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知识技能掌握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于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思考

2018-03-29王爱芳

成功 2018年7期
关键词:三角形经验思维能力

王爱芳

邳州市炮车中学 江苏徐州 221000

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追求“四有”,即知识上有收获、方法上有总结、能力上有提升、经验上有积累。从“四有”出发,教师务必根据教学内容、瞄准新知与旧知的联结点,设计与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引领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为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数学技能的提升,靠的不是机械、重复的“题海训练”;生硬的灌输与无情的注入只能让学生对数学“望而生厌”。数学学习过程本应是一个富有生机与挑战性的过程,学生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能够养成认真听讲、专心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的勇气。这才是数学学习的真谛。为此,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生硬灌输与机械操练的误区,让学生满怀期待与热情步入“做数学”的有意义之旅。在“做”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习惯,培养动手能力,为思维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关于八年级下册“概率的概念”的教学,笔者以“抛一枚均匀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实践与思考。通过一番抛硬币的实践与统计,学生绘制出了折线统计图。通过反馈,笔者了解到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理解了“随机”的内涵。这说明没有“做”的经历,学生对“随机”的感受是不可能深刻的。当正面朝上的概率跟他们有预想存在较大差距时,他们产生了将实验继续做下去的探求愿望,并最终通过实验探寻到了问题的答案,真正理解了随机性、概率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统计意识,积累了活动经验,体验到了合作探究的快乐。而这些成果的取得,跟笔者能够为学生创设提出、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时空是分不开的。

“做数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隔岸观火”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身临其境”的自主体验与深刻感悟。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合作”,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来得更真实,理解来得更透彻,为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积累思维活动经验的时空,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之一,该《标准》强调,教师务必给学生创设积累思维活动经验的时空,引领学生去自主观察、大胆实验、想象猜测、准确计算、善于推理、验证总结……通过这些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操作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数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关于“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一)”这一内容,笔者在导入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并告诉他们这个定义也可当作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但用定义来判定,条件又太多。于是,师生一起来探寻更便捷的判定方法。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就元素对应相等的条件多少问题展开探究,并形成了一个“网络”图,分别梳理了“一组元素对应相等”、“两组元素对应相等”、“三组元素对应相等”的各种情况下能否判定三角形全等;接下来,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1)全班同学每人都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看能不能剪下一个“角”,使全班同学所剪出的“角”都能完全重合?如果能,该怎样剪?(2)每位同学都在纸上画一个100°的角,然后分别在角的两条边上截取4cm和5cm长的线段,再将所得的三角形剪下,跟小组内其他组员所剪下的三角形叠放在一起,看能不能完全重合。(3)画一个三个角分别为90°、60°、30°的三角形并剪下来,然后跟其他组员所画的三角形叠放在一起,看能否完全重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学生最后得出了结论:有的三组元素对应相等可以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比如“对应的边角边完全相等”(SAS)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但有的三组元素对应相等,却不可以判定三角形是全等的,比如对应的三个角完全相等(AAA)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上述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有效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时空,帮助学生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探索并升华了认识,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了发现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凸显数学学习的本质,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强调,学习目的就是学会思维;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告诉我们,数学乃思维之体操。两位教育家一语中的,指出了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发展思维能力。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主战场”,教师要借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多样的思维方式,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这是初中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围绕“确定圆的条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时,笔者首先借助“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表述来回顾“确定”的含义,即既包含“存在性”,又包含“唯一性”;接着,由启发学生思考“确定圆的条件应该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于是,有的学生很快想到圆心和半径可以确定一个圆。笔者给予肯定,但又启发学生去类比“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进行思考:“大家觉得几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呢?”学生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了“几个点”上。于是,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学生依次进行了思考与判断,思维不断得以深入。对于一个点和两个点,通过分析予以否定,且学生说得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最后,目光聚集到“三个点”上,经过又一番深入的探讨,学生终于形成共识: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上述教学活动,笔者从“确定”的含义开始,由旧知引出要探究的新问题,激活了学生先前的经验。探究过程中,从“一个点到两个点再到三个点”,从“三个点到不共线三个点”,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逐步提升,此时的思维有血有肉、富有张力。

猜你喜欢

三角形经验思维能力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