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名教研“燃灯者”的守望与超越

2018-03-28鄢志勇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武汉市例题教研

鄢志勇

在武汉市基础教育界,李光杰是个偶像级的存在。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比如:在他的推动下,首次实现了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战线与长江中三角各城市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成功举办了长江中三角四城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教研协作体首场联袂教研活动;

全国十城市教研协作体持续关注高中教育近30年,他第一次将其教研视角引向小学教育,并主导举办了首场全国十城市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被推举为协作体小学教研项目主要负责人;而他具体操盘的“三走进”(走进区域,走进学校,走进学科)高效课堂大型巡礼活动,则在武汉市15个区掀起阵阵教研新风……

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市教科院,见到了这位慕名已久的小学教研室主任,他正着手清理自己的物件。这间略显狭窄的办公室储存了李光杰15年的时光。这个秋天,他终将离开耕耘了40余年的教育田地。

“基本没留下遗憾。”李光杰平和地说,“作为一名忠诚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当老师,做校长,还是从事教育科研,我都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光和热。”这种自信和平静,源于在武汉基础教育事业的接力发展中,李光杰跑出了自己这一棒的精彩。

填补一项教研空白

2018年6月26日,武汉市硚口区山鹰小学的学术报名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市15个区200多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齐聚一堂,一双双眼睛绽放着兴奋和激动的光芒。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周小川副主任、小学数学1-6年级12册教材全体主编,以及人教社数字出版部门的技术专家一行十余人,出席了在山鹰小学举办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例题解读课程项目下册工作总结暨上册样张研讨会”。

“这样豪华的专家阵容,如此高规格的教研盛会,在武汉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史上并不多见。”组织者李光杰告诉记者,这批“大咖级”专家团队上一次齐聚武汉,是在5个多月前。彼时元旦刚过,武汉正值寒冬,专家们来到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隆重举行了该课程项目的启动暨审稿培训会。

夏至刚过,北京的专家们再次不远千里来到武汉,为的是同一个目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例题解读课程项目。这个由李光杰主导研发的项目,今年5月底已在人教网成功上线220个微视频,受到了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的热烈追捧。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课程项目?

李光杰告诉我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武汉市小学数学教研核心团队就对课标精神的精准落地进行了长期的调研和跟踪。

“在教研活动中,有些发现令人忧心。”李光杰说,不少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学内容不饱满,节奏拖沓,效果堪忧;不少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浮于表面,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悟不准、吃不透。“这些现象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尤其突出。”李光杰说,近年来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源多元化,师范科班出身的较少,专业背景不一,因而在对教材的解读、使用上存在不少问题……

李光杰敏锐地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例题教学。“例题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光杰说,“例题是数学知识链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学生只能得到一堆零碎、杂乱、干瘪的数学知识,难以构建知识体系。”

课标要精准落地,则教学要精准到位;教学要精准到位,则教材要精准把握;教材要精准把握,则例题要精准解读。经过一年多反复调研,李光杰有了成熟的思考:编写一套例题教学参考资料,将每一个新授例题分别从“教什么”“怎样教”“如何练”三个维度进行精准分析与建构,帮助一线数学教师踩准例题教学的基本点位,最大限度解决课堂教学“最后100米”的问题。

这就是小学数学例题精准解读的基本构想。

2016年11月,在他那间不大的办公室,李光杰召集全市15名资深教研员开了第一次专题会,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武汉市小学数学例题解读的愿景与行动方案》,并将1-6年级12本小学数学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分工,统一了精准解读的编写格式和基本模板,并明确了编写时间表。3个月后,带着初稿,编写团队召开了第二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编写体例和内容。2017年春季开学之后,处于毛坯状态的教学参考材料《人教版小學数学精准解读(实验版)》下发到武汉市部分实验学校,将初步的研究成果置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充实和完善。

