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法的我国文化创意旅游分析

2018-03-29洪,吕倩,孟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4期
关键词:发文旅游文化

张 洪,吕 倩,孟 浩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前言

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以文化旅游为基础,深度融合创意元素的新型旅游形式。世界旅游组织早在1985年就给出了文化旅游的狭义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1]而创意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12年,德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家熊彼得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持续的创新和进步技术。”[2]英国在其创意产业报告中提出:创意产业是指来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并通过对智慧产权的应用和探索而获得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3]。

我国学术界对于“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厉无畏指出:“创意旅游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4]冯学刚强调了文化创意旅游的参与性以及静态资源模型化和动态活化的特点[5];曹雪稚将其定义为:通过创新过程的制作和营销,把抽象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变成旅游者可参与体验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发挥出文化的产业价值,直接满足游客追求新颖刺激的消费需求[6]。学者们的定义都强调了创意性和参与性。

为了系统地梳理学术界关于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法,通过对2000—2016年的文献进行分析,发掘出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时空特征以及研究热点、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为了系统地筛选出有关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有效数据,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进行检索。中国知网(CNKI)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我国8200多种重要期刊,内容覆盖各个领域,其权威性得到学术界公认。本研究在筛选文化创意旅游的相关数据时,首先在中国知网(CNKI)中选择期刊,其次选择高级检索类型,第三选择主题检索,检索条件为“文化旅游与创意、文化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文化”,时间为2000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博士和硕士数据筛选与其类似。通过手工筛选,共得到514篇有效文献,包括作者、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单位、参考文献等字段。

2.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所得文献进行深入研究。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教授陈超美开发的一款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7]。本研究将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内容绘制成可视化图谱,得到与之对应的社会网络关系、研究热点,为清晰把握本领域的研究脉络提供参考。

3 图谱绘制与数据分析

3.1 文化创意旅游研究时空特征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的作者分析和机构分析功能,绘制出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年度发文量、作者数和机构数的分布图、表以及机构分布的图谱(图1、图2和表1),以便科学分析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时空特征。

图1 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年度发文量、作者数和机构数

图2 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机构分布图谱

从时间维度看,由图1可知2000—2016年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年度发文量、作者数和机构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创意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给予关注。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6年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年度发文量、作者数和机构数均处于低值水平,说明我国文化创意旅游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仍然有限;2007—2016年我国年度发文量、作者数和机构数都呈现出波浪式上升态势,一方面说明在不同年份学术界对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关注度有所差异,另一方面说明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例如,2014—2015年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发文作者数和发文机构数均出现井喷式地增长,“旅游+”行动计划的出台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引起旅游业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反响,促进了我国学者对旅游新业态的深度研究。

表1 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发文量、作者数和机构数分布

从空间分布看,由表1可知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发文作者数和发文机构数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状态。从绝对值来看,我国年度发文量、作者数和机构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分别达52篇、53人和24个。从均值来看,年度发文量高于均值(16.53)的地区有14个,作者数高于均值(19.90)的地区有13个,机构数大于均值(10.03)的地区有12个。从图2可见,在我国不同地域圈层中,文化创意旅游的主要研究机构集聚中心凸显,多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区。在发文量前5名的机构中,吉首大学商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共发文26篇,占比达65%。

从图1和表1可知,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年度发文量、作者数和机构数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年度发文量越大,作者数和机构数越多,反之亦然。表明我国学者积极关注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但尚未形成自己系统的研究主题,因此出现上述现象。同时,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与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文化创意旅游研究提供了依据。具体而言,北京、湖南等省市的GDP在17年中均位列我国中游,但其发文量等一直排在31个省区前列,而西藏、宁夏、青海等省区的GDP一直位居后列,发文量等也居于末位,显然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决定文化创意旅游及其研究的关键因素。北京市的旅游业发达,旅游总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年均增长率达5%,而青海、宁夏等省区的旅游总收入历年处于我国靠后的位置,旅游业发展的差异性对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在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明显,北京、江苏等省市从政府文件到方案实施都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而青海、西藏等省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文创产业上的投入力度不足,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制约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及其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献核心主题高度的概括,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分析功能,绘制出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关键词分布图谱(图3),以便科学地计量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主要热点领域。在图3中,文字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引文年轮反映出包含该关键词的文献被引次数的多少,词汇间的联系网显示出相互的关联程度,网络越密集,关联程度越高,表示出学术的交叉越强[8-10]。为了避免重复罗列,本文将同义关键词进行了合并,以提高结果分析的客观规律性。根据普赖斯定律,此处λmax=84,关键词最低的频次N=6.86≈7,从而得到14个关键词的频次(表2)。

