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论语》“君子”形象构建
2018-03-29庄雅妗
庄雅妗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论语》是儒家思想积淀之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论语》英译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1898年辜鸿铭成为第一位将《论语》译介到西方的中国学者。但从古至今,各种文化、语言视角下“君子”一词的翻译一直难以一致,译文读者面对五花八门的译法难免会心生困惑,乃至产生误解。关联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将从这一视角对辜鸿铭和亚瑟·威利两位翻译家的《论语》译本中“君子”一词的翻译进行评析,探讨他们如何构建“君子”形象。
一、关联理论概述
1986年,Sperber和Wilson首次系统论述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原本旨在回答Grace方法论的一些问题,却最终产生了关联理论这一宝贵的理论成果。关联理论将语言交流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和明示推理过程,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关联理论认为,每种明示性交流交流的是自身最佳关联的预设[1]。“最佳关联要求译者的翻译要以最相关、最贴近原文的方式呈现给译本读者,并能产生充足的语境效果……译者要做的不仅仅是寻找恰当的语言对应表达,还应当确保读者拥有足够的语境效果……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找原文意图和译本读者预期之间的最佳关联的过程”[2]。关联理论能为译者在源语言和目标语所在的论域(Universe of Discourse)之间找到最佳关联,从而为目标论域中的读者找到最符合他们语
境的表达。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君子”英译比较及形象构建
“君子”词义有6种:有德者;仁义者;君上位之下民之统治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国君之子;在上在下位或有德者[3]。《论语》英译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君子”一词的英译仍没有一致的译法。
纵观威利译本,“君子”一词主要被翻译成“gentleman”和“true gentleman”,威利所理解的“君子”等同于西方社会普遍所能接受的“绅士”形象[4]。在辜鸿铭的译本中,“君子”一词一共有12种不同的译法。“a wise and good man”出现的频率最高,共33次,“a wise man”次之,为22次。此外,“a gentleman”出现了6次,“a good man”出现了2次,“a gentleman of a country”, “men are liable”, “a man”, “a ruler”, “a scholar”, “a great man”, “an educated man”和“the people”各出现了1次。从用词的多样性来看,辜鸿铭先生略胜一筹,译法差异如此之大也表现了两位学者在对“君子”的理解上存在较大分歧[5]。下面笔者将在关联理论视角关照下从下列实例中比较这两个版本的译文。
(一)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a. 威利英译
A gentleman who has studied the Way will be all the easier to employ.”
b.辜鸿铭英译
When the gentlemen of country are highly educated ....
孔子到武城听到抚琴歌唱的声音后慨叹:“杀鸡焉用牛刀”,意指用礼乐教化百姓太过小题大做。子游对孔子先后言行不一感到困惑:“过去我听老师说,居上位者学了道就能爱惜黎民百姓,普通百姓学了道就容易统治。”这里威利和辜鸿铭的翻译主要存在两处主要不同,一是“君子”的含义,二是对“道”的理解。威利认为“君子”即“绅士”,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场合,真正的绅士风度不仅是社会群体共同道德特征的体现,也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良好表现;辜鸿铭所理解的“君子”是统治者,将这里的“道”理解为“教化”。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倡导“私学”的第一人,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对百姓的教化作用。这里的“君子学道”是指乡绅接受教育,基层统治者接受了教育才知道如何爱护百姓,层层递进,天下方能实现“仁治”。
(二)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a. A gentleman never discards his kinsmen; nor does he ever give occasion to his chief retainers to chafe at not being used.
b. A ruler should never neglect his never relations. He should never give his great ministers cause to complain that their advice is not taken.
