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探索
2018-03-29李茂林
李茂林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探索
李茂林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商贸学院,广东广州,51144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培养“语商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以政府、企业、高校三大主体的联动为驱动力,优化四大保障体系,即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早在 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把创业教育提升到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并把创业能力称之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2010 年 5 月 4 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诸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由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同推动学术知识走向市场和社会。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成为高职教育的趋势,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强化和提升。二者有机融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而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因为商务英语专业自身的学科属性,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相对于别的学科起步较晚,创业实践的平台较少,面临的实际困难较多。自2012年“互联网+”概念被提出以后,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互联网+”,并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建立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动纲领。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部门通力合作,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此时研究商务英语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加急迫,也具有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研究二者的融合,也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强
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从小就与互联网接触,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移动平台,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很强。对高职学生而言,互联网技术和新兴产业带来了很多的机会,他们可以与重点高校的学生们站在同一起跑线,共享“互联网+”带来的无尽商业机会,他们能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1]。学生对新生事物有比较好的敏感性,容易接受新知识,容易触类旁通,知识面更广,因此,他们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往往能充分发挥他们对网络世界和网络技术熟悉的优势,这也是这一代大学生群体特有的优势[2]。
(二)接受新知识快,学习能力强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使然,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多地接触西方语言及文化。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掌握西方语言及文化就更容易接触先进的理念,也更具有敢为人先的探索 精神。
互联网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通过网络、各种移动平台、社交媒体了解到更多的资讯,主动学习能力更强。
(三)展现自我的意识强,创新创业欲望强
现在的学生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过很多创业成功的案例,心中那种强烈的展现自我的意识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对创新创业怀有极大的兴趣。如今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与其毕业后到处找工作碰壁,还不如大学期间做些创业的尝试,成功了固然是好,失败了也可以得到教训。
(四)创业准备不足,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
现在的高职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所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内心很向往成功,但是创业的准备工作不足。只看到成功人士辉煌的一面,却很少去探究成功背后的各种艰辛,急于求成。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遇到困难也难找到应对措施。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探索
美国高校普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造性思维,以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挥了对专业教育的支撑强化作用[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商务英语专业也必须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必须在“互联网+”背景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做好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外部保障,也要做好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部优化,只有内外部因素结合,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外部保障
政府、企业、高校都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成功的外部保障,要实现政府、企业、高校三大主体联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政府、企业、高校在创新过程中要密切合作,协调统一。根据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的“三螺旋”创新理论模型,政府、企业、高校三个自适应主体在保持独立身份及各自职能的同时,又支持其他主体职能的完成[4]。
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顶层设计、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宏观的大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生态环境。企业不仅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参与者,也要负责提供创业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是保障创新创业的中观环境。高校是创新创业的领头人,主要负责本校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总体目标,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高校内部的各个系部、教研室是具体的执行主体,主要负责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施专业实践与实训。三大主体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各自独立又相融合,通过具体终端执行者——教师,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学生成为“语言+商务+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 以三大主体的联动为驱动力,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螺旋式上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内部优化
1.转变教育理念
“互联网 + 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创新,它不是简单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互联网工具,而是从思维模式到教学模式的革新[5]。传统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强调教书育人,教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而现代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少数创业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背景下商务英语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开阔视野,使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有机融合。
2.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指路灯。在双创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传统的培养语言与商务融合的人才的目标显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步下降,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并将其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只有培养目标明确,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专业教育链、创新创业教育链为核心要素,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英语基础扎实、商务知识过硬、创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 优化课程设置
要使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首先要实现课程的融合。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架构下课程之间的融合,着力打造商务英语基础课、商务英语专业课、商务英语专业拓展课、商务英语综合拓展课与创新创业通识课、创新创业专业课、创新创业模拟课等课程之间整体课程体系。重点是要将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化、系统化,而不是创新创业知识的碎片化。二是课程内容的融通。把创新思维、创业演讲、创业规划书等相关内容融入英语课程内容。如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英语语言的优势,把国外丰富的创业网络公开课和创业经验介绍的视频,移植到英语课堂中,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习得英语语言的同时,学习创业知识。充分利用 MOOC 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4. 创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为此要打造商务英语实践课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三大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基于专业实训平台的实践教学。如语言认知实训、职业英语考证实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商务英语翻译考证实训、CET考证实训等。二是基于校企合作项目的实践教学。如XX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工作室、 XX教学软件校企合作工作室、XX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工作室等,通过线上、线下活动,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基于创业实战的实践教学。得益于前期创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获得一定的创业技能,学校及教师应该支持有强烈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实战。可以通过省市的各项创业大赛、创业项目申请,或者通过网上众筹的方式,获得经费支持,进驻创业园或创业工场。在老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实战[6],同时,将学生的创业项目推向互联网,吸引风险投资。
比如我校目前开展的“英航——明日之师”创新创业训练营就是一个和XX教育集团联合创办的创新创业特色项目。该项目依托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沙龙团队,以XX教育集团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利用专任教师的优质资源,招募商务英语专业及其他专业英语较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入驻“英航——明日之师训练营”。通过英语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英语培训事业;培训后的学生赴XX教育集团上岗实习,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如何培训幼儿和小学生英语,如何开发课程,开展课程营销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此项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使英语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融会贯通,最终可以创立小型的培训机构。
5. 优化教师团队,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
制度保障先行,科学设定教师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教学名师培养制度、专任教师顶岗实践制度、企业导师兼职制度;树立教学名师典型,成立名师工作室;教师企业实践的工作量等同于课堂教学工作量,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学校专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关制度,鼓励企业的能工巧匠踊跃走进课堂。
顺应高职教育改革,构建“双师”师资培养机制与平台,提高“双师”队伍素质。学校应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以各种方式促使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出台措施,鼓励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考取专业资格证或取得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要求专任教师每年去企业顶岗实践,获得实践经验,能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训活动。良好的培养机制和扎实的平台提高了“双师”队伍素质,教师既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
探索校企师资融通路径,实行师资双向流动。重视培养本校创业教育的教师,让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创业实践。学校将根据“高校教师实践岗位制”,选派英语专业核心课或实训项目指导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并逐步独立运行项目;教师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实战技巧。以青年教师为培养重点,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根据“企业导师岗位制”“引企入教”,注重吸纳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等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分享自身成功的经验和自身的创业感受,并参与创业项目的指导。支持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能和学校教师组成教学创新团队,让高校教师下得了企业,企业导师进得了课堂,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精英化、多元化和高效化,最终形成校企师资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搜寻网上公开的创业视频,或者专程为学生录制的成功人士演讲视频,这些成功人士都可以是学生的创业导师。
6. 建立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由学生、学校、第三方评价机构、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多元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四、结语
“互联网+”给商务英语专业的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我们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勇于探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现政府、企业、高校三大主体的联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并开设创新创业实战项目。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让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有成效。
[1] 蒋文贤.“互联网+”视域下高职生创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7(9):82-84.
[2] 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12(35):31-34.
[3] 李珂.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9):73-78.
[4] 孙祥冬,姚纬明.双三螺旋模型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124-130.
[5] 张宙.基于“互联网+”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2):75-80.
[6] 陈平.创业教育与商务英语专业教育融合的策略和实现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6(10):68-71.
2018-09-12;
2018-11-20
2017 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GDGZ17Y099);2015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州高职院校优秀外语教师成长的叙事研究”(1201533059);2018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广州高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探究”(2018GZGJ210);2018年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双创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李茂林(1968—),女,湖南邵阳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商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教师专业发展,联系邮箱:limaolin22@163.com
G712
A
1674-893X(2018)06−0110−04
[编辑:胡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