图3 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关键词分布图谱

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词频文化旅游84旅游体验18文化创意73旅游开发16创意旅游62旅游资源16旅游业59旅游产品14产业融合46乡村旅游13文化创意旅游28文化创意产品9开发模式20游客体验7

文化创意旅游是以文化为基础,创意为手段,满足游客需求为宗旨的旅游形式。由图3和表2可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创意旅游是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同时也是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主要课题。据此,我们将对提取的12个关键词进行分类详述,参考文献的选择主要依据话题的相关性、被引率与下载率,提取的12个关键词详见表3。

表3 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热点

“文化旅游”作为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开发和产品两个方面:①文化旅游开发是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得以生存的灵魂。程晓丽等通过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开发条件及现状的评价,发现其存在低层次开发、产业链薄弱、缺乏品牌形象、整合力度不足的问题,并据此总结出地域组合、产品整合、形象整合、文化与旅游互动等发展模式[11]。渝万源等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并基于文化生态理论,提出景区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以及“大景区”的理念[12]。而张小林等对湘西德夯苗寨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其存在缺乏科学开发、合理规划,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宣传不足、品牌不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13]。②文化旅游产品凝结着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属性,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传承,成功的文化旅游产品可以极大地提高景区竞争力。卢世菊通过分析湖北武陵山地区不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形式,得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开发是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是动力支撑、民族文化旅游创意营销是有力保障的结论,并提出改善当地政策、创新民族特色产品、培养创意人才、优化商业环境、加强法律保障等有效建议[14]。石长波等指出,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意和内涵,因此他建议培养创意人才,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增强文化创意和旅游产品的互动[15]。陈玲宇对湖北恩施州当地旅游者和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缺乏专业人才,产品雷同,文化内涵不足等主要问题,结合实地情况,提出当地旅游商品开发可以从山水资源、生态资源、民族资源三方面进行,并指出题材创意设计、工艺创意设计、包装创意设计的对策建议[16]。

“文化创意”是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热点,内容包括融合和体验两个方面:①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是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只有大融合,才有大旅游。丁新军等基于经济空间的动力机制,分析了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经济空间的实践创新模式,提出激发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动力机制和利用创意产业的后发优势,推动创意园区的实践创新的新思路[17]。薛兵旺提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通性发展和良性互动的理念,据此并指出其融通发展模式即资源整合型、产业延伸型、创意互动型和节事会展型[18]。赵华等对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并据此总结出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即多元融合、一体化发展、科技促进、完善跨界机制与综合集成发展[19]。②文化创意体验是当代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不仅满足了旅游者的参与诉求,而且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曾琪洁等从核心内容和衍生产品两个角度分析了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研究发现游客需求呈现多样化,除对核心内容有较大需求外,对纪念品同样需求有加,而对网络文化服务的需求度也与日递增,并据此探讨了文化创意旅游未来的发展之路[20]。郑斌等基于“一站式体验”的理念,分析了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的成因与特征,归纳出五大主流开发模式,并从体验的视角提出一系列发展建议[21]。罗慧敏等以上海市田子坊、M50和红坊为例,构建了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研究发现:主题、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交流环境是影响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购物环境与卫生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22]。

“创意旅游”也是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热点,反映出现代旅游者旅游理念和诉求的转变,其研究主要聚焦于开发和体验两个方面:①创意旅游的开发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开发模式两个方面。首先,创意旅游资源开发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前提,其开发状况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定位形象。尹贻梅认为创意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产品价值,延伸其产业链,而且能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23]。程乾等通过对长三角16个城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出六类聚类城市,并提出生态位扩充,实现协同发展和生态位错分,实现差异化发展的策略[24]。其次,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作为创意旅游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王兆峰深刻论证了民族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发展的商业模式,即从创意游客活动、创意民俗节庆活动到注重品牌形象和名人效应再到创新型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链价值延伸,涵盖了较多层面的分析研究[25]。②创意旅游不再是传统的“观山看水”,游者更加注重参与式、体验式旅游,这与文化创意旅游的理念相契合。杨海红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分析了南通博物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融合产业、科学设计线路、创新展出方式、增加政府支持和开发特色纪念品的对策建议[26]。王凯等借鉴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和游客满意度概念模型,构建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概念模型,借助熵权层次分析法(AHP)等进行分析,发现文化创意型旅游地体验阶段可以使游客获得感知满意度,其在游客旅游四阶段满意度中具有最高权重(0.4752)[27]。

