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历史文化名人取经
2018-03-28章世芬呙晓静
章世芬 呙晓静
大堰堤小学位于宜都市枝城镇余家桥村,这里是清代知名学者王永彬的故乡。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著有《围炉夜话》,该书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这里是先贤之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学校充分开发这一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了宜山文化馆、桥西生活馆、石门实践园和宜山读书社等校内文化场所,丰厚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宜山文化馆”:以先贤文化遗产润泽学生心灵
学校所在地是清代学者王永彬先生的故乡,独具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化遗产中,提炼育人元素,是我们塑造学校特色文化的一个思路。
于是,学校腾出一间教室,打造了“宜山文化馆”。我们将王永彬先生的画像、生平介绍、文化遗存,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围炉夜话》著作展览在文化馆。学校的两位退休老教师王朝旺和王朝荣是王永彬先生的第六代后人,他们为文化馆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原始材料。如先生故居的遗址图片,生前使用过的物件和家具,等等。在全体教师的精心布置下,“宜山文化馆”成为一个氤氲着浓郁文化气息的育人“道场”。每一个走进其中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凝神屏气,身心接受文化的洗礼。
如今,每到新学期开学,参观“宜山文化馆”,聆听先贤治学为人的故事,成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每到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徒步前往王永彬先生故居和墓地,缅怀先贤。
我们还将《围炉夜话》里做人治学的经典语句摘选出来,整理成适合学生诵读的小册子,常态开展“诵读心得大家谈”“家乡文化我传承”“文明少年我当先”等小演讲、小座谈主题教育活动,以先贤文化遗产滋养学生心灵,夯实学生国学底蕴。
“桥西生活馆”:识农具,拾掇勤劳美德
虽然学校生源都来自于附近村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劳动教育严重缺失。再加上农业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现代化,传统农耕文明对于他们这一代来说已是遥远而陌生的概念。
但一个人必须有根,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只有精神上有根,心灵才不会迷失方向。
为了让学生了解农耕文明,了解农村发展的历史脉络,学校特辟空间打造了“桥西生活馆”。馆名取自于王永彬先生的私塾学堂“桥西馆”。馆内陈列了犁、耙、锹、镐、人力风车等农具近百种。这些老物件,有的是附近村民送来的,有的是学校教师从自家送来的,有的是学生家长捐献的。大家都说,让今天的孩子们了解过去农村的面貌是件好事,很有意义。
一百件农具,背后就是一百个乡土故事。这些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传递着农耕文明。
学校安排有专门的老师,负责讲解农耕文化和农具的构造原理,以及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让今天的孩子们了解先辈们造物的智慧和劳动的美德。
“石门实践园”:学农活,体验“蜜蜂精神”
“蜜蜂精神”是学校结合实际提炼的德育小品牌,勤劳团结、求实自律是蜜蜂身上体现的美德,奉献劳动成果也象征着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
劳动对于现阶段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学生来说,逐渐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他们早已习惯的日常。
为了培育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我们将校内一处闲置的山坡,改造成“石门实践园”。石门坎是王永斌先生故居的地名。我们把园子划分成为几个不同的功能区。在一片较大的区域,我们种上了2000株金银花。花开的时候,整个校园里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我们还种上了黄瓜、辣椒、土豆、白菜等时令蔬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带领低年级学生认识农作物,给农作物浇水、除草、施肥、采摘金银花,带领高年级学生参与农作物播种、种植。春秋学期各举办一次采摘比赛,利用采摘课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采摘的蔬菜瓜果奉献给食堂,成为全校师生餐桌上的美食,让他们切身体会自己的劳动果实最甜美,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学会珍惜粮食。同时,在集体劳动中,也促进了师生感情交流。
“宜山读书社”:悟真谛,学做智慧新人
“读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是王永彬先生《围炉夜话》里的醒世名言,学校以此警句提炼了校训“放开眼孔读书,立定脚跟做人”,将王永彬先生的文化遗产植入校园、植入课堂。
为此,我们创办了“宜山读书社”。读书社以“蜂采百花酿蜜甜,人读群书铭真理”为信条,引导每位师生成为古今文化传承者,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读书社定期在阅览室开展各项活动,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
一是师生共读。学校不定期组织读书笔记分享、好书鉴赏等阅读活动。老师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体味阅读的乐趣。
二是亲子阅读。积极倡导全校学生参与“家庭读书日”活动,在家长的陪伴下共读一本书,并通过班级群和微信打卡分享。
三是诵读经典。学校低年段以唐诗、三字经、弟子规为主,中、高年段以宋词、《围炉夜话》为主,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能力。不仅如此,我们的体育大课间也是师生自己编排的古诗韵律操,既锻炼了身体,也诵读了经典。
此外,学校常态化举行朗诵比赛、故事大会、演讲比赛、成语接龙和猜字谜等文化赛事活动。
读书社每月有不同的主题,每位社员定期完成相应的阅读量,递交读书笔记和读书记录卡,摘选优秀篇目、制作精美书签,并在“宜山文化馆”展出,以供交流学习。
秉承着“为乡村留根,为社会树人”的办学理念,我们将先贤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的日常,致力于搭建有助于乡村孩子全面发展的平台,把學校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质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