2017年7月,李光杰组织召开了编写团队第三次会议。这一次,大家带来的是例题精准解读的微视频。由青山区教研员万泉指导、红钢城小学王漪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微视频,让例题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充分挖掘;武昌区中华路小学特级教师徐丽萍指导、南湖二小李琴老师执教的《旋转》在视频呈现方式上采用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度解读教材例题,探索一条教研、培训、教学一体化实施路径,是这项研究的一个创新点。”李光杰说。

李光杰及其团队的研究引起了人教社专家的极大关注。在初步审阅书稿和样本微视频之后,人教社小学数学编辑室王永春主任拍案叫绝,认为这是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解读课程研究的一大创举。王永春当即请示人教社总部,向李光杰及其团队发出合作邀请。

2018年元月4日,李光杰和他的团队迎来了值得纪念的日子。“人教社小学数学例题解读课程项目启动暨审稿培训会”在武汉召开,8位资深编辑、5位技术专家亲临指导,全市各区169位教研员和数学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从此与人教社专家牵手、结对,“例题解读”课程资源建设驶入快车道。5月底,下册220节微视频全部通过人教社专家审核,并在人教网正式上线。按照时间表,11月15日,小学数学1-6年级12册教材456个课例的精准解读微视频将全部在人教网上线。届时,169位骨干教师,3年辛勤付出,将结晶成最美的果实呈现于世人面前。

“站位高、理念新、路径优。”人教社小学数学编辑室主任王永春毫不掩饰对武汉同仁的赞誉,“这将是中国小学数学界第一部完整的例题解读线上课程。”

“这个课程一定能为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路径。”湖北省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刘莉也深感自豪,“这不但是武汉市小数人的光荣,也是湖北省小数人的骄傲。”

创新一种教研模式

事实上,这并不是李光杰第一次将武汉市基础教育教研经验和成果推向全国。

2014年5月23日至24日,全国十城市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武漢举办,来自天津、重庆、广州、南京、成都等十大城市的小学教研室主任、校长、教师300多人出席了这场教研盛会。在李光杰亲自指导下,硚口区“节节课好 个个班好”、江岸区“深化两个关注,推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武昌区“小学特色教育联盟”等区域教育特色成果逐一亮相,第一次面向全国教育界同仁集中展示了武汉市小学高效课堂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这场教研盛会只是武汉市小学高效课堂“三走进”(走进区域、走进学校、走进学科)之“走进学科”活动的一部分。自2009年以来,在武汉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的直接推动下,“三走进”高效课堂建设大型系列巡礼活动走进武汉市13个行政区、9所学校、5个学科,成功举办了27场次教研巡礼活动,帮助提炼、形成并推广了27个教研成果。

作为最早提出并参与策划“三走进”活动框架的教育专家,李光杰认为,“三走进”活动最本质的创新在于,打破了原来的行政区界线,构建了一种盘活全市教研资源、沟通教师与专家、形成并共享成果的“五四三二一”大协作教研模式。

“五”指五个环节:申报、筛选、提炼、展示、推广。“四”指四大原则:申报课题的原创性——课题产生于本地或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课题选择的典型性——筛选出的课题在全市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总结提炼的积极性——教师和专家全员全程参与思维的碰撞和成果的提炼;成果推广应用的广泛性——用多种方式实现最新成果无盲区全覆盖,并发挥成果的启发或改造作用。“三”指三个走进:走进区域,总结提炼推广区域教研模式创新成果;走进学校,总结提炼推广学校课堂改革与管理成果;走进学科,总结提炼推广学科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二”指两项认定:被推广的成果,市教科院给予正式的教研成果认定;参与研究的人员给予教研工作业绩认定。“一”指一个中心,即研究始终以课堂为中心。

于是,起源于课堂的问题,被学校确定为研究课题,取得初步成果后,专家介入,任务共担;通过“三走进”平台,全市同行介入,成果共享。

这样,一所学校或一个小组的教研活动,进入“三走进”大教研模式后,便打破了区级教研体制的壁垒,升级成为全市的教研活动。此时,全市相关教师就被整合成为一个有着超强凝聚力的大教研组,他们既是课题的参与者,也是成果的享受者,被“区”教研体制分割的教研生态由此得到重组,取而代之的是大教研观下的教研生态新系统,被优化的教研过程和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教研模式的创新,带来的是全市教研生态的巨变。

