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自身的條件,期望过高会增加孩子的压抑焦虑,使他对自身缺乏认识,阻碍孩子自身潜能的发挥。长期特别是生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会对孩子心理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第三,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父母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儿童、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保持健康快乐健全的心境。
2.学校教育: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有效地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并在个体面临重大的生活事件或者群体危机事件(如传染病散发和流行、外界自然灾害、群体伤害事件等)发生初期及时引入心理干预措施。运用正确的心理疏导措施针对不同事件性质进行个别或者团体干预,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置心理压力及应激状态,使学生的心理预期走向正常的轨道。
3.医疗预防:校医院医务人员对学生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敏锐发现引发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预兆,及时联系心理保健专业人员引入心理干预措施;其次,积极有效沟通,发现苗头及时联系家长、教师或者其他对个体具有影响力的人员,不得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甚至为了推卸责任而漠视患者心理状态;第三,尊重任何一个病人,在医生面前无所谓好学生、坏学生,富学生、穷学生;第四,对有心理疾患的病人治疗要彻底,同时心理辅导要及时;第五,非心理专科医生尤其是校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治疗客观躯体疾病时还应熟悉了解学生群体引发心理问题的普遍原因,比如,家庭经济困难、恋爱失败、学习中遇到困难、与同宿舍同学相处困难、对个人及社会期望过高等,掌握与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患病人的沟通技巧和心理辅导技能,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疏导,遇到不配合的患者,更应该耐心细致地找准切入点,缓解学生抵触情绪,策略性地“看病”;第六,对有可能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易发患者在治疗护理期间要态度和蔼,使用安慰、关怀、同情、认可、鼓励性语言,正确运用肢体语言,如抚摸、握手、微笑等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第七,有文献报道指出适当剂量氢化可的松可预防应激性精神障碍[4],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尝试。
参考文献:
[1]Davydow DS, Zatzick DF, Rivara FP, et al.“Predictors of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return to usual major activityin traumatically injured intensive care unit survivors,”GenHosp Psychiatry,2009,31(5):428-435.
[2]王麗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第31期,第112-113页。
[3]王燕、陈艳:《40例老年期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临床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第15页。
[4]Schelling G,Bribgel J,Roozendaal B,Stoll C,Rothenhausler HB,Kapfhammer HP.“The effect of stress does of hydrocortisone during septic shock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survivors,”Biol Psychiatry,no.50(2001):978-985.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医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