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深谙历史水性的拾贝者
——记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刘忱

2018-03-29程志峰

湘潮(上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辽通辽市内蒙古

★ 程志峰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又是具有尊史、学史、治史优良传统的民族。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就像阳光雨露一样,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历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古往今来,在这条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岸边,挤满了打捞者和拾贝的人。但只有那些敢于献身、耐得住寂寞、深谙水性的人能够潜入水中,打捞到宝藏。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共通辽市委史志办公室编审刘忱就是一位对历史水性了解比较透彻的拾贝者。

★ 收获累累硕果

1956年4月,刘忱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努日木镇一个农民家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普遍比较困难,刘忱家也一样。他靠党和政府的助学金上学,从小学上到高中。深怀对共产党的感恩之心,1978年他考入东北师范大学,选专业时毅然选择了中共党史专业。毕业后的第二年,他被调入中共通辽市委史志办公室,从事地方党史研究,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

2007年10月,刘忱在内蒙古通辽市委史志办公室查阅农村改革资料

写史主张“言之有据”,基础工作就是收集资料,没有“坐功”和“跑功”,是难成“正果”的。30多年的时间里,刘忱究竟翻阅多少档案,跑了多少路,这已很难统计。20世纪的80年代,地方党史工作部门刚刚成立,“抢救活资料”是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些年,他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往外跑,采访、调查,收集资料。他采访过很多曾在通辽工作过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如:原哲里木盟地委书记、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石,原开鲁县长、石化部部长唐克,原通辽城市工作队队长、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原中共东蒙工作委员会书记、中纪委副书记张策,中组部原副部长、陶铸同志夫人曾志,原开鲁县城防司令、回民支队政委、空军第一副政委刘世昌,原通鲁警备区司令员、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体乾,原新四军三师独立旅旅长、二炮副司令吴信泉,原内蒙古人民解放军骑兵二师二十三团副参谋长、全国一等战斗英雄邰喜德、内蒙古二等战斗英雄包海龙等。在档案馆查资料,他一查就是十几天,一坐就是一整天。40岁刚过,他就戴上了老花镜。

这些年来,刘忱先后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二师》《通辽抗日战争史》《通辽解放战争史》《内蒙古“四清”运动》《内蒙古鼠疫》《孝庄文皇后》《嘎达梅林》《僧格林沁》《中共哲里木盟党史大事记》9部专著。这些成果,填补了通辽历史研究上的空白。他的史学专著资料翔实,立言理性,并能借助文学叙事的神采与优势,引人入胜。专著出版后,求者盈门,并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孝庄文皇后》《嘎达梅林》是国内史学界首部关于这两个历史名人的长篇传记,先后4次加印。2004年11月1日,内蒙古卫视新闻综合频道以“他写草原历史名人出了名”为题,对他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与此同时,刘忱还是《通辽英烈》《中共哲里木盟组织史(二)》的主编、《通辽简史》《中国共产党通辽地方史》的主要撰稿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内蒙古党史研究室、内蒙古地方志总编室的特邀编辑。他还帮助原哲里木盟(哲里木盟1999年改为地级通辽市)地委书记赵石编辑出版了回忆录《哲里木盟三年》,帮助原哲里木盟副盟长徐英撰写出版了《在哲里木盟工作四十年的回忆》,帮助原哲里木盟检察院检察长王国良编辑出版了《我的回忆》,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二师第十一团整理出版了团史。他以扎实的史学功底、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老干部的信任,深受老同志的好评。1999年,他写的文章《三代奴隶出身的战斗英雄——阿民萨贺喜》发表后,内蒙古军区政治部了解到烈士的情况,拨专项款20万元,在烈士的家乡开鲁县义和塔拉修建了纪念碑。

30多年来,他先后在《内蒙古党史》《内蒙古地方志》《党史纵横》《青年纵横》《老年世界》《档案与社会》《中国民族报》《通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00多篇。他写的论文多次获得不同层次的奖项。他采访战斗英雄邰喜德写的《唯大英雄能本色》,2005年被《哲里木报》评为“最令读者难忘的文章”。2008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改革开放30年论文评选,全国入选论文20篇,他的论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蒙古族地区的成功实践》入选。

2006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邀请刘忱为顾问,参加《孝庄文皇后》和《嘎达梅林》专题片拍摄。与此同时,通辽电视台、通辽电台邀请他作专题讲座、市党政机关、学校、武警部队等请他讲党课、中国民族报社聘他为特约记者、内蒙古党史学会聘他为理事、内蒙古作家协会吸收他为会员、中共通辽市委党校、通辽市图书馆聘他为客座教授、通辽市政协聘他为文史专员、通辽市广电局聘他为节目评议员、通辽文化大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吸收他为专家、外地调来通辽任职的多位市长、副市长上任后请他“一对一”地介绍通辽历史情况。

★ 付出一片真情

长期以来,刘忱通过党史工作渠道,加强与老干部的联系,为通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战争年代在通辽工作过的老干部数以百计,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与通辽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很多老同志满腔热忱地为通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传信息、献计策,帮助排忧解难。他采访过的老干部,有的成了他的忘年交,不少人都为通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人的经历和精神、理想和信念、道德和情操给了他以巨大的激励和鞭策。

1983年,刘忱调到中共通辽市委史志办时,整个市委大院里还没有几个本科大学生,他是其中之一。30多年的时间里,他曾有多次调出的条件和机会,主动要他的那些部门都比史志办规格高,他不为所动。经济建设中的一句时髦话叫“发展是硬道理”。在史学研究领域,“多出成果就是硬道理”。刘忱时刻记着汉代张衡说过的一句话: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

临近退休,刘忱很重视对年轻同志的传帮带,在爱岗敬业上为他们作出榜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教给他们从事党史研究的方法,鼓励他们为党史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他1991年、2009年、2015年三度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2016年,他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这些,都是对年轻人的激励。

如果仅从欣赏史学研究成果的角度来评价,显然是对刘忱这个人的怠慢和疏忽。因为他的人品,亦为人称道。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感受到,这个实实在在搞党史研究的人,还是个侠肝义胆、古道热肠、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人。通辽市科尔沁区西门五委原来有个叫米淑珍的孤寡老人,是刘忱的邻村人,无儿无女,晚年来到科尔沁区,举目无亲。老人在世的多年中,刘忱冬天帮买煤,年节送米面,平日经常关照。科尔沁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误认为他是老人的亲戚,其实啥亲戚关系也没有。2005年8月,老人82岁临终前唯一的要求就是见刘忱一面。

刘忱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史工作者,30多年来锲而不舍,潜心研究,成就斐然,活得自信、做得执着;他淡泊世俗的名利,心地纯朴、敞敞亮亮,活得洒脱、做得欣慰;他没有功成名就的那种矜持和沾沾自喜,总是那样谦和;他遇事求真求实,但问是非、不问利害,活得坦荡、做得磊落。一个人的成功,源于他的智慧、品格和心血的付出。刘忱的这一品格也正是他在党史研究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的思想基础、道德根源和行为动力。作为一名地方党史工作者,他那样的成就或可没有,但他那样的品格却不可无。

猜你喜欢

通辽通辽市内蒙古
通辽西站北京端咽喉区通过能力分析
《自由》
王舒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交易红火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高中生生涯规划需求与现状调查——以通辽地区为例
内蒙古教育 2021年征订启事
城市蒙古族饮食结构变迁现状及原因——以通辽市为例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刍议通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