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作文心理素质
2018-03-28凌淑云
凌淑云
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要感染读者,需要作家用娴熟、高超的艺术手法将思想和形象表现出来;一个经验,一项科研成果,也需要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述出来,才能得到推广普及,顺应新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人们更应当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接受良好的作文心理素质教育。
一、作文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笔者认为作文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少作家能写出千古名言,不朽之作,就因为具备这些心理素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许多地方写到了人的心理活动:“枫叶荻花秋瑟瑟”,“忽闻水上琵琶声”——诗人送客浔阳江头,秋风瑟瑟,江水茫茫,枫荻萧飒,月色苍白,水上忽闻琵琶之声,倍觉清冷。这是由于注意而通过五官得到的种种感觉,又产生了听曲的兴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羞愧又自尊的卖唱琵琶女,出现在主客二人面前,使二人对她的外表有了知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如雨,如语如玉盘落珠,构成了完整的音乐形象,这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虽是作者的叹息之声,但亦是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自叙之后引起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结果。白居易正是由于以高度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参与写作,才给我们留下《琵琶行》这脍炙人口佳作。
二、作文心理素质各要素职能
作文第一要著是观察感知生活。感知,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之始,是人的认识深化的基础。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应该筑好牢实的感知地基,才能在此基地上构筑高高的“金字塔”。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学生写作一篇文章,都离不开生活,一部或一篇作品,总是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感知和深入体验。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在于他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族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
其次,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是在感知和表象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而回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认识过程。诗歌中常常运用联想,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等。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是人在过去经验已经形成的某些暂时神经联系重新组合的过程。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琳琅满目的街市上自由自在游走的形象,正是作者创造想象的结果。
最后,作文思维很重要。人的思维,是由于对客观事物感知而引起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思维以感觉、知觉的表象和概念为基本材料,带有个体性的创造反应,经过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过程完成的。名家创作都离不开他们良好的思维。议论文一般用抽象思维,而诗歌、小说、戏剧,以形象思维为主。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證明真理,却显示真理。”
三、作文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感知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其观察和感受力,它们对作文有巨大的作用。观察力就是人的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感受力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可通过如下途径:第一、运用课文中作家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各种类型的观察活动。注意静态物观察和动态物观察,定点观察和移动观察,瞬时观察和长时观察,单向观察和多项观察等。第二、组织多种直接观察活动,指导学生全面地、准确地、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事物。第三、要去学生写观察日记。同时,感受力的培养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展。第一、发展学生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力。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同一个月亮,诗人感受各不相同。第二、发展学生的情感受力,既要重视课内,利用课文引导,又要充分发挥课外语文活动的启发作用,课外活动发展感受力,首先要求对观察感受到对象能凝神贯注,产生爱悦之美,接着要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特别是想象,是激发情感因素的关键。第三、发展审美感受力,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文的审美因素;另一方面,课外语文活动中,教师应多方设法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美、自然美。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想象力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办法是:第一、强调记忆和知识的作用,充实想象的表象基础。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把知识归类,形成知识时,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第二、注意在培养观察、感受力的同时,深入联想与想象领域,从而发展想象能力。作文教学中,要重视第二课堂的开辟,引导学生在观察、感知中渗入情感因素。第三、利用课文为主的教学材料,以种种形式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第四、加强想象作文训练。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能结构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是作文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第一、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索,要克服烦琐讲解,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思考问题,议论问题,发表见解。第二、注意突出一个“疑”字,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和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第三、利用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形象分析、形象综合、形象抽象、想象概括,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力。第四、鼓励多读多积累,以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五、强调多写,并进行专门的构思训练和立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