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家亨利·摩尔

2018-03-28周俊魁

神州·上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触觉生命力孔洞

摘要:亨利·摩尔是享誉世界的雕塑大师。通过研究他的创作理念、灵感来源以及形式语言,从而指导今天的艺术创作。摩尔强调对自然万物的学习与观察,强调从原始艺术中吸取养料。其作品的内在精神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内在的亲缘关系,符合“似与不似”的审美原则。面对一个纷乱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从摩尔的作品中获得启示,重新与自然、社会、历史建构一种新的关系,以此表明现代人健康合理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雕塑;原始艺术;生命力;孔洞;触觉

亨利·摩尔 (Henry Spencer Moore,1898.7.30-1986.8.31),一位享誉世界的雕塑大师,其作品曾在北京展出,十几件大型雕塑,展示在北海公园的草坪上,与环境十分谐调。其雕塑的内在精神与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符合“似与不似”的审美原则。摩尔雕塑大部分不是抽象的,它有自然原型,蕴涵着丰富的情感。

通常认为罗丹是古典雕塑和现代雕塑的分界标志,是罗丹开启了现代雕塑的大门。他突破了高度理性化的古典程式,作品如同燃烧着激情的火焰。摩尔是罗丹之后成就很高的一位雕塑家。他的作品符合罗丹所言:“艺术就是默想。洞察自然,而触到自然运行的精神,瞩视宇宙,而在方寸之中开创出自己的天地,真是心灵的莫大愉快。”摩尔强调作品与自然的和谐,创作灵感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他说:“树的关节一个个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树干从一个方向拧向另一个方向,它们是理想的木雕。”摩尔的雕塑素材并不来自对个别对象的观察和记忆,而是来自平时所积累的对各种自然形式的知识。观察自然是艺术家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扩大艺术家对形式的知识,使他的作品永遠保持新鲜感,免于公式化并且还可以培养灵感。他认为每一个雕塑家都应该通过自已过去的经验,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熟练掌握形式语言。

现代雕塑语言重视材料的表现性。对材料表现性的研究首先是布朗库西,摩尔紧随其后。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已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其次是充分的三度空间的真实感,圆雕的表现形式就是它空间的真实感,并通过触觉被人充分感觉到。摩尔曾说:“如果雕塑家仅仅使材料的表面造成一种起伏的形状那就是放弃雕塑的充分的表现力。” 摩尔的雕塑在材料的基础上,并以大小不同的各种体积和各个连续的“面”表现绵延的空间意识。圧力、拉力、推力以及其他种种相对立的力量交织在一种静态的空间关系中。他曾明确的断言,在一些人所说的那种意义上的“美”,决不是他的目标.他要以“活力”去代替美。一件作品必须首先要有他自已的一种活力。只要当作品具有了这种强有力的活力时,我们也就无需用‘美这个词去形容它了。 美在希腊或文艺复兴时代所使用的那种意义是古典主义的理想,在摩尔看来现代雕塑的着重点不在于去表现“美”,而在于去表现“力”。

摩尔总是出人意料地在实体中挖出空洞,使实体与虚空互为依托,形成对比,孔洞可以强调出空间的延续性。他的这种表现方式打破了传统雕塑固有的向外膨胀的概念,让空间穿透雕塑,使空间成为实体的一部分,让雕塑与空间融为了一体,在他的作品中,孔洞与实体,凸起与凹陷同样有表现力,这是摩尔对雕塑语言的特别贡献。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灵性,而且为人们拓展了空间体验。那些放在蓝天白云下的雕塑作品,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如同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生物,充满着生机。而那些斜倚的人体雕像,与山峦沟壑融合,充满着大山般雄伟的气势。摩尔说:“孔洞的神秘性与那些在山脊和悬崖上具有不可思议的力的岩洞是一样”,“从一种拱形原理看,这种孔洞恰好能保持石头的力度”。摩尔在雕塑中敢于在传统不可动摇的人体结构上大胆开凿孔洞以显示一种独特的空间意识,空间的连贯性以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把人物的因素大胆而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

摩尔主张雕塑应让人触摸,从触觉中体验雕塑美感。直接的触觉,能强化对形体的感受,这是视觉所不能达到的。雕塑乃是触觉的艺术,当手触摸到雕塑,种种感受便瞬间传递到心灵,就好像用触觉观看。雕塑家正是以自己敏锐的触觉感受化为可看的造型。从认知的角度,仅仅靠眼睛,如果没有触觉的经验,世界将变得无法理解。因为,只有触觉才能使我们知晓物质个体边界的不可入性,才能形成物体的概念。眼睛只能将客体当作有色面,而不是不可入的物质客体呈现给我们。特別是视觉会将外部事物以一团乱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凭借触觉才能把握单个物体的实在性。事实上这两种能力是不可单独被区分出来的.只能认为是在某一个特性上占了上风。

在摩尔的创作中,艺术实践成为了追求自由的方式。而雕塑还原到一种触觉体验,是一种“用手欣赏的雕塑”,传达触摸的体验。脱离了光和逻辑的形状,雕塑因此不是再现或者模仿。摩尔展示了艺术家重新与自然、社会、历史建构一种富有启示性的新关系,以此表明一种现代人健康合理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

[2]亨利摩尔.亨利摩尔艺术全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9

作者简介:周俊魁(1965-)男,汉族,北京人,专职教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雕塑理论与创作。

猜你喜欢

触觉生命力孔洞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食的触觉
玻璃浆料键合中的孔洞抑制和微复合调控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
冲击加载下孔洞形成微射流的最大侵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