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高淳区早园竹栽培技术探讨

2018-03-28陈剑杨平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陈剑 杨平

摘 要 结合工作实际,在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探索出一套早园竹栽培技术要点,其中包括栽植时间和密度、造林方法、幼林管理、成林培育等方面,以期能够为推广种植早园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早园竹;栽培技术;南京市高淳区

中图分类号:S795.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6.022

早園竹是一种易栽培、出笋早、产量高的优良笋用竹种,在适宜生长地区,只要实施科学的栽培技术,即可迅速生长。南京市高淳区1995年从浙江省德清县引种栽培早园竹,之后政府将早园竹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点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早园竹产业的快速发展[1]。截至2018年上半年,早园竹种植总面积约667 hm2。

1 早园竹的经济性状况

1.1 早园竹的经济效益

早园竹笋又名元笋、春笋、燕笋、早笋,常规栽培条件下在2月初开始出笋,3—4月是产笋盛期,5月上旬采笋结束。采笋期在3个月以上,出笋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填补市场鲜食竹笋的空白,且竹笋价格较高,特别是春节期间价格更高。早园竹栽培成活率高,成林快,效益好。早园竹栽培能达到“头年栽竹,次年出笋,3年成林投产”的要求,管理轻松,回报率高[2]。

1.2 早园竹笋的营养价值

早园竹笋色黄带白,壳薄油光,笋脯粗壮嫩白,口感清脆香甜,营养丰富。鲜笋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和蛋白质,还有磷、铁、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1.3 早园竹的园林应用

早园竹也是园林绿化、主干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的重要植物品种,不仅可增加景观效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也是修复生态平衡的重要植物[3]。

2 南京市高淳区早园竹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植技术

2.1.1 适宜的栽植环境

早园竹种植宜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通气性能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砂质壤土,以利于发鞭出笋。种植地块要选择向阳避风的丘陵岗地,坡度15°以下。

2.1.2 合适的竹母

应选择1~2年生,胸径2~4 cm,生长健壮、无开花的竹母。竹株的鞭龄2~3年,来鞭长15 cm以上,去鞭长15~20 cm。

2.1.3 栽植时间和密度

以10—11月或翌年梅雨季为主。栽植株行距2 m×3 m或2 m×2.3 m,全垦整地,开穴种植,种植穴60 cm×60 cm×40 cm,每667 m2种植111~133株。

2.1.4 栽植方法

总的原则是“深挖宕、浅栽竹、紧拥土,浇足水”,栽植深度以宿土低于地表4 cm左右为宜,分层回土,培土成蘑菇形。

2.2 幼林管理

2.2.1 除草

早园竹新造林地,林下光照充足,容易生长较多杂草,因此栽植竹株后应及时松土除草。一般每年松土除草2~3次。

2.2.2 施肥

建园后第2~3年,在竹株周围块状施肥,每667 m2施腐熟的畜肥10~15 kg或饼肥1~2 kg。

2.2.3 浇水和排水

竹母移栽后,由于根系受到损伤,水分吸收能力下降,应及时浇水抗旱。建园后第2~4年,如遇到干旱,也应及时浇水。如竹园处于平坦地块,每隔4~6 m,挖一条排水沟;如竹园处于坡地,每隔6~8 m,挖一条水平避水沟。

2.2.4 留笋养竹

留养的种笋离竹母越远越好,促使新造林迅速均匀地郁闭成林。从建园的第二年开始就应按照“留远不留近,留强不留弱”的原则进行疏笋,第2年一株竹母留种笋2~3株;第3年后,留竹母数3~4倍的种笋。

2.2.5 钩梢

及时钩梢,打掉1/4竹梢,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抗旱能力,促进鞭根生长,防止大风和雪灾危害。

2.3 成林培育

2.3.1 翻地

每年翻地两次,6月初、9月各一次,结合翻地施肥。6月初宜深翻松土,深度25~30 cm。9月宜浅翻或浅削,深度3~5 cm。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每年11—12月对竹园加客土3 cm左右。

2.3.2 施肥

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为辅。施肥一般根据竹子不同生长期需肥特点,采用5次施肥法。1)基肥。9—10月,每667 m2施有机肥(如厩肥、土杂肥等)2 000~2 500 kg。2)笋前肥。1月,每667 m2施腐熟人尿粪1 000 kg或尿素30 kg。3)笋期肥。3月,每667 m2施笋竹复合肥100 kg。4)行鞭肥。6月,每667 m2施畜肥2 500~3 000 kg,配施笋竹复合肥100 kg。5)孕笋肥。11—12月,每667 m2施腐熟人尿粪1 000 kg,配施笋竹复合肥50~100 kg。

2.3.3 浇水和排水

11—12月,一般应浇水抗旱。结合灌溉,每667 m2浇施腐熟人尿粪1 000 kg或配方肥50~100 kg。在行鞭、笋芽分化期也要注意防旱、防梅雨积水。

2.3.4 留笋养竹

一般在清明前后一星期内进行,选择靠近竹母1 m范围内,健康粗壮的笋作种笋留养,每667 m2留养种笋200支左右。每667 m2竹林的立竹度以800~1 000株为宜,挖除部分4年生竹和4年生以上老竹。提前做好套袋防冻工作,倒春寒来临前1天套袋。

2.4 覆盖出笋

覆盖的合适时间在11月15日至12月10日期间,覆盖材料为砻糠、稻草、厩肥等。覆盖前浇透水,使30 cm的土层湿润,在竹地上施有机肥料5 cm,盖上22 cm左右的砻糠,或先铺5~7 cm的稻草再加18 cm左右的砻糠。

2.5 病虫害防治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运用松土翻地、除草、疏伐老竹、控制立竹度等措施综合防治病虫草的发生。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表1。

3 相关建议

不少农户种植早园竹因缺乏必要的科学栽培技术,导致产量难提升,进而影响经济效益。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有关专家上门指导,安排地方媒体播放技术课程,让农户尽快掌握相关栽培技术。认真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1)选择适宜的地块;2)在重视经验种植的同时,更要重视技术种植,以科学的技术手段实行标准化种植;3)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质量优良的竹种,保证竹种的品质。

4 结语

早园竹既是园林景观树种,又是经济作物,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适度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要运用栽植、幼林管理、成林培育、覆盖出笋、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旭辉,李文东,张建英,等.苏南地区早园竹引种效益及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1(6):94.

[2] 何绍平,侯本民,刘自强,等.关于发展早园竹产业的思考与建议——以江苏省丰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8):111-113.

[3] 赖广辉.早竹的正确学名及原植物考证[J].世界竹藤通讯,2016(1):25-30.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