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对现代发展理论的诠释

2018-03-29刘雪兰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理念理论

刘雪兰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00)

一、现代发展理论的演进

(一)发展经济学

上世纪二战后初期出现的发展经济学是现代发展理论的最初萌芽,在20世纪50年代被普遍接受。

发展经济学主要针对的是战后求新兴、恢复发展的独立国家,其基本观点把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直接挂钩,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就是发展,就可以摆脱贫穷,相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1]不可否认,发展经济学其实用价值在于促进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其理论价值是在发展的一些基本领域尤其是经济增长领域仍然是有效的分析工具。然而,发展经济学把发展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足以发展一个全面的理论体系。历史证明,沿用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指标与经济增长率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高,但这种经济泡沫并没有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反而社会出现了一定的分配不公、社会腐败和政治动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以发展经济学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被称为“无发展的增长”。

(二)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普及。 就其主要内容而言,现代化理论(包括发展社会学)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所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功能的变化。就其实践而言,现代化理论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大体上可以从三个维度去把握。

第一,历史维度:现代化理论将社会历史二元划分为“传统”与“现代”。 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的现代化,是社会组织和结构的形式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 那么,如何定义现代性和传统?现代化:指以工业作为社会的基本要素,亦可理解为工业文明;而传统:它指的是以农业为社会的前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也可以理解为农业文明。于是,现代化亦可表述为社会转型和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2]。

第二,社会维度:这个阶段的现代化以发展中国家把生产力和经济变革为主,加快社会各方面建设为主。对社会的考察主要放在物质层面,并指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具体指标:社会生产的工业化、居民生活的城市化、经济的自我持续发展。与发展经济学不同,现代化理论不仅强调现代经济基础的发展过程,突出了生产力和经济转型的变化,它进一步包含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变迁与发展,是对社会结构功能的全面转变。

第三,空间维度:关于现代化理论在空间上的进度,分两方观点:持正统的现代化理论观点与现代化修正学派认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取决与内部因素,取决与有效政府的制动力。一个稳定的国家政权、高效的政府,是现代化的前提。另一方面,以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等学派为代表的认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在资源配置和贸易互动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其自身的社会系统就存在相对落后、不完善的问题,其依靠社会内在因素无法实现向现代性的转变,只能依附于西方文明发展路径和外来因素作为催化剂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针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消极后果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论模式。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吉登斯等,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进一步反思经济的发展观后,探索出经济发展须有“可持续性”和“均衡性”,在90年代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接受。1989年5月,在“可持续发展宣言”中,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模式。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包括代际和群际)在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平等。一方面,发展经济要与保护环境齐头并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其给环境带来的破坏,保护支持经济的资源和环境,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做到不会威胁子孙后代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又要保证尽量实现个人发展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协调发展。

(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理论

“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的实质是尊重人的价值观,满足人的需要,发挥人的潜能。人既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同事也是发展成果的受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人的发展是起点和终点的结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代以来每年都发表“人类发展报告”,制定了“人类发展指数”(HDI),强调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人们选择的过程,发展的进程应该是为人们创造这样一种环境,这种环境能够使他们独立地或合作地去发挥全部潜能,并有平等机会去创造与自身需要与兴趣相符合的美好生活。[3]HDI是人类发展指数,主要包括生活指数,教育指标和人均收入指标三部分。HDI是对GNP的改进和补充。应该说,“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理论实际上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素,同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主题。强调发展的综合性,构成新的发展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理论的演变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沿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其价值目的与实现原则具体化的理论填充的过程。不可否认,很大程度上现代发展理论可以等同于现代西方主流的发展理论,但仅仅囿其中任何一个发展理论及其现实运动,往往是极其狭隘和偏执的。因为其中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对于一个东西南北存在诸多发展问题的世界而言,没有存在一种理论能实现“一劳永逸”的效果,任何一种刻板思想最终都将形成教条主义,如市场经济教条、个人主义教条、自由主义教条、改良主义教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依靠西方理论不再是成功的出路。只有选择契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坚持自身独特性、解构“西方教条”、熔铸其先进理论,有可能顺应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对于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最切实的遵守,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以坚持唯物辩证主义的灵魂核心。

