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路

2018-03-29廖海花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政

廖海花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借助自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拓展生存空间,深刻影响着各个层面的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年学生。历史虚无主义大肆宣扬充满谬误和偏见的历史观,导致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混乱,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全面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新动向,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探讨思政课教学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路,对于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及新动向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进行抹杀消除,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虚构历史的思想潮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虚无的历史,并非以往的所有历史,而是从反对社会主义的特定政治目的出发,否定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历史。其中,重点放在攻击近现代中国革命,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主张“告别革命”,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只起破坏作用”;否定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称是“误入歧途”;否定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称新中国历史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否定已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称要“重新评价”;否定中华文明,美化侵略。主张全盘西化,宣扬“侵略有功”。显然,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颠倒黑白、混淆真假、模糊是非,在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错误的,政治上是有害的。“它所反映的是文化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更是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2]历史虚无主义拿历史做文章,企图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最终达到否定党的领导的目的。

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肆意造谣中伤成为新的动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方法手段更加多样。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以学术的、文艺的、影视的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形态铺天盖地地涌入社会,在网络空间甚嚣尘上,以图文声色俱全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干扰和渗透。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历史虚无主义经大众媒体放大后渐次蔓延至社会各领域,进入大众日常生活,往往抓住热点话题不断制造舆论槽点,设置话题陷阱,吸引大量网民注意和阅读。一些旅游景点,关于历史古迹、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的解说渗透着令人啼笑皆非的唯心主义编造;一些历史文学、影视作品为满足所谓的剧情需要和吸引眼球,不顾历史真实而随意编排杜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已经荡然无存。一些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大放厥词的言论被大范围地传播,快速地被点击,众多的跟帖被海量转发和迅速扩散,即便其虚假性事后被揭露,其形成的负面影响也很难挽回。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程度愈发深刻。历史虚无主义不良信息对人心产生的腐蚀效用短期内难以根除。以近年来出现的英雄被污名化现象为例,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却在被逐个解构而加以否定,否定黄继光,否定刘胡兰,否定邱少云,否定狼牙山五壮士……,否定正史所崇尚的每一个英雄人物。以娱乐的方式恶搞、戏说、调侃,编造出“另外的版本”。通过肆意歪曲历史、亵渎英雄英烈,逐步摧毁正史在我们心中所构建起来的精神信仰和审美价值观。历史在肆意消费中被篡改、被歪曲、被亵渎,对大众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了极大危害。它既影响大众认知、伤害公众情感,更可能把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引向虚无,无形中解构和消解着道义底线和主流价值。当前,“大学校园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和再版。因而这就很容易通过学术渗透和传媒渗透等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历史观,使其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和扭曲。”[3]这对承担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方法上不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将历史研究当作一种“话语”,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对历史进行随意选择的“叙事方式”,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在观点内容上并非虚无所有历史,而是侧重于从歪曲革命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和中共历史入手,达到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性。显而易见,历史虚无主义试图解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政课教学相悖。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虚无主义以抽象的人性论否定革命的正当性,以碎片化历史的方式质疑历史的发展规律和道路选择,任意解释历史现象、历史事实,攻击诋毁英雄人物,尽其所能颠覆已有的历史观。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将中国在探索道路上的曲折无限放大,借此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否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并由此动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历史虚无主义作用在于歪曲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历史,质疑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质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4]。一旦社会主义道路被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无从谈起,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便成了空中楼阁,更谈不上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了。

其二,历史虚无主义干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授。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课程。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中国历史及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奋斗史这一根本线索。四门课程内容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大学生人生、理想、道路的走向奠定科学认知的基础。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地解构了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书写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将完整的教学内容歪曲或粉饰,对历史随意评说、趣说、戏说;对历史随意进行解读、涂抹、剪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用娱乐化手段进行表达,极大干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授,影响大学生获取科学的理论体系,阻碍了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知,大学生业已形成的历史观念被颠覆。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质疑或对教学内容不屑一顾,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不认同感,从而消减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其三,历史虚无主义冲击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传递—接受”式教学关系把思政课教学过程简单化为知识诠释和要点解读过程,过于注重教材体系和理论的叙述,不利于唤起教学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灌输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渠道往往是历史剧和历史小说。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喜欢以感性化的“读图”方式接受信息,对“灌输式”的课堂学习缺乏热情。大学生每天身处海量信息之中,便捷迅速、生动活泼的新媒体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信息源。历史虚无主义借助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无孔不入地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传播中运用的丰富生动、娱乐性、不规范性、随意性话语易被偏好轻松活泼、形象、感性之网络语言的大学生接受。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感性的影视形象和抓人眼球的通俗文字,用调侃戏说的方式、哗众取宠的观点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重新评说,对大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契合了他们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一些大学生被误导,从而接受所谓的“新观点”,接受大量被歪曲的历史知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5]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理,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掌握”青年大学生的根本,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帮助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阵地。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教学的灵魂,在大学生心中筑牢主流、摈弃历史虚无主义

