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参与式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8-03-29白锦军
白锦军
【摘要】由于当下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转变,学生参与式和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更适应时代的要求,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治”的方式和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形成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并通过网络和学生电子终端设备形成师生良性互动和快捷准确的信息交流,实现学生管理的高效和学生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
本论文为榆林学院管理理论创新——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成果。
学生管理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辅助,而是本身具有独立性和教育功能的。高校学生管理在全世界各类大学中都受到重视,并与各国的国情和社会背景相联系,形成各国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如美国的法律主义历史传统,政党竞争下的民主政治以及个人法制观念意识的成熟等因素,使得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法制化,其管理工作一切以法规为准则和依据。[1]而我国的学生管理多年来是以德育管理为重点,主要依靠经验和传统管理模式,具有“人性化”“灵活性”的鲜明特色。这是一种金字塔的行政命令管理系统,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和完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管理工作人员向下传达精神,发布指令,向上汇报。这种模式目标清晰,行动快捷,效果显著,在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数万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当下遇到的问题
我国高校实行的行政经验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它的原型是仿照苏联模式而来。[2]学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位置。这种体制下,高校管理者进行的顶层设计,力图预见并能处理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任何问题,强调整体性,对学生管理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学生则排除在参与制订政策和制度之外,对学生而言,只要遵守规则绝对服从就可以了。这种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十分合情合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高校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过去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管理者感觉到力不从心。我们知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工作,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而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推动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样一个根本任务。高校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和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根据社会、高校、教育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当前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空前高涨,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近十年来,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在校大学生规模十分庞大。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改变都对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学习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点。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高校学生管理“有机地统一在学生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当下,高校教育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一专多能”“面向市场需求”的培養目标方向,网络公开课、MOOC(慕课)等课程教学方式的兴起,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等办学模式的出现等,都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和师生的关系,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等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传统只重视共性的管理模式过度追求意志统一和学生绝对服从,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只把学生看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不把学生当作个体,只强调群体学生的集体性和共性需求,忽略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和需求,忽视个体学生的成长资源配置和服务,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个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使其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最终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信息网络化新形势的出现,对高校学生工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根据2013年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学生网民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占整体的25.1%,手机上网的比例增速较快,有74.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3]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增多,传统“象牙塔”式的校园完全开放。移动性网络交流是当下高校学生最为常见、主要、有效的交流模式。新型开放性的网络交流模式如QQ、微博、微信,都在大学生中广为流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利用手机网络便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如课程学习、提交作业、课题讨论、参与社会和学校的一些活动以及消费等。随着这些外界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越来越活跃,自我意识增强,喜欢接触新事物,对社会关注和参与的意愿越来越强。这一现状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封闭式和管制式已经无法适合当下的现状,亟须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1.学生参与自治式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学生参与自治式的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探索。针对社会和高校的发展现状,通过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替代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操作方法,成立学生参与和处理问题的机构,通过各种管理事务和活动加强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认知和效率,还要建立常规化的监督机制,保证这种学生管理模式在遵守纪律和程序上的严谨和合理性。学生参与式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采取的方式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的事务很多,如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班干部选举、助学贷款申请、勤工助学安排、临时困难资助、请假销假、评优评先、困难学生摸底、暑期实践、社团活动,等等。其中有许多工作仅从学校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角度去开展和实施存在许多困难,效果也差强人意,特别是涉及到了解掌握学生的品德、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时,管理工作者很难准确和全面地获得信息,对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也很难进行去伪和更正。一些大学就发生过家境殷实的学生通过资料造假获得贫困资助并进行高消费的事例。而广大学生则不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有着较为相同的思维和处境,他们比学生管理者更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以及需求,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吸纳学生参与会大大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大学生参与自治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对传统行政命令式管理模式的突破,它是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管理工作更加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仅要做到“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还要做到“依赖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并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人际氛围。管理过程中遵从参与和一体的原则,让学生参与管理时,与高校管理工作者共同决策,从而推动学生工作的有序和高效。学生通过参与相关的管理工作,极大地调动了自治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他们在“被管理”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在学生干部选举、评优选先和贫困学生摸底等工作中,涉及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欲望。因此,通过学生的参与来解决和处理相关的问题会更为准确和有效。另外,这种学生管理模式具有更高的意义。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定是民主的,大学生参与管理是民主管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积极推行参与式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对于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特别是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实践,让他们有了作为社会人参与社会事务的初步体验和民主意识。这样的学生管理工作蕴含着高校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公民民主素质和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毕业后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2.信息化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建设和应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包含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内容,其中对学生各类信息的收集,与学生互动交流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工作采用传统常规的方式是十分繁杂和费力的。管理者与学生反复地沟通、反馈,大量的纸质材料在各部门和管理者之间传送费时费力。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向前推动,学生管理工作集教育与管理一体,管理者除了有广博的知识、熟练的管理艺术之外,更需要有与时代同步的工作思维、创新思想和工作技能,在网络信息和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用新的技术和方式来开展工作。因此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学生所持终端电子媒介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新的有效手段。[4]利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自动处理与学生参与自治式管理模式密切结合,相得益彰,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一些高校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学生在内的相关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应职能完成工作流程中的事务,既简单有效,又可资源共享。几者在这一平台上实现交互、信息填报、发布、接收、反馈、更新十分快捷便利。将这些数据置于互联网上,师生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查询和处理,能快速准确地传输、更新,并保持實时一致,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例如,一些高校开发出学生上课考勤信息化平台,授课教师在教室的计算机考勤系统中进行考勤,数据确认后即时进入网络系统,传送至辅导员(班主任)供其核实和反馈,而学生主管领导亦可即时收到相关数据,进行监督和管理。还有一些高校建立学生评教、选课、交费、教学反馈等网络平台,学生下载相关APP,在个人手机等平台即可完成相关事项,非常简便。诸如此类,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学生所持终端电子媒介应用的学生管理模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赋予了各主体最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使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准确,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水平和层次。
参考文献:
[1]方婷:《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特点及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5期,第92页。
[2]闫华超:《人本主义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时代内涵》,《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1页。
[3]李晟:《微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新西部》2013年第18期,第119页。
[4]李燕、王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农业网络信息》2013年第1期,第123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