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初探

2018-03-28刘丹李艳玲

神州·上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刘丹 李艳玲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传统技术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课堂也急需新鲜血液的融入,为枯燥的数学知识体系注入生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符合时代发展所需,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以丰富的资源共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见解水平与多向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引言: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处于逻辑思维、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启蒙阶段,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将会极大程度上拔高学生的智力发育,信息技术的多样化不仅为数学内容增添了活力,更以短时间的知识传递,缓解了学生的课业压力,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课堂互动,积极应对数学疑问,去探索,去追求,使得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心境下,循序渐进的拓展思维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转变角色定位

受到应试教育的波及,教师常以严肃的表情与准备开展课堂教学,在密闭的教学空间中,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应对呆板的数字与多变的公式,常感到压抑,丝毫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以课堂“独裁者”的角度,逼迫学生死记硬背,在紧凑的教学节奏中,学生鲜少有时间自主思考问题,对于数学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面含义上,达不到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只能静待教师的知识灌输,缺乏主观学习意识,数学学习显得机械化,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過程中,表现的极为不情愿,一旦有时间冲破数学课堂的牢笼,就会将学过的知识抛诸脑后,以心灵的紧张与放松交替,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天性[1],例如:北师大版“认识图形”一课中,以多媒体的立体演示,轮番播放三角形、圆形、四边形等基础图形,以“看图猜猜猜”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猜测图形,在学生可以快速答对的情况下,将圆形转化为三角形、将四边形转化为圆形,以图形特征的深化领会,将图形变化规律烂熟于心,教师用打趣的口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在要变形啦!变变变!”学生也跟着教师大喊“变变变”,此时学生的精力已经全部放到图形问题上,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完成之后,学生恐怕还意犹未尽呢!

二、演示抽象内容

数学涵盖的内容较为繁杂且抽象性较强,小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少,对于问题的想象能力受到年龄的制约,思维受到局限性,难以自主完成学习要求,信息技术将沉寂在课本中的数学符号唤醒,形象直观的展示数学定理,学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节约口头授课时间,既让教师的双手从板书中解放出来,又能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中来,一举两得[2],例如:“时、分、秒”与生活紧密相连,以时间计量有效帮助学生达成常识理解,从简单的数学问题出发养成自身的规律作息,以往教师大量的举证说明,小学生云里雾里不明所以,而信息技术视频形式的“一分钟生活展示”可让小学生真切领会时间的流逝规律,自主脑海联想到自身的时间利用方式,可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与学生同龄人的一天并附有时间标注,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演示中,将混淆的时分秒概念系统化,结合学生熟知的数学及生活内容,完成新知识的重点突破。

三、创设动画情境

课堂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战地,一切教学的开展几乎都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学生长时间被憋闷在课堂上,容易被其他无关紧要的事物吸引,教师应积极创设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虚拟数学情境,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3],例如:将“混合运算”中“小熊购物”以幻灯片记录小熊的购物流程,让学生按照要求步骤进行角色扮演,幻灯片中显示:“小熊买了一支铅笔5毛钱”就让“商店老板”递给“小熊”一支铅笔,让其他围观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保持计算,很多学生在模拟演示下,能够脱口而出“商店老板”的收入与“小熊”的支出,最后教师再打趣的分别询问扮演者:“某同学说你赚了8.8元钱,你觉得对吗?”、“今天消费了不少哦,零花钱都花光了吧。”在教师巧妙的言语激励下,学生哄堂大笑,争先恐后的帮助“商店老板”与“小熊”算账,谁也不知道幻灯片的下一帧会传达什么指令,学生都将期盼的目光紧盯屏幕,生怕错过一个细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再比如:学到“方向与路线”这一环节,教师播放视频,“大耳朵图图”出行的片段动画,设计一个定点,让学生想象“图图”去往哪个方向,跟随视频进展畅所欲言的大胆表述,动画片看完,学生也随之掌握了数学知识。

四、整合知识串联

思维导图是以图形演示,启发学生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可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信息库,在脱离教师这根“拐杖”后,可联想同类知识点,消化新鲜内容,例如:学习“加法”时,在多媒体教室演示2颗树,然后增加3颗,让学生计算图像上共有几棵树,后续学习“乘法”时,同样先演示2棵树,在树后方整齐增加2排树,让学生计算2的乘法,学生在加法学习时,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思维结构图,此时只需将成型的思维方式照搬照套的应用到新的问题上,结合加法与乘法的差异性,将两者有机整合,即可得出正确结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帮助学生找到快而准的学习途径。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手段迈出的重要一步,教师应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缺陷,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搭建生活与数学理论的桥梁,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东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8期.

[2]陈丽萍.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以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0年2期.

[3]侯景.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读写算,2014年12期.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