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教学探索

2018-03-29陈立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陈立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当前全国高校正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贡献智慧和力量,理应是当代中国大学的重大职责,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1]。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师生在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和本科院校没有本质的差异,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生源结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不同于本科院校,有必要探索构建高职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中,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融入到科研课题中,这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校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人才培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同时也需要踏踏实实奋战在生产、服务一线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我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中国早日成为人才强国的一个重要途径[2]。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中国制造”的生力军,是支撑我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不同于西方式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中国特色和优良传统。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与科研理论型人才的差异并不代表着综合素质的差异,德才兼备、崇德尚能仍然是我国所有高校基本的人才衡量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必须重视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德育为先,这始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要有过硬的技能与技术,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创新历程,可以看出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强烈的实践品格、显著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人本精神[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政治性、时代性、人本性特征,职业院校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本精神,更多地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与未来,提升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面对当前全球的各种挑战,仅仅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技能人才已经不足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可持续性维系,而是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绿色技能、工匠精神等[4]。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政治学习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社会主要矛盾、事业总体布局、改革总目标、依法治国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党建工作等方面,其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当前高职院校已经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潮,既要进行十九大报告的原文学习,也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学习和专题学习。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外交特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颇具时代性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学习十九大报告过程中,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专题进行重点学习。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科研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论述,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出的政治倡导,也是我国新时期的外交宣言,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可以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国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和探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课题研究团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展开系统性专题研究。2016年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成功立项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教学研究,该项目属于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对于高职院校申报教育部课题具有借鉴作用,也是对学院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肯定,该项目已经顺利开题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研活动也可以通过研究型学习方式在学生中开展。研究型学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索的自主学习方法,意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校园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在所有的育人方式中,文化育人被公认为是最佳的育人方式,最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学生以理工科居多,此状况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带来一定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亟需加强和提升。在校园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题文化活动,可以增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活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例如,可以开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演讲朗诵比赛、文艺作品比赛、微视频比赛、黑板报宣传等。校宣传部、学生会、党团组织和十九大报告学习小组应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活动、组织生活以及校园网络,在校园共同演奏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主题的奏鸣曲,使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能够协调共振、取得实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教材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核心课程。随着十九大的胜利闭幕,本课程教材的修订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展开,从笔者获取的修订教材目录看,本次教材修订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论述将在第十四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二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中体现。2015版教材第十章修改的主要依据是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外交领域的大政方针,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从《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起,把“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连用而等同起来。到了“日内瓦讲话”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成为首要概念,合作共赢反而成了阐释性的概念,这些根本性的变化应该及时体现到教材里面。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固然已经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但十九大召开以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形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且在新版教材编写过程中贯彻执行。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的主题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现有教材没有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6]。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考虑在“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这一部分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可以考虑修改成“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与各国人民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7]。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部分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现有教材对于世界观的表述过于简单,不能体现当代中国大眼界、大格局、大胸襟的时代特征,也不能体现人类社会对于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都无法摆脱历史与现实的作用,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8]。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形势与政策》教材

相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材比较特殊,由于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的内容变化很大,不便于教材的统一编写和公开发行,而是由教育部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印发“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根据教学要点组织专家制作课件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培训。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当年国内外局势进行灵活调整,更符合《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性质和要求。201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尚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2015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提出,“在周边,提出亲诚惠容外交理念,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下半年没有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2016 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在外交理论创新方面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下半年强调“两岸命运共同体”,把“共同体”问题放在地区关系的范畴中。从近三年的教学要点看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学内容方面已经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十九大以后,“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有必要进一步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教学份额,可以考虑设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学专题,多视角、多维度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特征、内涵、意义、策略等方面。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课堂

(一)与时俱进,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新时代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用“同舟共济,休戚与共”代替了“势不两立,你存我亡”的冷战价值观[9]。它倡导“多元文明和平共处”,用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彻底颠覆了“利己”的现代性价值基础,从而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图景。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中,“全球化”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才彻底纠正了由西方世界主导的价值诉求[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最能够引发国际社会的共鸣,最能够被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世界人民所接受,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历史性的价值凝练,体现着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在长久的发展中以理解、认同和归属的心理形成的共识,体现着对于和平、幸福的渴求和未来人类和谐共生的怀柔“天下”追求,体现着在同一种语境指向下的必然耦合性[11]。

毛泽东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容时,不仅要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现状,还要立足于高职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善于把握高职学生的现实需求,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善于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案例,这样更容易为高职学生所接受。高职教育在我国属于新兴教育,高职院校所设专业处于时代的前沿,高职院校所传授的是市场领域的新技术、新服务,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开放性,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新时代特征,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

(二)树立大局意识,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

高职院校并未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而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解读。习近平主席对未来人类文明将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判断,既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明交往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又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对人类普遍交往形成的价值共识进行了中国表达[12]。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一个理论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迈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心,中国事即世界事,世界事也是中国事,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处理。改革开放使中国深刻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日益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与因果[13]。

(三)因材施教,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命运”,涉及多方面的命运,就教学论发展而言,包括各国学生发展的命运、各国教学论体系的命运、各国教学论研究者的命运等[1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契机,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索鲜活的教学改革,尝试先进的教育理念,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课堂教学效果。当代学生主体意识强,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现代教学理念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例如,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我们生存的世界、全球化的危机和挑战、气候的变化、种族的灭绝、贫困、全球问题的治理、相互依赖世界中的价值标准等话题的相关材料的阅读和讨论[15]。也通过问题教学法,将学生的模糊认识与疑难问题释放出来,在讨论中、参与中予以启发、引导、释疑、解惑。还可以通过互动教学法,使学生在碰撞中激发情感,达成共识,在互动对话中走向认同,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法,让学生踊跃发言、参与研究与调查,达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头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教师头脑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关于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生死相关、患难与共关系的认识及其意义建构的价值理念[16]。“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头脑,首先是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要认同这种价值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研究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这方面缺乏了解和积累,甚至可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自己主动学习和研究,武装好自己的头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学生懂,首先教师自己要懂;要想学生信,首先教师自己要信。教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的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入学生头脑的实际效果。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率先学习十九大报告,率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率先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系列论述,通过教师自学、分组讨论与集中交流等形式,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领会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特征。当然,高职院校的领导及管理层也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理论,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有力度抓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四进”工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才能落实到位。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固然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代表我党在历史新时期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高职院校必须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组织所有师生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扎实推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融入到人文素质教育之中,这种结合比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容易取得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德育过程中德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向度,既取决于德育影响的有效性,又取决于德育对象自身的接受状态”[17]。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潮,个性鲜明,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很难认同,只有对自己愿意接受的事务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不及本科院校学生,他们不善于进行深奥的逻辑分析,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运用于“动手”而不是“动脑”方面。因此,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环节上,要按照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可以通过教化和内化、体验与体认、情境理解、固化信奉等环节循序渐进的教育路径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才能充分体现先进性、政治性与新颖性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由认知走向认同,由感性走向理性。为了引发高职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兴趣,为了使高职学生更容易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想,可以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循循诱导的教育策略,从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国内外热点事件联系起来,与人类社会现状联系起来,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感觉不枯燥不乏味,这样才能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