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中摩擦力存在与否的判断依据及大小探索
2018-03-28朱昊晨
朱昊晨
【摘 要】在高中物理知识学习当中,摩擦力是其中的难点内容,同时也是高考当中的重点与热点内容。在实际对对象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时,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可以说学习当中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摩擦力具有着较为复杂的存在条件,在实际面对问题时较难判断摩擦力方向,且摩擦力大小也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在相关内容学习当中,即需要能够从定律角度入手,以更为准确的方式判断摩擦力相关问题。在本文中,将就高中物理中摩擦力存在与否的判断依据及大小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摩擦力;存在;判断依据;大小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摩擦力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力形式表现,同时也是高中物理课程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摩擦力作为两个互相接触物体间的作用力,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发挥,对于不同问题以及不同情景来说具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实际对摩擦力知识进行学习时,做好其是否存在以及大小情况的判断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内容,需要做好判断重点与方式的把握。
一、摩擦力概念
对于互动摩擦力来说,即当两个互相间存在接触的物体以相对方式滑动时,两者的接触面则会产生对两者运动造成阻碍的摩擦力。对于两个具有相互接触特征的物体来说,如果两者处于静止状态、且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那么两者间则会形成一种对运动造成阻碍的力,且物体在此过程当中所受到摩擦力的值同两者间接触面压力大小具有着正相关关系。摩擦力方向方面,则为物体接触面相切方向,同物体的运动趋势以及运动方向具有着相反特征。对于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为其最大值。
二、摩擦力是否存在的判断
要想对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进行判断,首先需要对摩擦力产生的几个条件具有了解:第一,物体间具有相互挤压或者相互接触的特征;第二,物体之间具有着粗糙的接触面;第三,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已经处于相对运动当中。要想存在摩擦力,即需要对上述三个条件的其中一个进行满足,下面,我们以几个例子的方式对是否存在摩擦力情况进行分析。
例1:如下图所示,有一个光滑的斜面,有一物体M沿着斜面向下滑动,对该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解:该类题目可以说是日常解题当中经常犯错的问题类型,在实际审题时,需要做好题目中文字的细致辨别。根据审题可以了解到,题目当中明确体现了该斜面具有光滑特征,即是一个光滑物体,当物体M沿着斜面下滑时,是不受摩擦力作用与影响的,其在整个下滑的过程当中仅仅受到支持力与重力。
例2:如下图所示,有重为300N的物体放置在传送带上,两者向右以匀速方式运动,其该物体在此过程当中所受到摩擦力的大小。
解:从题目以及图形上来看,看题目较为简单,实际上,如果没有做好题目的认真分析,也非常容易出错。在对该题目实际进行分析时,需要慢慢的逐步分析。首先,要对传送带以及其上部物体是否存在动摩擦力进行判断。其次,要对传统带同物体间是否存在静摩擦力进行判斷。根据二力平衡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当物体在传送带上方以匀速方式运动时,在两者间就已经具有了一种平衡状态。从垂直方向看来,物体的重力同传送带对他的支持力间间相互抵消,而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则没有受力。即如果说其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但却无法寻找到同其保持平衡的力,即因此可以判定不存在摩擦力。
三、求摩擦力大小
在实际求物体受到摩擦力大小时,可以对二力平衡方式进行使用,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即是寻找出哪个力同其具有二力平衡的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式进行分析:第一,判断物体目前所处的状态,看其目前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当中,其中,均匀支线运动以及静止状态都属于平衡状态;第二,在之前的学习当中,已经学习了竖直墙面以及水平地面两种不同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但在该种情况,物体通常会受到两组不同平衡力作用的影响,且相互间不存在关联,对此,则需要将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进行研究,以此判断哪个力同摩擦力处于同一直线之上,以此对摩擦力值进行确定;第三,可以通过合力知识的应用判断摩擦力大小。
如果目标物体目前处在一个非平衡状态下,那么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同处于同一直线的其余力大小则将存在差异,此时,在对物体受到摩擦力情况进行判断时,即需要能够从对滑动摩擦力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入手,即主要从物体接触面粗糙程度以及所受到的压力情况进行分析。
四、摩擦力方向
对于摩擦力来说,其通常是作为对物体运动形成阻碍存在的。对此,其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即对物体具有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实际运动方向进行判断。在具体对物体的摩擦力方向进行判断时,按照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首先,确定受力物体以及施力物体;第二,确定受力物体同施力物体相对来说所具有的运动方向;最后,判定受力物体实际运动方向同其所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否相反。
五、结束语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当中的重点内容,其存在于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且具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在实际对摩擦力存在情况以及大小情况进行判断时,需要能够从题目已知信息当中入手,通过细致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结果。
参考文献:
[1]蔡启鸣.浅谈我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
[2]胡源泉.从生活现象谈物理中的相互作用[J].中国高新区.2017(22)
[3]游策扬.物理学习方法点滴感悟[J].中国高新区.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