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更迭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的新特征

2018-03-29袁越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1期
关键词:媒介社交受众

袁越

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硬件、植入式设备、VR、AR等技术与传媒产业的结合正在催生出许多新的传媒形态。新的媒体形态对传媒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传媒产业处于一个变革发展的新时期。

以埃吕尔(Jacques Ellul)和温纳(Langdon Winner)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学者认为“‘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自主的技术’。技术展示出了某种特殊的模式,它的细微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改变和变革,无论这种变化我们是否适应,技术都会循其自身的轨迹走向特定的方向。”

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应用在内容生产中方兴未艾

麦卡锡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指“一个电脑系统具有人类的知识和行为,并具有用学习、推理判断来解决问题、记忆知识和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1]。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由低到高,按照其智能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以计算主导的智能阶段、以感官主导的智能阶段以及以认知与智能运算主导的智能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算主导的人工智能广泛运用在新闻采集与发布中,帮助记者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与贮存。面对巨大的媒介市场压力与多元的信息来源,1998年开始美国传媒业研发出一个按需服务系统,通过网络中数据检索程序,使用机器人收集每日消息,根据用户的注册信息将内容传递给用户[2]。我国传媒业中的一些信息咨询获取平台借鉴此类经验开始进行兴趣识别和智能推送探索,“今日头条”、各大门户网站手机应用客户端根据用户兴趣、社交行为地理位置、年龄等多个维度进行挖掘,根据算法机制(Algorithm)进行智能推送。包括新华社、光明网、《解放军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在内的超过3700家的中央、省级、地市级媒体与信息咨询平台合作开展智能推送服务。

第二阶段是以感官主导的智能阶段,计算机机器人能够完成记者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在这个阶段,全球传媒业开始探索“机器人新闻”,主要是指“基于人类进行编程后的算法机制(Algorithm),机器人自动分析数据并生成文章”[3]。《洛杉矶时报》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该报有一个非人类的作家Quakebot,负责撰写有关当地地震的新闻报道,其作用是从美国地质调查局提取相关数据(包括地震大小、位置和时间)并将其加入到写作模板中[4]。随后,美联社、路透社等新闻生产机构中开始逐步采用“机器人新闻”来进行财经新闻和灾难新闻的报道。国内借鉴全球先进经验开始推进“机器人新闻”。新华社在2015年研发了“快笔小新”机器人新闻生产工具,从数据攫取、数据处理与清洗、机器人写稿、校稿发布四个环节,快速完成涵盖社会多方面的新闻稿件自动撰写。2017年,《南方都市报》推出了机器人记者“小南”,紧跟其后的是在昆明报业上线的稿件写作机器人“小明”。

在以感官主导的阶段,为了保证新闻内容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一些新闻机构开始将“传感器”引入到新闻内容的生产当中。“传感器”(sensor)是一种收集特定数据信息的监测装置,能感受到被监测对象的信息,继而转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予以输出。“传感器新闻”是依赖算法机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统计分析,通过计算机智能辨别而自动输出内容的新闻生产工具。央视在2015年10月的“数说命运共同体”专题中,数据分析师对“全球30万艘大型货船轨迹”的航运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从而得出航运增长数据。目前国内的“传感器新闻”所涉及的领域局限于体育、财经、民生等,未来还可能基于对人体的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的数据来进行用户体验信息收集。我国传媒产业在逐步从计算主导的人工智能向以感官主导的智能阶段过度,少部分领域已初步进入以认知与智能运算主导的智能阶段。

二、跨平台和设备的媒介内容输出

技术发展使得受众的内容获取平台增多,设备和平台的多样性(multiplatform)(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kindle等)正在重塑传媒业的内容制作方式、内容安排和内容输出[5]。Web2.0、跨设备内容输出和点播内容的增加改变了受众的视听内容互动方式[6]。

早先,我国电视业受到了如优酷、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的冲击。电视业开始反思内容制播的陈旧套路,开始率先尝试跨平台和设备来挽救电视在互联网冲击下的颓势。目前我国采用的模式是“台网联动”跨平台内容输出,电视台将节目落户视频网站进行播出。《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为“台网联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浙江卫视将网络视频独播权以1亿元的价格出售给搜狐视频,同时段搜狐视频的网络广告收入高达2亿元。除此之外,不同年龄阶层根据其终端使用习惯与收视习惯自主选择观看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国内以电视台主导的跨设备观看系统还尚未出现,目前的应用处于“跨设备视频播放器”(如斑比播放器、HUPlayer等)阶段。通过“跨设备视频播放器”把已经下载成功的媒介内容投射到电视终端观看,打开电视上的客户端就可以播放电脑上的媒介内容,同时还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终端继续观看。我国传媒业还需借鉴国外传媒市场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其技术模式和运营模式。

三、传媒产业的社交化

传媒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促进了受众基于传媒内容的社交互动,两者结合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媒体现象即受众通过推文、短信或者社交媒体来对媒介内容做出反应并且发布消息。传媒产业的社交化旨在用户能够为公众讨论做出贡献,并切实促进新媒介和大众媒介的跨媒介合作。

伴随社交媒体的兴起,广播电视领域出现了社交电视(Social TV),其结合了电视与社交媒体的特征。社交电视允许观众或者社交媒体用户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来参与电视节目,并且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互动聊天、在线评论和在线投票。2013年尼尔森收视率研究报告表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高低与人们在Twitter上对相关节目讨论的热度成正比。《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在社交媒体(新浪微博、微信)上的热烈讨论,受众们“玩”在其中的同时也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媒体和受众带来“1+1〉2”的价值和影响。

在报业领域,社交化特征也愈发明显。报业颓势下,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新闻机构必须增加社交媒体的使用量以期吸引受众注意力,《纽约时报》将其描述为“维持话语权的策略之一”。从2010年开始,国内报业相继开始在微博、微信平台开创社交媒体新闻服务账号,积极利用社交媒体为其新闻制造、内容传播、稳定与开拓市场以及维系受众而服务。

四、新终端的使用致使用户体验的转变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中强调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受众能从信息产品中获得何种满足感并且带来哪些媒体消费行为,归根到底就是传媒产品带给受众的“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能快速准确地为传媒产业指明方向并且及时提供反馈。

新兴交互式终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一种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使得用户有了全新的感官体验。作为技术哨兵的互联网媒介,2015年,财新网开始进行VR研发,将VR技术尝试运用于常规新闻和重大突发新闻的现场报道中;百度视频于2015年12月引入VR技术,VR频道上线,该频道糅合了目前市场上画面最为精湛、效果最佳的VR内容链接。在电视转播领域AR运用较多,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在转播体育比赛时,实时将辅助信息叠加到画面中,使观众可以得到更多信息。

猜你喜欢

媒介社交受众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