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钱板 巴蜀的“讨口”艺术

2018-03-29寒一一

时尚北京 2018年3期
关键词:竹板唱段唱词

寒一一

乞丐,四川人又称为游民、讨口子、叫化子、要饭的。乞丐以四川方言说:我们“穿的千家衣,吃的万家谷。盖的肚囊皮,睡的背脊骨!”

“金钱板”属韵诵类,半说半唱。演唱生动活泼、场地不限,一人一台戏。最大特色就是使用的四川方言,最具巴蜀特色,更显得生动、幽默、活泼、朗朗上口……方言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大多字数不限。唱词通俗易懂、充满四川方言中独特的诙谐和智慧,段末一句略有拖腔。曲调随语言及情绪而变化,但仍须在一定腔调上。否则就会怪声怪气“黄腔走调”。

金钱板演员上台,先打闹台以吸引观众。演唱中,配合情节的需要竹片子有不同打法,如有平板(不快不慢)、快板(急打急唱)、慢板(慢打慢唱)……既可说长篇大书,也可短说民间故事、社会新闻。

与在中国北方流行的快板不同,瘦瘦长长的金钱板宽3.3厘米、长30厘米,三块板子之间没有用绸带绑住,完全靠手指控制每块竹板的活动。在表演时,表演者右手拿着竹板内嵌有铜钱的上板和下板,左手持没有嵌着铜钱的一块打板。三块竹板一旦碰撞在一起,好戏就上演了。

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金钱板”的道具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最初使用由两块金属板构成的“玉子板”,后改为由四块串在一起的竹板和一块横插拦板构成的“连花板”,再后来发展为由两块竹板和一块锯齿状竹板构成的“刮子板”。其间还有形似短剑的“金剑板”、形似朝笏的“金签板”、代表天地人三才的“三才板”。为了增加金钱板的声音效果,艺人们又把铜钱或金属片嵌入竹板中,打击和演唱时,既发出竹板声又有隐隐约约的金属声,因此民间习称这种说唱形式叫“金钱板”。金钱板大师邹忠新所使用的三块竹板,就是由两块平滑的竹板和一块锯齿状竹板构成的“刮子板”。

四川金钱板在唱腔上充分汲取川剧高腔的部分曲牌和四川民歌、山歌、号子乃至昆曲、胡琴、灯戏、弹戏的优点,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因此成为四川观众最喜爱的本土民间曲艺品种之一。

金钱板的流派又有“花派”、“杂派”和“清派”之分。花派講究板式的打法,要打得热闹,打得娴熟,且打且耍,眉眼身法要灵活自如;杂派主要是讲究唱词,要求艺人对唱词的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的拘束和控制,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而清派则比较讲究咬文嚼字,要求演员吐字时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出现“啦”、“哈”、“呀”等虚字尾音。

金钱板的唱词又分为长篇唱段和短小的“书帽”两种,像著名传统唱段中的《武松》、《岳飞传》、《乾隆下江南》等就属长篇唱段,大多从历史故事和章回小说改编而来。书帽则是短小精悍的唱段,常用于演出开场或结束时,起到画龙点睛、出奇制胜的作用。著名书帽有《秀才过沟》、《疑人偷鸡》、《小菜打仗》等。

说到金钱板,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邹忠新。已经流传了300多年的金钱板,在邹忠新的手里打出了花样,打出了名堂。

邹忠新说:“金钱板在表演时,往往以说唱故事为主,因此它的唱词需要极富叙事元素,词中既有人物,又有情节,还有故事高潮,曲折生动,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而在表演上,它要求表演者将打板、表演和唱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通过表演者对题材的理解和艺术加工,用或高亢激昂、或婉转低徊的说唱方式,把故事形神兼备地传达给观众,从而带给观众强烈的艺术感染。”

邹忠新吸收各派之长,终自成一派,被誉为金钱板“打、唱、演”三绝。竹板打得铿铿锵锵穿金裂石、唱腔行云流水……他铿锵演唱自己的身世的一段金钱板,充满四川方言的“川味”魅力:“世居安岳龙台镇,自幼随父逃灾荒。乞讨灌城把生父养,不幸半年苦逼亡。眼看孤儿无希望,来了新都小货郎。恩父把我来收养,相依为命度时光。父子飘泊双流县,偶遇恩师收歌郎(歌郎即卖唱的叫花子)……从此三块金钱板,嘀嘀哒哒走四方。饥寒交迫盼黎明,忍辱怀恨穷途长……红旗漫卷乌云散,艺人翻身把家当……”

邹忠新把原来在乡场闹市路口的金钱板带进了茶馆,成为茶客们品评的一门表演艺术。他更是心系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重病之际依然口传唱段,生怕这门艺术在时代的洪流下被淹没。

邹忠新说,想当年推翻清王朝时,《杀赵尔丰》、《歌颂同志会》等段子为辛亥革命推波助澜;抗日战争中,《不忘国耻》、《好男要当兵》等,让多少四川人热血沸腾……

三十年前,以四川方言为主的四川曲艺,曾有黄金岁月。总府街有实验书场、鼓楼北街有芙蓉亭书场、东郊有如飞书场、人民商场有成都市曲艺场……电台也天天播放这类节目:曾炳昆的相书、贾瞎子的竹琴、李月秋的清音、涂绍全的扬琴,还有邹忠新,他的金钱板。

可如今,金钱板等曲艺的风光岁月,很快烟消云散。现在成都地区还常打金钱板演出的艺人,屈指可数。

猜你喜欢

竹板唱段唱词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绵绵古道连天上
将竹板磨细
一弯新月挂半天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蕉岭县竹板歌艺术特征初探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火呀火呀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
梅州客家竹板歌的多元文化因素及其融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