首先是教研氛围的悄然变化。“三走进”走进青山区的那天,7位英语教师以“探索阅读教学中答案呈现方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小专题为例,做了生动具体的现场演示,将青山区为期两年的“小专题研究”成果在短短一个小时内进行了集中展示。活动结束后,青山区许多未上台的教师觉得不过瘾。原来,青山区的“小专题研究”针对的是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小现象,人人都可以参加,全区教研成果呈现出井喷态势,大家都渴望有机会一显身手。受“三走进”大教研模式的启发,青山区教研室于是将全区学校分为5个学区,仿效“三走进”模式,安排各个学区来承办“走进学区”系列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走上舞台的中央,体验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李光杰告诉记者,“三走进”活动犹如一场教研奥运,有明确的申办标准,如在课堂建设方面要有原创性,经验具有价值并初步形成体系,具有在全市展示交流的必要性。申请报告递交之后并不表示一定能申办成功,规则“逼”着各地教研创特色。这样,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要我教研”到“我要教研”的教研氛围和激励机制,彻底打破了以往为完成任务、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的“伪教研”“被教研”面貌。

对优质教研资源的再认识和观念革命,则是教研生态变化的一个直接体现。

“将全市的教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是我们组织三走进活动的初衷。”李光杰说,“三走进”活动之所以备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区域、学校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了中心城区与新城区、先进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优质学校与发展中学校的界线,只要成果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都能成为共同财富为全市共享。“以往被行政区域体制分割的教研生态悄然改善,取而代之的是大教研观下的武汉教研生态新体系。”

“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对优质教研资源的再认识和观念革命。”李光杰认为,只要是教学发生的地方就存在着优质的教研资源。武汉市15个区近千所中小学,每个区、每所学校都是优质的教研资源生发地。“从这个意义来说,‘三走进形成的优质教研资源共享机制,真正把武汉市拧成了一个超级教研组。”

改善一方教研生态

教研生态的改善催生了教研成果的持续涌现。

教研本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的过程。实践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需要理论的搀扶,而专注于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则需要实践以接地气,两者在彼此需要之际的相遇,必将碰撞出最美的火花。“‘三走进活动正好搭建了草根与权威相遇的平台,形成了草根成果的权威认定机制。”李光杰说,从经验的筛选、经验向成果的转化、成果的展示与推广,专家团队全程参与。来自专家的指导与认可,使得教师的教研自信和动力更足了;而与一线教师的无缝对接,则使得专家们的理论研究得以软着陆。

江岸区三眼桥小学就是这种美丽相遇的幸运儿。三眼桥小学原本是一所普通学校,在武汉市育才小学、育才第二小学等周边名校的环绕下,更显得微不足道。但就是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却以“校级视导周”的小课题意外地闯入市教科院专家的眼中,在2012年4月成功地申办了首场“走进学校”的现场会,不少教师生平第一次在这场市级教研盛会中得以崭露头角。活动的成功申办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学校教师们的研究热情,仅在2012年,老师们竟然发表了300多篇各类教研文章,比之前8年发表论文的总数还多。

“跟三眼桥小学一样,我们总结推广的27个教研成果无一例外都是区域和学校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当他们缺乏理论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时候,‘三走进活动及时地给予了专家支持和权威认定。”李光杰说。27项成果最终凝结为一本珍贵的教研成果汇编《办在教师身边的教研博览会》,转化为可供全市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学习、借鉴、研究的宝贵材料。

在全市高校课堂巡礼“走进东西湖”的现场会上,中共武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定斌热情洋溢地评价说,“三走进”大型巡礼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各区中小学开展高校课堂建构的积极性,全面地展示了各区的教研教学特色,是武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锤炼一支教研队伍