二、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在新形势下,中国必须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深入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五大发展理念。这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的基本指导方向和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对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创新发展:创新发展不仅要遵循创新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根据社会主义创新的特点考虑发展。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创新发展理论。人们的生活将越来越倾向于知识转型。这表明,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源泉,是发展生产力的终点。另一方面,我国的创新发展在主体大大有别于西方主流创新理论的精英式创新,少数人的创新,我们强调的创新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创新主体的“双重创造”原则,采取大规模创新,拥抱创业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参与社会发展。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实现。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协调。 协调发展所强调的是发展的系统性。整个社会不是各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各部分有机联系的综合体系,是实现“1 + 1>2”的结果。因此,要实现整体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实现各部分协调发展。它反映了充分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必要性。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一致的速度,质量效益和经济发展,使人们能够生产和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保障可持续发展将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追求的核心是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其实关于绿色发展,早在马克思发展理论就有涉及,马克思认为同自然界保持协同稳定是实现人类长久和谐发展的前提,只有平衡合理地分配人与自然间的发展关系,才能实现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当代我国前期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自然资源造成过大的消耗,而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大大超过自然更新修复的周期,这就形成当下急需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调和便成为主要矛盾,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会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说明,绿色发展在当下社会发展中有其必要性,而于整个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更有其必然性。

开放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口号的提出,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全球关系网正在形成,放开似乎成为每个国家必需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路径,而早在35年我国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指出,在35年来,是靠改革开放“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而全方位开放更是确保我国在新时代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我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原则,一方面是为我国的发展争取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广泛吸纳各方资源;另一方面亦是为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共享发展: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作出指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果实,尽可能缩小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过大悬殊,使社会阶层分布呈“橄榄形”,中等收入人口占大多数,最大可能地满足最多人的发展需求,是对以人为本的落实与践行。这也是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内在优越性,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市场经济的绝对法则意味着“弱者的绝对性”,“强者”和“弱者”都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市场经济不会同情任何“弱者”[4]。

五大发展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确实了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十九大报告在对新时代发展要求上做出了详细阐述,其内容囊括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加上进入新时代面临的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这要求我国在新时代必须形成新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思路,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充分体现其时代特性,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我国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做出正确引导,只有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理念深入贯彻到每一项具体实践中去,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发展中犯不合理不科学的错误,稳步推进新时代发展步伐,实现发展目标。

三、五大发展理念与现代发展理论的内化与超越

五大发展理念无论从逻辑设定还是对现实回应上,突出了当下的时代特性,是中国从全局角度出发,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对现代发展理论的“新时代诠释”,既有坚持也有超越。

(一)五大发展理念对现代发展理论的内化

五大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其最终的发展的价值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强调了创造者即享有者关系。在发展理念中,将创新与共享分别置于首位和终端,强调创新是人民群众推动新时代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创造新历史的主要手段,这是其一;其二作为终端的共享发展,完整表述其实应该是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既是享受,便是能自主利用发展成果为己所用,以此实现人自身的不同方面的进步与提升,促进人的朝着全面发展迈进一步,以人为始,以人为终,这是对唯物史观最基本、贴切的继承[5]。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类参与物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世界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五大发展理念有机整合了自然,经济和社会三者的联系的运行秩序,在系统了解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关系之后提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强调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辩证理解的基础上。 要通过不断推进全面的深层次的改革,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增强新时代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唯物史观的论述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概念放在世界的层次相对而言就是指每个国家,由于国家间的经济基础不同,就会直接造成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综合实力的悬殊,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国家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消化社会发展内驱动力不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外助力,而对于发达国家,也是广纳吸收更多外部资源以充实自身发展的有利渠道。从本质上讲,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是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6]。

(二)五大发展理念对现代发展理论的超越

发展理论既是发展的,又是开放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形成无疑也借鉴了国外的发展经验,吸收了当代各种发展理论的合理成分。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发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观点,在当代各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中都有雏形和影子,强调经济发展、加快国家现代化进度条,而不采取依附西方式现代化标准、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国与国共享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经济学、现代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理论在内的现代发展理论都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但是,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并不是这些发展理论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各种发展理论的“拼盘”或“大杂烩”。不难发现,现代发展理论和模式,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价值,同时又都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或局限。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元理论——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开辟理论空间。它吸取了各种现代发展理论和观念的营养,趋其利而又避其害,同时又进行了新的系统整合,弥补了其各自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了发展观的质的提升,其理论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是当代其他的发展观或发展理论所不可比的。

猜你喜欢

现代化理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