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民族理论“五个认同”思想与文化自信

2018-03-28肖寒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要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的思想。“五个认同”思想是对党的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基于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观。

【关键词】文化自信;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①习近平“五个认同”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党的民族理论的最新成果之一。而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党的“五个认同”民族理论就是来源于我国的文化自信。

一、“五个认同”是党的民族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其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也是重要的成果之一。逐渐发展完善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已经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征为基础的“五个认同”思想,这就是我党民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二、文化自信是“五个认同”思想的来源

(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运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正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五个认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更加具有生命力。我国民族较多,各民族分布地域广。党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通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发扬民主和调整民族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通过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的影响,克服一切不利于我国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自于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发展,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二)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

我国是一个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实践证明了党的民族理论是正确的,是充满活力的,是不断发展的。在以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对于民族团结问题非常重视,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关于民族团结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族的“五个认同”思想在强调民族团结的基础上,突出了民族认同。可以认为,民族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没有民族认同很难有民族团结。民族認同是以往党的民族理论中民族团结的基础。②因此,“五个认同”思想站在新时期,从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角度强调了民族认同的重要性,是党的民族理论的最新成果之一。

(三)文化自信中关键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族的“五个认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一脉相承,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更加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从信仰和国家发展理论上增强认同感。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归结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五个认同”思想的提出,也是对这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进一步发展③。因此,“五个认同”思想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从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强调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三、民族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国家应该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这与“五个认同”思想并不矛盾,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当今和未来世代的人类的利益而予以承认和肯定。“文化多样性也是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加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④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包括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民族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本文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五个认同”民族观及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CSZ2017133)和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五个认同"民族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五个认同”民族理论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肖寒,男,满族,辽宁新宾人,成都工业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①杨胜才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哈正利 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五个认同”:从思想上增强各民族大团结 《中国民族报》- 2017-10-27

②参考:许立坤;论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判断、新要求——习近平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系列之二 -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20

③杨少辉;习近平关于民族的“五个认同”思想研究 《黑河学刊》- 2016-03-20

④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