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策略 生成精彩
——高中历史生成性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2018-03-29重庆市江津中学赵俊丽
□文/重庆市江津中学 赵俊丽
“生成”课改下对新课堂的要求。生成即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状态,包括语言、行为、情绪、注意力以及提出的问题,回答的答案,展开的辩论等都是课堂中重要的生成性资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的灵魂。如何激活并有效运用生成性资源赋予课堂生命活力,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是历史教学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构建和谐氛围,营造生成性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和谐与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基础。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更能体现主人翁地位,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旨在拨开遮蔽学生主体性的阴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和谐民主的历史课堂氛围,更好的激发历史课堂在动态中生成。
首先,改变角色,构建民主课堂氛围。生成性课堂要求教师从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生成资源的开发者,从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教师是学生的世界转变为学生是教师的世界,从居高临下的师生互动转变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在历史问题探讨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积极关注,营造和谐课堂环境。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如何高效的进行知识传授,更要思考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例如,当学生在回答问题表述不清时,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如果说得更明确,就更好了,试试看。”当学生的想法是完全错误时,我们可以鼓励他说:“老师能看出你在积极努力的思考,如果我们这样想这个问题呢?”当学生想法很有创意时,我们可以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十分新颖”“老师非常高兴你能有这样独特的思维。”语言艺术对我们活跃课堂气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链接生成性课堂资源
由于我国教育改革还不够成熟,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走向形式主义误区,教学目标游移离散,教学互动不知所云,教学术语华丽炫目,教学方法眼花缭乱,教学效果苍白无力。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现实相对接,历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找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和融合点,让学生能以史为鉴,对接现实,处理问题。
首先,课堂生成问题时,必须对接生活时事,找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吸食鸦片》图片和《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看完图片和电影片段后,要求他们思考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世界和平”的理解。这样看似与本堂课无关的开放式问题却架起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学生通过激烈的头脑风暴,在讨论中很自然的涉及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让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是世界和平的捍卫者等话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生成问题要紧扣时事,抓住热点,才能更好的引发学生探究和思考。
其次,课堂发生意外时,可以紧靠生活现实,探出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点。如在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中日关系相关资料时提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日本呢?”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如今我国已经强大了,报仇的时机到了,我们应该借助钓鱼岛事件发起中日战争,让日本人尝尝我们中国人的痛苦!”这个答案让我出乎意料,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我相信这是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马上意识到这个生成资源对学生价值观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于是在下一节课,我组织全班同学参观聂荣臻纪念馆,通过“寻找聂荣臻足迹”的活动为学生讲述了八路军司令聂荣臻送还日本小女孩的故事,并让学生讨论聂荣臻司令此行为的教育意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认识,同时也告诉学生我们既要以史为镜,居安思危;又要开放包容,团结友人,这样中华民族才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进行合理预设,拓展生成性课堂内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设计需要有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容,不可厚此薄彼。预设过多会影响生成的效果,使得课堂更多的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显得机械呆板;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教学效果显得随意懒散。同时其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精彩的生成需要合理的预设做铺垫,合理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总之,没有合理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自然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首先,预设重难点,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些重难点进行合理预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课堂的精彩。例如在对高三的“文化多样性”进行专题复习时,“掌握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如果仅仅是单纯的理论讲授,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重难点难以突出。为此,我通过引用“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传统文化的糟蹋吗?”这一议题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课堂呈现较为理想的动态生成状态。
其次,预设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预设课堂资源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应付课堂。如在讲授“三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三国人物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课堂结尾我预设了这样一个兴趣点“《三国演义》记载:‘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张飞身长八尺,关羽身长九尺’,按今天的长度单位折算,刘备身高2.50米,张飞身高2.66米,关公身高达3米,他们个个超过‘小巨人’姚明2.26米的身高,这有可能吗?”很快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后纷纷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中国历代度量衡变化简表》来解答,汉1尺相当于0.231米,张飞是1.85米,刘备是1.73米,关羽确实不矮,达2.08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
四、凸显学生主体,塑造生成性课堂灵魂
“让学生站在中央” 是生成性课堂成功的关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对传统忽视和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冲击。因此在生成性课堂上,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会使课堂更有灵魂。
首先,注重学生情绪,巧妙选取历史典故,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学会洞悉学生的消极状态,在压抑、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下,我们的教学效果会事倍功半。由于运动会的失败,我们班在历史课堂上显得无精打采,精神状态极差,而我刚刚又讲到《朝代脉络》的总复习。看到这个状态,我立马抛开课前预设,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相信穿越吗?其实我们家喻户晓的感人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穿越故事,据历史考证,梁山伯是明朝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他们两是因为阴错阳差被‘合葬’,而在世间流传出了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相隔多少个朝代呢?”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起来,脸上的不悦一扫而光,课堂效果非常圆满。
其次,尊重学生意识,合理利用历史资源,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在历史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课堂的生动精彩,常用影视作品等不具备历史真实性或歪曲了历史的素材来辅助教学,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错误的历史观和认知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我给学生看了一段《百团大战》的视频,同学们看得兴高采烈、热血沸腾,纷纷感慨生不逢时,不然也是抗日英雄。看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学生会有如此认知源于历史影片的错误引导,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惨重代价,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对现代和平生活的热爱与尊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还原历史真相,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总之,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课堂资源构建和谐氛围、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预设,凸显学生主体,并对生成教学进行有效的引导、启发,实现真正的动态生成教学,让学生真正的爱上历史,让课堂生成精彩,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