结合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热点,未来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呈现以下三种趋势:首先,由于文化保护和创意开发并举的特点,文化创意旅游将会是旅游大众越来越青睐的旅游形式,因地制宜的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设计、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是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随着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旅游目标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精准营销等在传统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第三,“全域旅游”、“旅游+”等新型理念被广泛运用到文化创意旅游领域的研究中,为今后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发展开阔了新的视野。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我国知网(CNKI)2000—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为:①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发文作者数、发文机构数均呈现趋同的增长趋势,且分为两个阶段----平稳增长期和波浪式上升期。②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发文量、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地域分布不均,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的发展影响着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状况。③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聚焦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创意旅游三个方面。

4.2 讨论

首先,本文使用知识图谱法对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进行了科学计量,结果具有客观性与可信度。但在阀值确定方面,由于业界并无充足的理论支撑,所以只能根据经验进行阀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结果的精准度,某些方面难免会出现稍许偏差。

其次,学术界虽然早在2001年就开始对文化创意旅游进行研究,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本研究提供以下参考思路:①继续加强理论探索,完善学术研究体系,为后续学者夯实理论基础。旅游研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必须立足本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和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特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本学科自身的理论架构。②细分研究主题,现阶段研究主要内容在开发模式、游客体验、产品设计等方面,创意服务、游客感知的研究尚不多见,所以多主题、跨领域的研究是必然趋势,这样才能以学术研究的杠杆撬动旅游实践的发展。③深入学术交流,不仅密切国内学术联系,加强不同地域、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同时要强化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以谦虚的态度宣传国内研究成果,以包容的姿态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

[1]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4)∶67-72.

[2]任兰存.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差异化定位及发展策略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滕祥河,牟文琴.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再思考:一个文献综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7(3)∶50-54,65.

[4]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21(6)∶1-5.

[5]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21(12)∶13-16.

[6]曹雪稚,王世亮.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6)∶34-35.

[7]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8]Bailon-Moreno R,Jurado Alameda E,Ruiz Banos R.Analysis of the Field of Physical Chemistry of Surfactants with the Unified Scienctometric Model Fit of Relational and Activity Indicators[J].Scientometrics,2005,63(2)∶259-276.

[9]Belvaux G.,Wolsey L A,Bc prod.A Specialized Branch and Cut System for Lot Sizing Problem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5)∶724-738.

[10]Chen C.Generalised Similarity Analysis and 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10(2)∶107-128.

[11]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01)∶169-177.

[12]俞万源,邱国锋,曾志军,等.基于文化生态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172-176.

[13]张小林,孙玮,刘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创意开发研究——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156-159.

[14]卢世菊.湖北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3)∶333-336.

[15]石长波,徐艳红.基于创意视角的哈尔滨文化旅游产品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9)∶1-2.

[16]陈玲宇.基于文化创意的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库,2013.

[17]丁新军,田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经济空间动力机制与实践创新——以唐山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培育为例[J].特区经济,2011,(12)∶163-165.

[18]薛兵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通效应与发展模式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1)∶168-171.

[19]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20]曾琪洁,吕丽,陆林,等.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 旅游学刊,2012,27(5)∶103-111.

[21]郑斌,刘家明,杨兆萍.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9)∶49-53.

[22]罗慧敏,喻忠磊,张华.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测评及影响因子分析——以上海市田子坊、M50和红坊为例[J].资源科学,2016,38(2)∶353-363.

[23]尹贻梅.创意旅游: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旅游学刊,2014,29(3)∶9-10.

[24]程乾,方琳.生态位视角下长三角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J].经济地理,2015,35(7)∶183-189.

[25]王兆峰. 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1-29.

[26]杨海红.游客体验视角的博物馆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研究——以南通博物馆群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29(2)∶27-30.

[27]王凯,唐承财,刘家明.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1,26(9)∶36-44.

猜你喜欢

发文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