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2018-03-28李英
李英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从幼儿园的孩子忽然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还较难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身示范。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孩子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好的教学习惯。自己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那自己在黑板上的板书也要工整,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自己就得带头说普通话。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细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有许多细节,如坐的姿势,两腿并拢,放在桌下,腰挺直。握笔的姿势,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寸、一拳、一尺。还有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等,这些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除了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教师工作,在家督促孩子的行为。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使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古人说得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这样,孩子们就会带着问题来上课,把主要精力放在不能理解的问题上,听课积极,学习兴趣更浓。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们课前预习的习惯尤为重要。
重视识字教学。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采用编字谜,编生字故事等形式来进行识字教学,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识字。如在阅读中识字,在看图说话中识字,在生活实践中识字……每个孩子也喜欢用不同于别人的方法来识字,自编字谜,编故事,联想法,编顺口溜等。孩子们编的字谜让我感到惊叹,如母亲戴着帽子在水边,这是“海”字;太阳从天边升起,这是“旦”字;三个人在太阳下玩,这是“春”字,一人牵一头牛,这是“件”。编故事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他们能够用要认识的字编出一个个优美而又动听的童话故事。我尽量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孩子们才能快乐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能形成,更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阅读。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的阅读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我常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给他们推荐一些少儿读物,并动员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书带来放在班上的“图书角”里与同学交换着读,每天请一个小朋友将自己最喜欢的书大声地朗读一段给大家听。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准备,班上的读书气氛逐渐浓厚起来了。有的孩子一下课就捧着书认真读,“图书角”里也增添了不少好书,有《西游记》《水浒传》《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名著,孩子们已经开始读得津津有味了。
除了读课外书,孩子们连语文书上还未学过的课文也会在课外读完。常常在教学新课文时,他们围绕课文所思考的问题更有深度,也能提出不少的问题了。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对小蝌蚪变化的过程已提前掌握,课堂上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小蝌蚪为什么会和青蛙妈妈分开呢?青蛙有鼻子吗?癞蛤蟆也是小蝌蚪变来的吗?孩子们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地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宽了知识面。我认为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他们的一生也将有影响的。
三、善于倾听的习惯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十分重要。现在很多孩子不善于倾听,似乎别人的发言与自己无关,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听时坚持“三个到”:耳到、眼到、心到。眼睛看着说话人的表情,耳朵听说话人的语气、语音、语调,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说话人身上。在平时的口语交际和小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听力”的訓练,在早会时也给孩子们念一些动听的和有意义的故事,提醒他们要叫醒自己的耳朵,多听别人的发言,做一个有心人。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所以培养习惯要持之以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否则良好的“习惯之舟”就会搁浅,甚至倒退。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且将使人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