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3-28王恒慧卞志强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高校

王恒慧 卞志强

【摘 要】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 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旨归的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范型。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注意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构建层次多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基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优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校;个性化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旨归的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范型。首先,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开展为主要路径和根本依托。其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价值目标和立项追求。

二、国外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较长,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已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新和变革,建立起更加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形成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创新創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对此,世界许多国家的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二)创新创业项目

从目前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通过设立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和通行的做法。根据最新调查研究,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设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本科生研究活动不但已经扩展到所有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而且涉及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

(三)高校科技园

当前,高校科技园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西欧发达国家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纷纷建立起规模不等的科技园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剑桥大学科学园、牛津大学科学园、赫尔大学科学园以及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园,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科技园区和慕尼黑大学高科技工业园区,法国的巴黎大学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索菲亚大学科技工业园区等。

(四)导师制

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导师制”,在导师引领下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积累的有益经验,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国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得益于健全且发达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容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进行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良好基础,如果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保障,也就不会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的个性化教育。

三、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我国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党和国家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个性作为新时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二)构建层次多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来看,它是一个由多层次、多类型构成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只有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确定出不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利于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形成。

(三)建立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构建技能培训平台。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工作室项目技能训练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接受专门化综合项目训练,做到“教、学、做”合一,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真题真做,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市场项目实践活动锻炼技术能力,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步培养的目标。其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知识拓展平台。推进个性化教育,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注重专业特色及其发展前景,加强内涵建设。

(四)优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和优化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个性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入考试以外的多种评价方式,力争做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科学合理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抓住创新创业课程质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关键点,使评价内容科学、准确;在评价主体上,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等全员参与,使创新创业评价更具有普适性;在评价指标上,不仅要注重规范、恰当、统一,更要根据各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在评价方法和手段上,注重过程监控,将考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研究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并设定相应学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学分置换或互认;在评价效果上,不应只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而要注重评价创新创业整体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碧强.英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

[2]赵姝淳.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高校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