在武汉市小数教师们的朋友圈中,李光杰有时被描述为一个温和平易的学术男神,但更多的时候,人们关于他的记忆是一幅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教练”和“指挥官”形象,老师们对他既爱又怕。尽管如此,大家仍然以得到这位资深专家的指导为荣、为幸。

青山区数学教研员万泉至今还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听李光杰点评课例的情景。万泉说,以往专家点评,由于时间关系就真的只能“点”到即止。然而李主任评课是个例外。他把执教老师请上主席台和他坐在一起,打开教学PPT,从第一张封面设计开始,与执教老师逐一探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李主任借助课件和板书,还原课堂,为老师们展示了一场生动的“微格分析”案例。“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万泉说,“从此我知道了,原来还可以那样评课!”

“专业引领,不是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当然也不是迎合学校需求‘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应该是平等地和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是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李光杰说,身为教研员,要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真诚地与老师们一起观察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故事,一起接受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一起学习并研究成败得失的原因,在反思、切磋、共鸣、省悟中收获智慧。

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黄鹤英才”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彭娟坦言,没有李光杰严苛的业务指导和真诚的关心与帮助,就没有自己的成长。彭娟是2013年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5年前角逐这一顶级专业荣誉的磨砺过程,使得她脱胎换骨。“从省级赛课到全国选拔赛,再到入围总决赛,历时近两年,李主任一路跟踪指导,具体到每一个动作,每一笔板书,每一句表达。他对完美教学艺术的追求深深地感动着我,也鞭策着我不断地突破自我。”彭娟说,“直到临近决赛的半个月,我选的《垂直与平行》一课总是上得不完美,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状态和境界,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如果不是李主任及时点化、鼓气,我恐怕也坚持不到最后。”

“我时常对青年老师讲,如果要说有什么秘诀相授的话,那就是: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李光杰说,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和寄托,关系到人的终身发展,教学是一门古老又时新的技艺,教师没有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如何能够真正掌握这门技艺,又如何能够真正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汉阳区西大街小学数学教师熊菲,是李光杰例题解读课程项目编写团队的一员。“累并快乐着。”熊菲老师这样形容自己参与项目研究的感受。熊菲老师告诉记者,一节成型的微课虽然只有八到十分钟,但录制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十倍二十倍。李光杰要求每一帧画面都要精益求精,每一句解说都要细细推敲。“一节课打磨上十遍是很正常的。两个课做下来,整个人都感觉像是被掏空了一样。”

李光杰自然了解每一位教师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批阅三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心血,三年辛苦不寻常。”回顾团队近200名老师三年来辛勤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一向冷峻严肃的李光杰也不免动容,“1000多个日日夜夜,同志们把全部的青春、热情、活力、创造、智慧渗透在每一帧微课画面中,融化在每一句解说词中。”

让“熊菲们”欣慰的是,由李光杰团队、人教社、华中科技大学三方联合打造的第一部“数纸融合”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辅导读本,即将在2019年春季面世。这是武汉市小学数学界向全国教育同仁献上的一份大礼。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光杰正是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方式锻炼出一只敬业奉献的教研队伍,他们必将成为推动武汉市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最雄厚的原动力。

弹指一挥间,春秋40载。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出生于鄂西北山区县南漳县的李光杰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中师生,自此开始了与教育一辈子的不解之缘。从偏僻的乡村学校到县城最好小学,从省会城市知名小学再到市教科院;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校之长,再从一般教研员到引领一座城市的小学教研室主任,人生中的这些时空节点和生涯坐标共同勾勒出李光杰40余年教育人生的軌迹。

回顾自己教育人生的每一步,李光杰既感恩又庆幸。他深情地说,“感恩的是这个伟大时代给予奋斗者的机会和包容,庆幸的是在生命最丰厚的15年里,有市教科院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有全市小学教师们的理解与支持,才让我在实现教育梦想的征途上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武汉市例题教研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