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办学模式的应用与反思
2018-03-28黄丽丽
摘要:基于我校中德合作办学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就中外合作办学遇到的问题和教学实施中得到的启示进行阐述,目的在于提倡借鉴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辅助教学,更新国内部分教师过于落后的教学观念,关键是要将专业理论与德国的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思维。
关键词: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制造业全球的工厂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该要求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指明了方向,越来越多的中外办学模式在职业学校中应运而生,而目前这种培养模式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的教学班级呢?我以我校目前的中德合作案例为例进行浅薄的分析。
一、中德合作教学模式在普通班推广遇到的问题
1、培养模式的不同
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为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输送与培养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即是将企业与学校教学交替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换言之,所谓“双元制”教学就是指将学校文化教学与企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该培养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企业与师傅进行技能学习。技能培养完全在全真的企业生产实践中进行的,针对性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习的效果好。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学对人才的培养与企业是脱节的关系,企业对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参与度不够,多数情况是学校作为主动方积极跑企业,拉动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效果差强人意,企业参与程度低,使得教学形式还是学校单方面的培养,这种情形下,在推行中德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技能培养达不到预期的程度,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相对于德国本土的培养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2、教育体制不同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是成系统化的,各门课程的学习都衔接紧密,有递进的层次关系,对于学生的培养是以奠定一定的基础知识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学生的基础积淀厚,基础知识的面广,为日后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以“实用、够用”为主,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项目的学习中,基础知识的学习面变窄了,可是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完全可以支撑本专业的学习之用,这相比我们的教育来说是可取的,我们虽然在基础知识的面上教授的很宽泛,但是实际应用上可能很少,有的基础过于偏,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都涉及不到,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存在的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试图改变现在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方式,可是在应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时候,我们试图采取的“实用、够用”的培养和鉴定考试存在不和调和的矛盾,鉴定的试题完全来自我们传统的课程体系,知识考察的面广,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鉴于目前的考级要求,我们推行中德合作模式的育人模式存在很大的困难。
3、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新要求
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下,德国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项目是真实的产品,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有灵活将涉及到的知识融入到该项目中的能力,这种能力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要求,例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机械加工模块的培养时,该模块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就涉及到普车、普铣、折弯机、磨床、焊接、钻床等设备的操作能力和自动控制的知识,对于目前的教师来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相对比较单一,大多数的教师只会一、两个专业方面上的技能,要应对目前中德合作班的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力就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必须掌握所有的机加工设备的操作能力,才能带领同学们顺利的完成该项目的学习。应对目前中德合作的教学,我们采取“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师团队”的形式进行授课,上课的形式相对比较灵活,依据项目的进行灵活安排授课的内容、上课的地点,这种培养方式完全打破了目前我们学校按部就班的授课安排形式,需要有专门的综合实训车间服务于中德合作班灵活的授课需要,所以,这样的授课方式要是适用于普通的班级,在师资和资源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二、中德合作办学对我们的启示
1、加强校企交流合作
在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中,应当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相结合的规则,明确教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结合本学科以及当地发展特色,寻找与本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与教学。在合作形式与内容上,应当秉承长期性、时效性以及多元性等原则,杜绝中德校企合作过于表面化与形式化,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时代发展、企业需要、学生创新的新型中德合作办学模式。比如,中德双方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作与交流,借鉴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辅助教学,更新国内部分教师过于落后的教学观念,此外,还可将专业理论与德国的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传统教学中教材主宰的教学思维。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结合德国高校教育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课程结构设置过于死板与枯燥,章节间的关联性与交叉性太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优化我们的课程结构体系,借鉴德国课程结构的设置与布局,在注重本校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结构的交叉性、关联性以及实用性,合理优化与调整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比例,设计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使之与国际接轨,进而实现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进一步开展。
3、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培养
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对师资也提出了国际化能力的要求,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要开拓教师的眼界,抬升教师队伍的视野,要让教师走出去,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到德国进行专门的进修与培训,让其在具体的德国企业工厂中进行实践操作,将先进的职教理念以及先进的实践技术引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以此提升国内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与德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探讨与研究,以此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教学理念,实现全体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总的来说,使德國工业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特定的德国国情下摸索出来的一条成功的职业教学培养模式,他具有其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是,我们在学习借鉴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依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造,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要正确处理好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做到,既要传承中华文化,又要接受新的思想,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作者简介:黄丽丽(1982.01-)籍贯:河北省承德市,单位:承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