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管理升级之哲学思考
2018-03-28曹立明
曹立明
改革开放四十年,民办学校如燎原之火遍地开花,又似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在黄山这块尊师重教的行知故里,民办学校在校生数量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且呈进一步增长趋势。
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民办学校自身如何克服软肋,练好内功,优胜劣汰;如何真正在管理上突破瓶颈,实现创新,增强生命力,进而成就百年基业。
一、坚持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家族式管理的利与弊。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民办学校早期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這是具有内在科学性和规律性的。
首先,全身心的投入。学校在创办时期,凭借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相关的社会网络资源,以较低的成本招生、招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巨大的合力;可以迅速扩大办学规模,更容易取得良好效果。
其次,有较强的执行力。在一般情况下,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家族各成员对外部环境变化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尤其是市场变化的信息能很快传递到学校的每位员工;家长制的权威领导,可使得学校的决策速度更快、更及时;在执行上,由于内部信息沟通顺畅,成员之间容易达成共识,政策贯彻执行得力;家族整体利益使得家族成员本身具有更高的动因而努力工作。
第三、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家族成员彼此间的信任及了解的程度远高于学校中的其它成员,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学校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心理契约成本较低,加上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学校管理成本就自然降低。
可以说,家族式管理目前最适合中、小规模民办学校的发展。但是,经过办学初期的原始积累,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将是如何从“创业结构”向“发展结构”转换,如何为二次创业奠定坚实的制度平台,避免出现“富不过三代”的家族企业命运。
二、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探讨建立良性的家族文化。
认清家族制与提升学校整体素质的矛盾,借鉴我国近年来一些明星家族企业的衰落教训,努力克服家族式管理用人机制上存在的任人唯亲、先入为主、不求进取等现象,变革并不断完善和创新家族管理制度。
第一、“事业”为首。办学校首先要定位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每一个家族成员必须把这个理念植根于骨髓里。学校的发展投入将是永不间断的,只有对开拓新事业有旺盛需求的学校,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现代学校要真诚关爱、保护那些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战略思考的方案、建议,重用高水平的管理者,抓好后备人才建设,确保学校事业能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忠诚”第一。忠诚就是教职员工忠于学校,忠于事业,忠于职业。管理层要合理设计员工的升迁途径,把学校的长远目标和个体目标结合起来,帮助员工找到今后发展的合适位置,满足员工自我成就之需求。让全体员工对学校文化有信心,珍惜良好的人文环境,更加积极投入工作,从而实现价值。
第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民办学校,家长是上帝,教职工是现代服务员。只有家长满意,生源才有保障;只有提升服务水平,学生才可以创造佳绩;只有获得社会赞誉,学校才会良性发展。所以,办学者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真正摒弃“小我”的思想,牢固树立“大我”的观念。
三、发挥正确理论的引领作用,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精华。
民办学校是需要苦心经营的事业,经营和管理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民办学校的经营是通过教师培养出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学生,使家长的资金投入有价值,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以此来扩大学校规模。而学校“产品”质量的评估标准是软性的,加之“产品”的不可再塑或重塑性,只有经营过程一步步到位,产品才能“合格”,并确保合格率始终在顾客满意范畴之内。
这就是说,作为特殊的实体经济,民办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觉按两个规律办事,努力把经营和管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并选择性地借鉴一些现代企业的先进的、成熟的管理经验,逐步按照现代公司制框架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规范治理结构,实现整体管理水平质的飞跃。
四、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重视师生的首创精神,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职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尊重教职工和学生的首创精神。要全面加强教职员工的自主式管理,强化学校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志和能力,持续发挥教职工的实践主体作用。
学校文化,就是围绕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引领深化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形成自身特有的视觉品牌形象,并通过校园可视空间进行展现。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性价之比,高于大厦,重于大师。而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如何建立优秀的校园文化,这个课题很大,愿景很宏伟。但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章,不断推陈出新。
总之,做成一个品牌不容易,做好一个品牌更难。所以,我们的探索永远没有止境,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