其一,四门课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课程的主线,“原理”课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界限,从而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涵。“纲要”课通过历史和理论相统一的阐述,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概论”课帮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理论飞跃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为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奠定科学认知的基础。“基础”课帮助大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四门课形成合力,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二,结合每门课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社会历史发展与变革的强大动力根源,是人们正确对待历史的根本指针。这个指针涵盖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对待历史细节、对待人民英雄、对待历史进程,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既违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又违背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事实出发,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四门课都可以是直接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阵地。

“原理”课教学中,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的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要求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把握本质、表现主流。历史虚无主义不是用发展的、全面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而是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历史;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设身处地考察历史,而是从既定的观念出发随意裁剪历史;不是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持片面性态度,这正是它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坚持以唯物史观认识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事实、抹黑英雄人物。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告别革命”“侵略有功”“社会主义改造错了”等观点,增强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认识。

“概论”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在历史事实中向学生讲清:为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会出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脉络和实践基础中解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发展及产生的理论成果,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驳斥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观点。使大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基础”课教学中,教师结合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针对网上诸多抹黑英雄人物的言论,在立足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并得出结论。如讲授中国精神,介绍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先进事迹,驳斥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衰落论”;讲授中国革命道德,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人物刘胡兰、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的诋毁,以有理有据的辨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摈弃历史虚无主义,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这说明,思政课不仅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而且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适时适地适宜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让大学生自愿学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强思想堡垒。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理论学习中。一方面在于教学工具和平台的创新,实现技术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如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将枯燥的理论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和电影,通过历史事件的回放,赋予课堂吸引力和时代感,使教学生动、形象。另一方面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如采用课堂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让大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调动主观情绪参与思想政治理论问题讨论,在思想上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比如讨论法,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较好的方式。教师事先布置讨论内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正确与否,改革开放前后40年对比,引发学生去思考。学生精心准备,阅读相关文献,通过报刊、网络查找、收集资料。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危害。通过讨论法,对学生进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比较、批判中,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判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二是拓展思政课教学渠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说服力,构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阵地。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如在网络平台设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视频课程;登载优秀历史普及读物和文艺、影视作品;登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地方红色文化中的革命英雄事迹,使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设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论坛,使大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加强师生网络互动交流,思政课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建立QQ群、微信群,分享学习心得,随时与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历史的看法和观点的互动,解决学生对社会历史或事件的困惑,分析批判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另一方面,丰富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到工厂、企业、社区考察;走进科技园和经济开发区等。通过践行和体验,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发展变化,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袭的“思想长城”。

(三)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守土尽责

思政课是一门以“说服性”为主的课程,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感,有牢固的阵地意识。不仅在教学中“真教”马克思主义,而且思想上要真信马克思主义,行动上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练好内功。

一要深耕马克思主义原著,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真正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跟紧时代脉搏,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钻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最新进展,学懂学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博览群书,努力扩展知识面,深入了解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阅读、广泛涉猎有关西方思潮的书籍,把握西方思潮的背景、内容、方法、实质。要深入研究教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且转换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要对社会思潮作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积极回应社会思潮的问题,探讨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盲从倾向。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思想,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其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之中。

二要精研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素养,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清楚各原理之间、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力求准确、精炼。要化理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所观、所思、所想,为学生答疑解惑。要将教学阵地从课堂延伸到网络,引导学生分析网络舆论,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与判断能力,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种种怪论,戳穿其“虚假面具”,粉碎其“谎言式词句”。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述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分析热点。要根据教学内容,精选适当的事例、动人的故事,运用时下流行的呈现方式,如动漫、电影等多种手法呈现,将史实和艺术性相结合。加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生动、形象。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说明白,真正让科学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使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其大学生思想领航人的作用,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