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治理:走向和谐与富裕
2018-03-29杨秋韦倩孙蕙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杨秋 韦倩 孙蕙
“通过一系列制度约束,村民意识提高了,文明行动开始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
贵州省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问题村”变和谐村
七二村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大河镇,210国道桐梓境内一条有72个弯道的公路穿村而过,当地人称“七十二道拐”,七二村因此得名。“七十二道拐”从山脚到山顶约7公里,在高速公路修建前,是川黔公路的“咽喉”。
走进七二村,宽敞而整洁的道路旁种着观赏树,随处可见农家乐,村头一块绿色的水泥碑上“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几个大字格外显眼。从高处俯瞰,一栋栋居民楼点缀在云雾缭绕的公路旁,别有一番滋味。
谁能想到,曾经的七二村却是另外一番模样,村里土地少而且还大多数在山坡上。“想靠种庄稼为生,难!” 村支书赵云告诉记者。
1993年至2004年间,七二村400户人家,违法犯罪涉及家庭210户,家庭犯罪率达50%以上。
2005年,大河镇新一届党政班子上任。 “一定要摘掉这顶贫困的‘帽子’!”巍巍大娄山下,时任镇长的王洪亮立下“军令状”。
为扭转村民思想,王洪亮和干部们提着被裹下乡,和村民拉家常,融入大家的圈子。王洪亮明白:只有把群众的心门敲开,才能改变观念。
从2005年开始,七二村不间断地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宣讲队开“院坝会”,了解民生诉求,排查化解矛盾,宣讲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发放张贴宣传资料,让村民学法、知法、守法。
同时不断加大投入改善交通、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引导村民依靠当地良好的生态、宜人的气候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通过坚持不懈的“治标”又“治本”、治愚和治穷,现在的七二村,勤劳致富的家风、村风愈发浓厚,已连续10年保持违法犯罪率为零,成为法治教育示范村。
目前,全村有乡村旅馆50多家,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其中入住两三个月的客人超过3000人,村民收入大大提高。依靠乡村旅游和迅速发展种养业、运输服务业等,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00元左右。昔日的“问题村”、贫困村变成了和谐村、富裕村。
“四长”合力推动村寨治理
冬日的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上寨景区,风清地洁,安然祥和。
2017年12月23日一大早,郎德上寨村党支部书记陈名军就开始带领卫生督查小组检查卫生。
“现在村里的卫生是一天一小检,5天一大查,我这个值班长可不能失职。”
2015年,郎德上寨村成立了卫生监督小组,由村支“两委”担任值班长,负责全村文明卫生督查,着力整治村民乱堆乱放、乱扔乱吐等不文明现象。同时,全村6个村民组每个月开展一次大扫除比赛,对做得好的村组和村民,通过村广播进行表扬。另外,村里还从精准扶贫户中聘请了8名保洁员,专职负责村里的卫生。
“通过一系列制度约束,村民意识提高了,文明行动开始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雷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任永富说,环境卫生改善了,游客也蜂拥上门,在去年夏季避暑游中,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住在景区,每一户村民房屋都是一个小客栈,2017年,朗德镇被评为“国家卫生镇”。
以“清洁风暴”为契机,雷山县创新探索河长、路长、值班长、督查长“四长制”,开展农村及景区环境整治,实现景区文明卫生整治常态化。
按照河长制的模式,将全县县道、乡道、通村公路,共计1108公里划分为338段,每段设路长1名,负责管辖区域公路两侧保洁及垃圾清理工作。
由县四大班子副县级领导、乡镇党政副职领导、村支“两委”成员,分别组建县、乡、村三级值班长,按周轮流值班,逐层负责调度、处置辖区内“清洁风暴”行动事务。
督查长制则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分别担任县级、乡镇级总督查长,乡镇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工商界代表组成乡镇督查长,村寨有威望的寨老、驻村第一书记、老党员、群众代表任村级督查长。
“每个乡镇、村寨张贴辖区‘四长’人员名单、联系监督电话,供群众监督,各级河长、路长、值班长、督查长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对所管辖范围的卫生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巡查。”任永富介绍,“四长制”实行定期逐级反馈制,对在巡查、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实行末位表态发言和媒体曝光。
“红九条”深刻改变了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的民俗村风。图为村里玩耍的儿童。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杜朋城 / 摄)
“红九条”巧治滥办酒席
走进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随处可见醒目的“红九条”,包括禁止滥摆酒席、不得拒交卫生管理费、不得违建房屋等。
塘约“红九条”约定:“除婚丧嫁娶外,其他任何酒席都不得操办,村民也不得参与除婚丧嫁娶外任何酒席的请客和送礼,不得为操办酒席者提供方便……”
据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介绍,2015年,塘约村广征民意,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制定了塘约“红九条”,不仅要引导群众创造文明的生活环境,也同步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识。
从前,塘约村酒席成风。村民孟性学感受很深:“以前办一台酒,整个寨子的人都去吃,少则百来人,一般三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少的吃五天,多的吃九天。”
该治一治了!主抓全村酒席统一办理的塘约“红白理事会”应运而生,德高望重的孟性学当选为会长。
左文学说:“我们村集体花了不到60万元,堵住了过去村民滥办酒席近3000万元的损失。”
现在,塘约村红白喜事酒席操办全都由“红白理事会”负责。由村委会统一为村民免费提供餐具、餐桌、厨师团队等一条龙服务,主人只需购买酒席所需的食材以及其他必需品。
负责塘约村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的鲁德发告诉记者,“红九条”实施以来村俗民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里再没有滥办酒席,不仅节约了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村民的务工损失。
以整治滥办酒席风气为契机,塘约村还推出了改善不良村风、重现淳朴乡风的其他几条村规民约:对于不参加公共事业建设者、不交公共卫生管理费者、贷款不守信用者、不按规划乱建房屋者、配合村委会工作不积极者、不孝敬父母不奉养父母者和不管教未成年子女者都实行“拉黑”,在被“拉黑”期间,将不能享受任何国家优惠政策及村委会不出具任何盖章证明等,直至改正考核合格后才能重新享受。
村民们都说,“红九条”改变了昔日滥办酒席的塘约民风,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加入了“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