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

2018-03-28王凤艳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实际应用小学数学

王凤艳

【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科目,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认知过程角度下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是设计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展开,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探究学习模式的内涵,其次,分析了探究问题设计原则,最后对探究问题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认知过程;小学数学;问题设计;实际应用

一、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学习能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致使小学生在僵硬呆板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难以培养数学思维和探究学习能力,对小学教学后续的数学学习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前提。在小学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转变成为当前的教育模式,是现阶段教学理念的主要改革对象。当前的小学教育模式较单一,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中起不到真正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目的。小学阶段中基础学科应作为重点改革的对象。我将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基于认知过程角度下的小学数学探究设计与研究进行探究,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作出一定贡献。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程度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数学探究问题。

二、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找出问题的本质,发现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自我创新、自我改革的具体表现。在探究教学模式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探究问题设计的原则

1.问题表述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生数学探究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处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差,思维发展处于图像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应该设计相对简单的问题,且问题提出的情境应是生动有趣,初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奠定能力基础和情绪基础,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钟,通过观察、讨论,感悟时间“秒”,从而知道1分=60秒。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和认知能力,学生已经形成挑战意识和自我效能感,但自控能力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仍然较差,因此,教师不能将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对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亦不能将问题设置的过于复杂,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实现自我效能感。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小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探究问题。

2.问题情境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

小学生喜欢游戏,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教低,无法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在进行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将探究的问题融入到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之中,利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小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的热情,使小学生明晰数学不仅存在课堂之上,而且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进而感受數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可能性》定义教学,将可能性与生活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明天的天气状况,学生会回答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有阴天、晴天、下雨等情况,而每一种天气都有机会发生,从而引出可能性定义。为小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奠定良好基础。

3.将知识隐含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

目前的数学探究教学中,教师为减少学生探究的时间会直接指导学生用固定知识点进行探究,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探究思维的开拓,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将知识隐含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之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独自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将知识迁移到问题之中,潜移默化的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和了解程度,延长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周期。

四、探究问题的应用研究

1.重视对小学生的引导的启发

为达到让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在一旁观察倾听,不干预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以启发性原则为主。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平行四边形的具体形象,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求解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后教师可对面积的求法进行总结讲解。

2.开放课堂,倡导合作研究

想要发挥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就要改变僵硬的课堂教学模式,借鉴西方的教学方法,开放小学课堂,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是理论学习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概括。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互相学习。例如,在教学“众数”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人数在3-4人最佳,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读题,理解题意,找出1、2、3、4、5、5、5、6、6、7、7、7、7、7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众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创设情景,将“众数”与实际问题链接,如,班级要组织一次旅游,但是哪一个月份最好呢?由学生进行讨论、投票,选出票数最多的月份,加深学生对“众数”的理解,明确“众数”的实际含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探究教学对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探究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的认知能力、问题情景要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将知识隐含在问题解决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徐连荣.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

[2]汪奇.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实际应用小学数学
精设计,巧提问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