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
——写给恩师于永正
2018-03-29特级教师王晓虹
◇特级教师 王晓虹
2017年11月5日晚,您发来微信:“报告晓虹,旧病复发,小事一桩,勿念。”2017年12月8日清晨6时2分,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惊闻噩耗的那一刹那,我呆住了。一连串的疑惑撞击着心头:您,真的走了吗?我的恩师——于永正!您,真的离开了挚爱的家人、徒弟、学生,离开了魂牵梦绕一生的教育事业吗?怎么可能?两周前,电话里您幽默的话语、呵呵的笑声还萦绕在我耳边:“晓虹,你一定要写一篇《我和于永正的故事》。”您布置的作业,我已完成,您不是说要批改的吗?端详着咱们俩扬起胜利手势的合影,我的心抽搐着。
于老师,您真的走了吗?
不,您的生命在我的记忆里延续着。
还记得吗?1995年12月,您受市教育局委托,辅导我磨《繁星》一课,此课要代表徐州市在江苏省教学成果汇报会上展示。在磨课过程中,因我试讲准备不充分,您发火了。我在磨课的20天里,不知哭了多少次鼻子。汇报会上,我刚上完课,教育厅领导就来到后台热情地鼓励我,站在旁边的您开心地笑了,我发现您的眼角泛着泪光。活动结束后不久,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高林生给时任语文教研员的您一个任务——收王晓虹为徒,您老大不乐意。我知道,您是认为我这个小徒惰性太大,基本功也不行。其实,我更不情愿,一想到您发火的样子我就哆嗦,和您这样精益求精的人建立师徒关系,想想都头痛。但,一切已成定局。1996年4月20日,市教育局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拜师仪式,一纸合同,让您和我正式成为了师徒。您履行师父职责要到学校听我的课,我就请病假,官不差病人嘛。我一心想离您远远的,没想到的是,半年以后,我被调到了鼓楼区教研室,和您成为对桌的同事。
没到教研室之前,虽有师徒合同,但天高皇帝远,您管不着我。这下倒好,每天在您眼皮子底下工作,我一点儿都不能懈怠。我看书,您要翻翻看是什么书,还要我和您聊读书收获;我动笔,您就品头论足,还把自己练字的本拿给我看,告诫我要好好练字;我要和同事议议明星、大片,您就脸一沉,说“看书学习去”。在您威严目光的震慑下,我老老实实地读起了书,练起了字。
记得,我第一次拟制全区五年级期中考试卷,唯恐出现差错,校了又校,可百密还是一疏。测试那天,学校纷纷打电话,反映作文格子印少了,学生的作文没法写完。最后,全区的五年级学生都在卷后附了张信纸。那一天,您的脸阴沉沉的,一句话也不和我说,一眼也不看我。
下班前,您把我叫到跟前,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你思考了吗?”
“我,我只想着题目别出错,校稿时没校作文格。”我忐忑不安地回答。
“出试卷关注题目的拟制是对的,可仅仅关注题目就不对了。”您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试卷的后面是孩子。《我家的早晨》这篇作文,孩子会怎么写,能写些什么,这是我们拟卷人应该思考的。只有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想学生所想,才能解学生所需啊!晓虹,记住:体察儿童、服务儿童、发展儿童,是我们小学教师的职责。”
迎着您镜片后面明亮的目光,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一幕幕画面。哦!我明白了为什么每次作文课前您总要模仿孩子语气写篇下水文,为什么每次上课前您总要在本上不停地描摹生字,为什么在课堂上您经常“装猫变狗”游戏不断……
望着您严肃的面孔,我不由得挺直了身板,郑重地点了点头。
您嘴角一扬,笑了。
从那以后,您“心中时刻装着学生”“体察儿童、服务儿童、发展儿童”的话语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20多年来,无论是做区教研员还是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校外,那天的场景都会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您的教诲会时常回荡在耳边。您,明亮的目光、坚定的语气、期盼的神情、微微的笑颜,早已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前行。
于老师,您真的走了吗?不,您的生命在您的课例中延续着。
从教50余年,您的课堂教学已然成为中国小学语文领域的一面旗帜。近百
个经典课例为一线教师坚守教育信仰、滋养教育情怀、提高教育能力指明了方向。我们组建了徐州市于永正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团队,对您口语交际经典课例进行深度研究。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深入、系统地走进您的教育思想,探寻您的教育智慧和实践规律,为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启示和帮助。您对我们的研究工作热情鼓励,积极引导。
于老师,您真的走了吗?不,您的生命在您的文字中延续着。
您一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您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都在您的著作里,都在您的文字中。就在病重期间,您仍思考不断,笔耕不辍。《病中吟》娓娓道来,《我的小学老师》情真意切,《行无言之教》平实生动……
您笔下的故事是那样的亲切,因为,文字里有您忙碌的身影。
您笔下的道理是那样的简单,因为,文字里有您灵动的智慧。
您笔下的教导是那样的暖人,因为,文字里有您殷殷的期盼。
……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于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