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心理健康教育
2018-03-29胡秀清
胡秀清
蓬溪县任隆镇小学 四川遂宁 629128
一项全国 4-16岁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13.9%的少儿有心理问题,即使是那些中小学阶段的成功者,那些考大学的青少年,也同样存在心理问题。据最近报载中小学心理问题抽样结果表明:50%~6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其中17%已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上万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6.79%的大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见《中国教育报》10.29)在大中小学生中,由于心理障碍而引起的轻身自伤,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据了解我市中小学生中因小事离家出走,酗酒出事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心理问题可见一斑。从以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可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幸福十分之九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上的,健康就是一切。”这里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既然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幸福和前途命运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家长只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语、数分数,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不少学生心理素质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弱。“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就象把心灵藏在一个黑匣子里。心灵在缺少阳光的黑匣子里,必然会被扭曲”。(德育报《打开心灵的黑匣子》)一位十七岁的高中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压力用榔头砸死亲生母亲这一令国人震惊的事件,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少年弑母难道只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难道只是家长的压力?我想更主要的是心理障碍所致,在于少年自身人格的缺陷和人性的丧失。试想一个未成年的高中生如果从小受到健康的心理教育,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压力,就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正确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就不可能杀死母亲。因此,心理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对其它素质起母体孕育作用,而教育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能否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情况制约着心理的活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要受到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人的心理的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心理究其本质来说,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教育学》第四章,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可以定义为满意地顺应生活中所遇到的变化和问题的能力。”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将是大有裨益的。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用脑》、《学习各种记忆方法》、《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心理教育。
第二,要以现行的小学《健康教育》为辅,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卫生教育。例如第四册《健康教育》中的《什么是健康》、《热爱集体》、第六册中的《尊重他人》、《兴趣爱好》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内容,譬如在上《热爱集体》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热爱集体是一种美德,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然后让学生观察插图并讨论哪些行为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哪些不是?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后争先回答:“积极参加六一防不健康心理发生。针对三年级学生有背地里说别人坏话这一现象,明确告诉他们说别人坏话会影响团结,发生争吵,是不尊重他人的坏习惯,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时指出不仅要尊敬老师,而且还应该尊同学和其他人。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懂得了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怎样尊重他人,并表示愿意做一个尊重他人的好学生。此后,班里说别人坏话等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几乎不再发生。
综上所述,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