此句的语境涉及两个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周公和鲁公,都属于统治阶级,周公认为,君子不应疏间他的亲族,莫让大臣埋怨自己未得到信任。这里包含一个对子,即“君子”和“大臣”,这里的“君子”应该是指统治者。统治者高高在上,但不应疏间苛待他的亲族,因为他们能够在财、政、军等诸多方面为他提供支持。而统治者也应当给予大臣足够的信任,激发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一个善于虚心纳谏、举贤授能的统治者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才称得上“君子”。辜氏的“a ruler”既参透了原文的意义,又能使译文读者在本论域中找到最佳关联。威利把“亲”理解为“亲戚(kinsmen)”,英语中的“kinsmen”一般指男性家属或亲属。“亲戚”实际上由“亲”和“戚”两个词组成,“亲”指族内,“戚”指族外,“亲戚”指男女亲戚,“亲族”是泛指内外族亲戚,辜氏用了“relations”囊括了内外族的亲戚关系,既切合原文的含义,又可使译文读者以最小努力联想到了西方文化中也普遍存在的因某种利益关系或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或团体。对“大臣”一词的理解,威利用了“retainers”,意思是家臣或仆人。汉语里的“大臣”是指掌握了某个国家机构或部门的管理权的人,英语中“ministers”的含义较贴近“大臣”的本意。威利用“kinsmen”、“retainers”等词来建构“gentleman”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君子”和“gentleman”的最佳关联;辜氏则是用“relations”、“ministers”等词来描述“a ruler”在一个国家中作为统治者的角色,通过明示这些词在译文读者头脑中的语境产生符合其他文化中的被统治者对“明君”的期待,从而达成最佳关联。
威利的时代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gentleman就是这些理念的代表,这种绅士形象能对应“君子”。孔子身处礼乐崩坏的时代,他一心想要正名复礼,对不同社会阶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赋予了“君子”阶级文化意识。辜鸿铭本着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初衷,在理解其精髓的过程中也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其翻译中,他笔下的“君子”也是西方人孜孜以求的“绅士”,“君子”形象也因此得以在异域构建。
孔子眼中的“君子”不仅道德高尚,还自律修身。威利将“君子”形翻译成“gentleman”。在辜鸿铭看来,“君子”不但要智慧过人,还应德才兼备。辜老将“君子”英译为“a wise and good man, or a wise man, or a good man”,甚至用了“a gentleman”,与威利在“君子”形象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但两位翻译大家在“君子”形象构建的细节处理方面存在差异,两位“君子”形似神不似。
(三)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a. There are three things that a gentleman fears:he fears the will of Heaven, he fears great men, he fears the words of the Divine Sages.
b. There are three things which a wise and good man holds in awe. He holds in awe the Laws of God,persons in authority, and the words of wisdom of holy men.
两位翻译家在“君子三畏”上理解不同,一是“君子”,威利依然是“gentleman”,辜鸿铭译成“a wise and good man”;二是对“天命”的理解,威利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译为“the will of Heaven”。中西方宗教传统不同,传统中国受儒释道三教影响甚大,传统中国人信奉高深莫测的“天”,而西方信奉的是“上帝”。辜鸿铭将“天命”译为“the Law of God”,在西方神话中,上帝是创造了包括万物运行的规则在内的世界至高无上的神。辜鸿铭的译法显然更容易触发译文读者脑海中原有的语境。三是对“圣人”的理解相异,威利理解的“圣人”是“the Divine Sages”,在思想和哲学问题上颖悟绝伦;辜鸿铭翻译成“holy men”,加入了宗教的元素,如此一来“圣人”就变成了西方圣洁的神职人员。“the Law of God”和“holy men”蕴含的宗教意味强加给了中国文化负载意味浓烈的“君子”。辜氏在“君子”形象塑造方面带上了西方宗教色彩,虽然建立了最佳关联,但是却使孔子原话的意义产生了扭曲。而威利笔下的“君子”还是他理解的“绅士”,虽然没有跳离原文意义的束缚,却给译文读者的期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孔子所言的“君子”上至不远亲族不失信于臣的统治阶层,下至行事勤恳,欲不过甚的平民百姓,不仅是包括德行高尚、慎言自律之士,还包括遵德性而道学问的研学精修之士。
(四)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a. Just as the hundred apprentices must live in workshops to perfect themselves in their craft, so the gentleman studies, that he may improve himself in the Way.
b. As workmen work in their workshops to learn their trade, so a scholar gives himself to study in order to get wisdom.
这里讨论的是“君子”成才之道。工匠们可以通过在作坊里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来获得精湛的技艺,君子欲“几于道”,就必须终身学习。两位翻译家构建的“君子”形象不一,具体体现在对“致其道”的理解上。威利理解的“君子”是一个奋进好学的绅士形象,努力提升自己的哲学修养。Way常见于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中,属于西方哲学话语范畴[6]。威利用“the gentleman”和“improve himself in the Way”就在译文读者已有的认知语境中勾勒出一个对哲学孜孜以求的绅士形象。辜鸿铭笔下的“君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者”形象,知识分子提高自我修养的途径就是钝学累功、勤学苦练的过程。仅“a scholar”和“get wisdom”四个单词就可在译文读者的脑海中描绘出知识分子勤奋好学的画面,达到了最佳关联。
三、结束语
威利眼中的“君子”是风度翩翩的绅士。辜老笔下的“君子”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黎明百姓、文儒书生,覆盖了多个阶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形象楷模。翻译要受到赞助者、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译本读者主要通过译者的视角来理解原文意图。关联理论要求译者以与原文最相关的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3]。文学经典外译是跨越文化异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今后的中华文化经典外译过程中,应当善用关联理论,从源语言论语域和译文读者可接受的论语中寻找到最佳关联,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和谐平等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